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

2020-11-10 11:21王荣刚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新媒体大学生

王荣刚

摘 要:新媒体因便捷性、互动性较强,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一方面方便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冷漠化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需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新媒体,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150-02

新媒体将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充分利用起来,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进行了创新,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新时期下,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交往便捷性得到增强

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可以承载更大的信息量,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人际交往的话题得到丰富,进而增强了交往乐趣。基于新媒体软件的支持,人际交往的时间、地面、习惯等诸多障碍因素得到克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距离显著缩短。同时,隐秘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部分大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面交流能力较差,可通过新媒体的应用,将个人思想感情充分阐释出来。此外,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也能够对亲戚、朋友的动态及时了解,可以十分便捷地开展交流活动。

(二)沟通障碍得到克服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的成长阶段,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优势,这些性格特质与新媒体的平等性、去权威化等特点所统一[1]。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传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文化等障碍得到打破,人们可以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互相交流。同时,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思考时间也得到了延长,能够对词语、语句等充分斟酌,合理选择,避免有冷场、尴尬等不良现象发生,显著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乐趣。此外,大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念等自由表达出来,个性彰显需求得到满足。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一)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首先,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隐藏、模糊了交往语境,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所适用的会话原则。例如,针对部分话题,大学生想要回避,可以采取隐身措施,这样话语伦次、话语衔接原则就遭到了打破。相较于现实人际交往来讲,新媒体平台上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追求简洁的话语,这样会话原则的关联准则也会受到影响。若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人际交往的话语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而与面对面人际交流需求不相适应[2]。其次,人际交往过程中,涵盖了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等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只能够将7%的情感态度表达出来,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配合,充分阐释个人情感。但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所实施的人际交往活动,属于单纯的语言交际行为,这样就难以对非语言行为有效习得,制约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人际交往冷漠化现象容易发生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通过简单的敲打,即可快速发送祝福信息,这样人与人交际的真情实感得不到体现。且新媒体环境存在着较强的虚拟性,若过度依赖,将会显著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无法回归真实生活,也容易产生孤独心理,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其次,相较于语言行为来讲,非语言行为的掩饰、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可将人们的真实情感反映出来。而网络交流环境丢失了非语言符号,严重降低了話语的可靠度。虽然新媒体平台也将表情动画引入进来,但这些表情也只能够发挥符号作用,难以对人类真实情感反应进行替代[3]。大学生长期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刺激和锻炼其非语言行为。这样进入真实交际环境中,容易有过激、迟钝等现象发生。此外,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信息获取方式等,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逐渐出现改变。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自律能力,可能会对新媒体过度依赖,渴望于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情感需求与愿望目标,这样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交往就遭到了忽视,仅仅开展一些浅层次的交际活动,不能够与他人构建深入的朋友关系,不仅自身能力得不到发展,也会逐渐养成冷漠的待人

态度。

(三)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将会减弱

首先,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人际交往活动时,可以选择隐匿个人信息,这样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发布虚假消息、对他人言论攻击等。主要原因就在于网络环境中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当大学生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下,将会显著降低其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其次,网络交流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等诸多心理需求,可能会捏造身份信息,交流言语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这种不良的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向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延续。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较为严格,人们会自觉谴责那些造假、说谎等不道德行为。如果这些问题在同学群体中流传开来,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需求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此外,这种不良的习惯也会对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信任度造成影响,容易有信任危机现象发生[4]。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实时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为正确引导学生,锻炼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教师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深入了解和掌握。首先,新生入校阶段内,高校教师需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仔细调查,通过合理分配宿舍等,将良好的交往平台搭建起来,促使学生能够对相同志趣或性格互补的朋友有效寻找。通过交往网络、人际关系的良好构建,帮助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快速适应。其次,教师要与大学生密切交流和互动,及时发现和疏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避免因小事影响到人际关系。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会将个人思想动态等发布于微信等多媒体平台中,教师要对这些网络动态实时关注和分析,一旦有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要及时介入和引导。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将其积极利用起来。如可对班级微信群、社团微信群等进行组建,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便捷性将会得到增强,有助于各项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其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困境、疑惑产生。但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容易坦露个人真实想法。教师可利用网上聊天的手段替代传统面对面沟通模式,以虚拟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及时的指导,避免有尴尬等现象发生。最后,新媒体中的信息量十分庞大,有许多案例具有较强的学习价值,教师可将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故事、案例等定期分享给大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此外,高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新媒体技术深入学习和掌握,能够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全面提升人际交往引导工作的实施成效。要深入调研学生的兴趣变化,及时创新工作手段。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能够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避免其过度依赖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在课外活动设计时,既需要明确设计目标,保证能够对学生的情操、品质等有效培养;又需要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成长规律等所适应,这样大学生方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要积极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与载体,将不同类型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纳入考虑范围,避免有一些特殊学生遭到忽略。目前,很多高校将素质拓展计划制定出来,课外活动纳入选修课、必修课体系中,学生需修够一定的次数,方可以成功通过考核。本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效果,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和学习。此外,校园文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校园文化的良好构建,能够引导学生将文明礼貌的习惯树立起来,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样不仅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得到有效培养。

(四)深入落实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要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载体,将网络平台充分利用起来。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可对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构建,也可设立校园官方微博,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成效。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媒介素养。新媒体平台中的内容鱼龙混杂,存在诸多不良信息。而大学生受认知、经验等因素影响,不具备较高的辨别能力,这样就容易有行为、價值观偏差问题出现,威胁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在素质教育实践中,需将新媒体素质教育内容引入进来。如可将新媒体知识讲座、新媒体选修课等组织起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科学的认知新媒体,能够高效辨别不良信息,主动抵制不良思想的

诱惑[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深受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虽然能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进行拓展,但受其隐匿性、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体,避免过度依赖。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克服新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媛,李爽.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J].时代金融,2019(5):231-232.

[2]李婷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4):5-6.

[3]李彬铭.新媒体视域下手机游戏对广西高职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9):143-144.

[4]向柯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7):50-51.

[5]周昕颖.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111-116.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