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燕 孟昕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何利用文化自信的培养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本文拟从文化自信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使命出发探讨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基于二者关系提出具体的培育路径,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拓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162-02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优秀性认可体现,高度坚定的相信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吸纳性等,而且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特色性的发展,一个充满了文化自信的人会对文化有一种敬畏之感,而且具有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认为文化能够吸收其他文化成为更加先进的文化等。对于我国来说,文化自信是对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必然
憧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必然要开设的,其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勇于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的过程,让很多认同由理论变得实践,让形式变成实质,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渗入内心,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各种宝贵教育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展开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促使其成为一个思想道德规范、文明行为、政治立场坚定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知识的讲授对其进行思想的引导,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文化自信可以助力他们更加爱国、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下面则从两个方面探讨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赋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
大学生需要坚定理想才能向前发展,而文化自信则是其坚定理想的基础,可以说文化自信助力信念的形成,文化自信也是支撑信念发挥作用的基础。良好的文化自信则是其成长成才的必然土壤。大学生想要成长、成才则需要不断的精神食粮,而文化自信则是最基础的食粮之一,这种食粮更为可靠,更为基础。可以给大学生精神上补钙、充实,同时还关系到他们日后为人民服务的力度以及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动力。当代大学生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来丰富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
2.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
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引领者,是新思想的代表者,同时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梦想担当,是新时代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一代。他们毕业之后会分散到各个行业、各个角落,为了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或许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或许他们对于祖国的奉献价值不同,但是都是为实现中国梦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国优秀的文化可以推动他们勇往直前,也可以让他们更加明晰正义、道德以及国家发展,带着这份荣耀与坚信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身力量[1]。
二、培育文化自信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
文化自信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育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目标上有一致性,在过程上有重合性,在功能上有相通性,在内容、方式方法、作用方面存在不同,有互补性。
(一)相通性
从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都属于一个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和作用的,坚定文化自信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将文化自信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共同发挥文化功能,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让大学生鼓足勇气去焕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气质,从而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宣扬和传承。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围绕着文化展开的教育活动,文化发展和传承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手段。
(二)互补性
首先,内容互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实现文化自信则是树立大学生积极思想的基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大学生会成为什么人,是否会以我国民族文化为自豪。因此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二者在内容上是互补的,二者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
其次,方式方法互补。文化自信强调对文化主体进行引导、沟通、宣传,感染和唤醒文化主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潜移默化的、自发的、由内而外的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方式,希望能够实现学生自内而外的素质提升,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注入成长成才过程中,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一个注重思想感染,一个注重教育引导,二者方法互补互助,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
三、培育文化自信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文化自信都需要借助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因此实施宣传方式来提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坚持党的领导,让学校、学院或者是普通教师都能够对于文化宣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不断地加强基层组织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筹划。最终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引领大学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积极生活、积极学习的
状态[2]。
(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
1.教书育人
高校是知识和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使命,通过育人实现德育教育,实现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坚持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景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种方式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某个章节、某个知识点中融入文化自信,或者是案例引导或者是概念讲解,通过具体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十分关键。此外,优化思政课程的设置,将文化自信的提升融入课程当中,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科研育人
高校科学研究院也是其价值发挥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如何将教学与科研进行融合,如何将育人与教学结合也是科研育人的重要探索课题。通过科学研究來探索培养大学文化自信的方式更为直接、高效,因此高校科研机构应当重视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研究,充分挖掘提升大学文化自信以及将大学生自信培养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路径探索,可以引导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以及培养自身文化自信的路径,利用科研力量来助力其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研观念。
3.实践育人
文化自信的真正效果体现是需要借助理论和实践的,或者说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检验和考验。因此高校应当在思政课中注入更多的实践活动,为其提供实践场所,最终让他们更加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京剧欣赏活动、国画鉴赏活动、传统乐器展示活动等,让他们更好地通过实践来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实现文化自信育人的效果。
(三)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
对于西方文化的适时适量借鉴是可取的,但是要坚持杜绝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全体人民骄傲的瑰宝,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应当坚持多元化的方式来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利用传统节日来宣扬节日文化,将中国节日与中国精神紧密相连,让大学生参与节日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可以制定一些“文化日历”,定期召开一些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包粽子、龙舟比赛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景仰和传承之力,同时又可以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紧密
相连[3]。
(四)从自媒体、新媒体的角度
自媒体、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两个改革契机,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也可以对此借力。尝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消遣时光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将高校思政内容借助于上述平台进行宣传和讲解。但是要注意,当代大学生排斥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他们喜欢互动、交流,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话语权来实现对国家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宣传,借助于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理解民族文化,引导他们发扬民族文化。此外,还可以制作一些卡通人物、微视频、抖音视频等,从中注入民族文化思想,引导他们正确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自豪感。最后,还要借助于自媒体、新媒体的力量引导他们热爱自身民族文化,降低西方文化对其的侵蚀和不良影响。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主力,对国家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都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我国民族文化自豪是教育改革必然要考虑的因素。本文对于文化自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助力路径,希望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姬晓鹏.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2):127-128.
[2]滕苏苏,王韩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52-54.
[3]孙明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