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霖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自2001 年成立以来,先后承建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及维护工程、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填砂工程、马来西亚巴生港吹填工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疏浚吹填工程等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为助力国家沿海和“一带一路”沿线各港口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对标国际“四大”疏浚公司,凸显出自身在项目管控模式、船舶工效发挥等方面,公司仍有完善和上升的空间。为了持续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司管理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传承基业、卓越领航”的企业使命,做好顶层设计,深练内功,深挖潜能,着力培育“技术、装备、人才”三大核心竞争力,在推动成为“国际一流疏浚企业”目标上取得新突破,公司结合实际,通过调研、对标和顶层设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厘清各部门界面职能,充实产量工程师内涵,在全公司创建并实施了“产量工程师”制度。
公司制定了《“产量工程师”管理办法及工作手册》,明确产量工程师的责、权、利,有力保障了“产量工程师”制度的有效运行。“产量工程师”制度,是在技术部设立产量工程师人员,在技术部履行施工生产效率管理职能,负责构建产量工程师管理体系的制度体系。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5 G 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程船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船舶的自动化水平以及疏浚装备的更新换代频率。由于疏浚业是一个多学科交互的专业,要对其施工效率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和指导,需要对土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相关应用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泥泵、高压冲水、耙头耙齿等关键疏浚设备原理的研究,同时还要对泥浆流速、密度等众多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计算,因此,对产量工程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仅靠一两个人单打独斗,根本无法完成和胜任此项工作,需要大家协同合作,群策群力,才能实现目标。所以,产量工程师管理体系主要人员包括产量工程师、机务主管、项目部总工程师、疏浚船舶船长、施工员等有关人员,其专业涉及港航工程、航海技术、船机管理等多个领域。
传统疏浚工艺管理工作主要以公司技术部为主体,对接项目部和船舶,开展疏浚工艺测试与优化工作,具体实施中存在跨部门业务沟通不通畅、技术支持不及时、设备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产量工程师”制度中,明晰公司市场部、工程部、技术部、设备部、项目部、船舶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具体职责。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协同支持、配合产量工程师开展工作,围绕提高船舶施工效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融洽交叉工作,夯实项目管理和船舶施工管理的基础,切实提高船舶的施工效率及公司的经济效益。疏浚工艺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如图1 所示。
有别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产量工程师”制度实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工程项目中标后,产量工程师人员及时介入开展相关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图1 疏浚工艺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的变化
产量工程师根据中标项目的工程特性及项目目标要求,提出资源配置建议及装备性能要求,并测算拟参建船舶施工效率。
(1)产量工程师审定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公司施工工艺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工法或模型预测,确定施工船舶效率和工艺,编制《施工工艺指导书》。如果遇到没有类似可参考的工程,及时编制测试方案,组织项目部、施工船舶开展施工工艺测试,分析、确定施工工艺,编制《施工工艺指导书》并下发项目部执行。
(2)项目部根据《施工工艺指导书》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下发船舶实施。
(3)施工船舶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施工,并向项目部反馈工艺的执行情况。
(4)施工边界工况条件发生重大改变时,根据施工船舶和项目部的申请,编制测试方案并组织项目部、施工船舶进行工艺测试,优化调整施工工艺。
(5)项目施工进度如果与形象施工进度存在偏差,项目部会同产量工程师、施工船舶分析原因,制订纠偏措施,由施工船舶落实执行。
施工船舶完成参建项目施工后,编制施工技术总结,分析施工船舶的效率、执行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项目部编制施工总结,提交的资料且不限于施工数据、浚前竣后测图、成本统计分析、土质及自然工况资料。
针对工程难点开展立项研究,产量工程师组织项目部、船舶总结完善形成公司标准施工工法。
“产量工程师”制度从酝酿到成型以来,始终坚持工程效益优先的目标。产量工程师根据公司国内外新建、在建工程施工情况,以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疏浚工程为突破口,以虾峙门30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海门港新区中天绿色精品钢铁产业基地地块整理项目二标段工程为重点,专人直接对接负责每艘施工船舶。他们想项目部之所想,急施工船舶之所急,主动出击,通过远程和赴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着重解决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施工工艺问题,稳定并提高船舶施工效率,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在虾峙门口外30 万吨级人工航道扩建工程中,针对该工程施工区域水域受涨落潮影响为往复流、流速大等情况,通过对“新海龙”轮调整挖泥航速、波浪补偿器压力、耙头活动罩角度、平均溢流施工时间等,改进施工工艺,疏浚效率提高了10.39%,进一步发挥了船舶工效。
在海门港新区中天绿色精品钢铁产业基地地块整理项目二标段工程中,产量工程师先后10 余人次赴现场了解、调研项目的推进情况,检查、指导施工船舶的工艺落实执行情况,并根据交流沟通,数据分析,效率测算,完善施工船舶吹填工艺及操作要求。通过调整“新海燕”轮和“新海鸥”轮“新海鹭”轮挖掘区域、选择单泵或双泵施工和调整施工参数等,有效提高了船舶的吹填施工效率,“新海燕”轮和“新海鸥”轮施工效率较之前平均提高了5%左右。
同时,产量工程师积极整理、总结、提炼以往施工工艺,编制施工工法与标准化手册。其中,编制的《大型耙吸挖泥船艕带自航泥驳联合施工工法》等6 项工法获评交通运输部、中交集团等省部级工法,编写《耙头耙齿操作标准化手册》等8 项企业标准化手册。以期在不远的将来逐步建立起涵盖企业所有工程船舶、所有建设工程的施工工艺数据库及企业施工工法。
产量工程师人员结合在建项目施工生产情况,根据工程特点和船舶性能,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展相关泥泵、高压冲水泵、耙头耙齿、铰刀头、绞刀齿、输泥管线等相关疏浚机具的研究工作,先后总结提炼了《大型绞吸船挖吹非均匀复杂混合土施工关键技术》、《耙吸挖泥船高效疏浚粉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各类科技研发成果十余项。其中,《沿海远距离潮位实时推算关键技术研究》等7 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 项成果经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申请专利30 余项,撰写论文10 余篇。同时,积极推进“大型绞吸船挖吹非均匀复杂混合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8 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解决黄骅港、滨州港、连云港、横沙八期、斯里兰卡、东帝汶等工程中遇到的施工难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了施工船舶的生产效率。其中,“耙吸挖泥船高效疏浚粉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推广应用于黄骅港和滨州港工程,耙吸挖泥船疏浚粉土平均进舱浓度提高8%左右。“大型绞吸船横移速度优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连云港、横沙八期工程等参建大型绞吸船中推广应用,提高了船舶对硬质粘土、密实粉细砂的挖掘效率,平均施工效率提高12%以上。另外,斯里兰卡工程通过应用“耙吸挖泥船抛吹泥砂水下堆积形态机理研究与应用”成果,实现“新海凤”轮定点驻船,精准艏喷,切实提高艏喷陆域成型量,减少二次施工量及流失量,促进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最终的圆满完工。
“产量工程师”制度的创建,制定了标准、规范了工艺管理流程,完善了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实施产量工程师管理,将这一制度贯穿于施工生产组织与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疏浚装备的性能,提升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船舶施工工艺水平,提高了工程船舶施工效率,持续降低单方疏浚成本,增强了公司在疏浚吹填领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