摘 要:反思传统的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没有人情味的作文批改模式,我开始了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着一条有情有义的作文评改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我化身为读者,对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赏识的眼光,充满感情,用粗粗的红笔,闪亮的星星,运用名家作文展示栏等各种方法产生强烈的情感激励力量,更多地将方法技巧要求等,隐于教师的情感性评价之中。
关键词:习作;情感化;评价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文评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作文批改的问题。
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习作批改总是教师一人说了算,用一把作文训练要求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从中心思想一直说到标点、错别字,从符合说到不符合的,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没有人情味。看到这样的评语,学生会想到什么呢?是端坐在椅子上的高高在上的语文老师那张严肃的不苟言笑的面孔?是我的作文怎么这么不行,怎么被老师“刷刷刷”全否定了?是作文太难太难了,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会使学生迷失了作文的方向,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同时强调了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作文交流情感,抒发内心的本性,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特点。而且长期如此批改后,学生“审美疲劳”,对教师的批改毫无兴趣,而教师机械劳动,痛苦不堪。最后形成相互的不良作用,造成学生作文水平难以进步。
我们的作文到底该如何去写评语呢?其后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开始了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着一条情感化作文评改的新模式。
一、 让批改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产生强烈的正面暗示力量
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作文对于我们这里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很难,加上家长,周围环境的“难写暗示”,学生未写作文已经先受影响,部分学生已经形成怕写作文的心理恐惧。再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看,他们思想不成熟,没有主见,容易受到同化和暗示: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会行,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会不行。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带着我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赏识的眼光,充满感情,利用各种方法产生强烈的正面暗示力量。
(一)粗粗的红笔,让亮点更亮
每篇作文,当我们怀着期待,从每个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的时候,我们肯定会发现很多闪光的地方,即使是基础比较差的。而这些闪光点是我们大力着眼的地方,我就让我的独特粗红笔大显身手,画上粗粗的鲜艳的波浪线,好的词语我用我的粗红笔点出……很远都能望见批改,再写上我的粗粗的赞扬词句:“好,妙极了!”“亏你想得出!”“这个细节抓得好!”“妙不可言啊!”这个粗粗的小细节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感受到了热情的老师,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
(二)亮晶晶的“五角星”,比比谁最多
评语的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可每次几乎不动的分数或等第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学生伤得却最深,哎,可怜辛苦又东流。等第与分数一样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必要,因为在很短时间内作文跨一个档次是非常难的,大部分学生一学期下来,作文还是维持原来的成绩(学生其实进步了,但习作的要求也提高了),这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热情。于是我把“等级评价”改为“星级评价”,达到基本要求或进步要求的都是3星级作文,如果达到基本要求后,有一处亮点(前文提到用粗笔画的地方)就加一颗星。实际上星很容易得,有时一个好词句,甚至一个很妙的标点都可以得到一颗星,于是翻看评语后的比星星成了同学的最爱。在竞争中,学生得到了成长。
(三)蜜糖般的语言,孩子吃不腻
语言是评语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将语言当作“蜜糖”,使学生越吃越爱吃和越吃越有营养。“你真棒,明显进步了;小伙子,加油,你肯定能行,我相信你!哎呀,想不到呀,你简直就是大作家……”千万别忽视这些语言,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它会让孩子与老师形成默契,它会使学生下定决心,不让老师失望。
(四)名家作文展示栏,不改是为了改
我在班级设立了“名家名篇”作文展示欄,如果这次是写人的作文,我会将写人的作文名篇从网上下载打出来,有时挺有感触的自己就写下水文,我把这些文章同我选择的比较出色的学生习作也贴上去。
当学生写完之后,我会告诉大家,这些作文是我们班众多好作文的一部分,我不改,由你们分组来批改,请你们帮我把这篇作文的优点像老师那样一一批改出来,并且别忘记注上大名,有缺点背后给作者建议,作者觉得建议得对,自己上来修改一下就OK了。
对一些作文困难的学生,当他稍微写好些,我就会将他悄悄喊到办公室,教他修改好自己的作文,然后也与名家一起贴出来。
这种方法非常好,学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当优点一一展示在全班的时候,他必将得到巨大的情感鼓舞,其他的学生也在评价中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这种大家一起找优点的过程则可以强化作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真实地真心地相信自己的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他们通过评语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教师充满肯定的眼神的牵引。长期的正面的肯定,利于学生自信的形成,由于教师的权威性,长期的正面的暗示必会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二、 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改充满人情味
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限的,问题较多,而对待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批改呢?怎么样提出来?提出多少?经过实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带着感情,让习作批改充满人情味,特别是让那些作文缺点充满人情味,使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
(一)不求全面,少下断语,笔下留情
缺点不要一股脑地都画出来,写出来,那不仅作文本上“惨不忍睹”,打击大部分学生的自信,而且学生也吸收不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情,针对写作要求,每次应该针对性地指出一两个主要缺点,而不要面面俱到。总评应该根据写作训练目标,有所侧重地写出,这样针对性的“下药”效果会非常好。
况且教师的评语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评判学生作文并要求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除非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所以教师一般不应轻易下断语,而应多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探讨,多用“我觉得、我建议,或许可以,如果……”这些词,多点人情味。
如总批中写“内容不够充实”,倒不如说:“我个人看来,如果你能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你的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这样的探讨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尊重,情感上认同,通常他也会充分重视教师给他的批语。
(二)铅笔,让修改更方便
教师的批改,特别是在习作眉批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我会用上我的铅笔,因为一则铅笔不太显目,学生不伤面子。关键是利于学生擦去后修改。教师指出问题是希望学生重视,更是要他修改。实际操作后,我发现学生总会认真地看我的批语,然后轻松擦掉进行修改。而回想以往,红笔改过,即使是问题,也不太好修改了,时间长了,学生甚至也懒得去看了,反正已经被老师定性下了,如果要他们总是去重写,他们从心里也不太愿意。(或许有些做法违背了教导处作文批改的规定,但效果真的比以前好,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更重视了,能够及时改正了,而不是看一下了事。)当然,如果某方面问题较大,批改前我则会在全班统一进行自改或互改。
(三)面批,让冷冰冰的文字说话
同样的评语内容,写在本上和当面说是不一样的,有时教师将某个问题在本子上说100遍不如喊到面前说一次,所以教师不可忽视作文面批的作用,特别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面批的作用巨大。动情地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让他讲出这样写作的目的,自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然后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个人看法,在他接受的基础上,再让其自己动笔修改。这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耗时较多,操作中每篇习作只挑选一小部分即可。
三、 让习作要求方法技巧等,隐于教师的情感性评价
教师的关注点首先不是孩子的习作技巧,习作要求是习作的内容背后孩子的那颗幼稚却纯真的心。一次又一次的那枯燥的中心,层次,前后呼应等外在的写作的载体,会让我们的学生渐渐散失了写作的热情,散失了交流的欲望。教师要保护好这颗纯真稚嫩的心。否则无情枯燥的作文要求技巧会让纯真稚嫩的心心灰意冷,写作要求、技巧能力从何而谈呢?
(一)非评而似评——评人就是评文
评语1: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那么的可爱善良,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我很感动很感动的佳作。是的,如果你学着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都是如此的爱你。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老师、同学和你父母每天都真心期盼着见到你灿烂的笑脸!
上面这则评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这个人的评价,而这篇作文只是一个载体。虽然没有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的评价,但这种评语的含义是无限的。虽然没有提什么中心、结构等,但字里行间,其实学生更能感受到了老师对其作文能力水平的充分肯定和褒奖,对其痛苦心灵的在乎,对他未来的在乎,老师的满怀深情,必让学生非常感动,师生之情更和谐。教师保护好了学生的心,学生就信任老师,才会把心交给老师,才会写好这位老师的作文!
评中含情,评中生情,把真情倾注于学生的心里,既教其習作,又教其如何做人,文道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非评而似评——嬉笑怒骂皆能评
评语2:是的,除了跟你一样,气愤之极,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想告诉你:“他简直是混蛋,良心给狗吃了,大大的坏了!”我还好想冲上去“扁他”一顿。
哎,该死的小偷,让我们一块儿祈祷:愿警察早日抓住他!
只不过可惜,你对小偷的样子,如何去偷的动作没有详细去写,恐怕能给他溜了?可惜呀!
那——赶快去写吧!
这则评语则是在围绕着“恨”字,老师力求与学生在习作的文字内容上进行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感受老师的正义感,从而强化了学生对不良行为痛恨的正义感。对于写作上的缺点——肖像描写换了一种幽默的形式提了出来,我相信学生不仅会看,还很愿意看,还能看乐了,看得心中也觉得遗憾:是啊,小偷的样子我应该写的呀!作文评语成了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感情,产生共鸣的一座桥梁。
(三)非评而似评——一个大拇指也能评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给他的学生评语画了一个大大的拇指,一个字也没有,但学生却是刻骨铭心的,可以想象会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下一篇作文他将怎样用心去写。这位特级教师与众不同的大拇指其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评语一定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而要能够触动学生,教师自己要能够融入情感。于是,在一篇学生的作文后面,我的评语是比他作文还长的一段文字感想。在另一篇作文后面我则根据小作者的文章内容颇费心思地写了首打油诗……风格各异,个性化,幽默化的评语是我从那个大拇指中得到的启示。
在这里,作文总评语似乎更像班主任老师对小学生的谈话与激励,那是因为小学生心理特点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查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学生感情自由交汇的空间里,学生才会打开心扉,心灵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们更愿意在作文中展露个人的想法,抒写自己的生活,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也自然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的技巧形式等学生才乐于接受。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这种情感化作文评改,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需要,直指写作的本质,利于保护好学生稚嫩的作文“初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搭设师生良好的情感桥梁,使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作文,从而越写越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曹敏,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六合区广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