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探究

2020-11-10 11:21冯相磊杜丹丹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对策

冯相磊 杜丹丹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却使其很难成为新时代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从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146-02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等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另外,“形势与政策”课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1]。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上,各高校都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关研究涉及该课程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尽管如此,在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建设、不断推进其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

作用。

一、新時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十分特殊而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的特点,也存在着自己独有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贯穿整个大学,每期开课时间短但整个课程开设周期长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对在校各年级学生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而且每一学期的课程教学时长至少8学时。以每学期8个学时安排的话,那么,每周一次,每次2个学时,则该课程的教学安排仅有四周时间,这表明该课程每学期的上课时间很短,这应该是高校所有课程中每学期上课时间最短的课程,远低于“贵州省情”课程(该课程是贵州省开设的省情知识教育课程,属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有16个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期)。但是,该课程却是每学期都开设的,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这又使得它成为高校所有课程中教学安排周期最长的课程。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无课程教研室

当前高校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一般是由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不过,无论哪一部门都没有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这一兼有教学与管理功能的基层实体组织,自然该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发展和建设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方案和课程考核方式,也没有相对稳定的任课教师,缺乏集体备课。

(三)教材建设不统一,无课程教材体系

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等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教材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仅有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依此进行教学安排,没有统编教材,没有课程教材体系。所以,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教学要点”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并进而实现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给“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教学要点”变化多且快,教学体系转化困难大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极其深刻复杂,这也给和平崛起中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而“形势与政策”课恰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课程。因此,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所以,其“教学要点”皆会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经常出现课堂讲授已经结束但一些时事热点和问题仍在变化发展的现象。因此,这给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巨大挑战。

(五)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一些高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多为宣传部、学工部、 团委工作人员和一些院系辅导员等,专任教师较少,而且该课程没有相应的教研室,任课教师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另外,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特殊性,即教学内容的范围广且变化又多又快,所以,组建一支高水平且有巨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对该课程而言是十分困难的,这又进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专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该课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力量的雄厚。

(六)是学科支撑较弱,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四门课程皆有相应二级学科进行支撑,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支撑等,而“形势与政策”课却没有直接的学科支撑,其课程的理论和教学研究、师资队伍的培育都受到了巨大制约。加之,该课程没有自己的教研室、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每期教学时间短而教学周期长、学生认同感不高等因素,最终使得该课程和任课教师逐渐被边缘化。

二、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应该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的指导和规定,“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积极对该课程进行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权责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提供保障。高校可明确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其他如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等诸多部门则应积极配合,逐步打造多部门参与、协同创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同时,在学校层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发挥其对“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和引领等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并由该教研室制定课程发展和建设规划,规范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交流,实现课程系统化、规范化

管理。

(二)整合、打造教学优质资源

课程教研室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结合自身所属地区和学校的实际,统一编写课程教学辅助资料,确定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迅速实现“教学要点”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大思政”格局下,积极整合校内校外、省内省外等思政课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代化成就等资源,努力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

(三)择优遴选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但其重中之重则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分层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选聘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1],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在择优选出的“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中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并形成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学成员三级梯队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一方面,贵州财经大学的教学改革较为成功,值得借鉴。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中,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了专题化、讲座式的教学模式,既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活泼,也给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校外的各行业先进模范和相关专业知名专家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教学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因此,备受学生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形势与政策”课凭借其特殊性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极易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但把“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则需要党政部门、社会、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關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社科〔2018〕1号.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