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2020-11-10 11:21江腾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职生策略

江腾

摘 要:本文就当前影响中职生信息素养的社会信息环境、学校信息环境和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明确新时代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优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强化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等策略,有助于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生;信息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29-02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主要表现为学习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人际交往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素养。另外,它还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生成、处理、创造信息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

一、影响中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因素分析

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就当前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社会信息的大环境、校园网络信息的小环境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三个方面设置了问卷多选进行调查(表1)。

(一)社会信息环境

就目前中职生拥有的计算机硬件、利用网络的行为和网络使用习惯等进一步设置问卷调查(表2),当前中职生拥有计算机的人仅24%,无计算机的人多达76%;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的仅34%,1至3年网龄的为31%,1年以下的为21%,有14%没有上过网;平均周上网时间达40小时以上的学生仅6%,20到40小时的8%,6到20小时的为25%,不到6小时的达61%;在平时上网的过程中,聊天交友、购物玩游戏的分别占60%和54%,而只有37%和26%的人是在下载软件和一些免费资源。通过以上各项数据反映,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大多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受家庭经济影响,不能拥有个人计算机,满足不了硬件需求。另一方面是我国当前的很多网络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规范中职生的网络行为。再加上部分家庭缺乏从小就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行为和网络使用习惯,导致他们缺乏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上网行为的意识,最终导致不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影响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学校信息环境

就当前中职生对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必要和开设该课程的内容是否有用以及开设该课程是否随意被改动等设置了问卷调查。认为开设该课程非常必要的仅26%,1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图1);认为开设该课程能增强信息意识的占69.6%,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占69.9%,也有5.7%的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因内容陈旧而没有作用(表1);认为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被随意改动的为73%,经常被占用和改自习的占27%(图2)。可见,除了学生自身信息意识不强外,学校对开设课程的内容也有待调研,尤其在国家各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出台的背景下,部分学校的办学目的仍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轻实践操作能力,对开设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多是填鸭式课堂传授,教学的传授模式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因而不利于中职生综合信息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对信息收集、评价与利用的能力直接影响培养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因教师信息素养因素影响中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占51.1%。当前,教师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职教师对信息、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不能及时运用所学弥补教材的滞后,不能最大限度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另一方面,中职教师不能完全预测信息的前瞻性,不能运用自如地将各种信息工具用于教学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不能按照社会需求更新自身的信息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中職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

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是培养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当前,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办法和规范,政府也加强了网络信息源头的规范控制,并运用信息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规范运作。如,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等。但随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部分法规显得相对滞后,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现有的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及完善。同时,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建立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法制体系,加大网络文明立法的力度,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另外,良好的家庭网络行为与习惯也是促进中职生信息素养培养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明确新时代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

新时代,培育中职生信息素养的主要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创造信息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独立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执掌信息时代学习方法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适应、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进行交流协商,学会运用资源进行学习,运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1]。总的来说,就是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与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和优化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

1.优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2],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3]。其次,应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在设计“任务”时考虑怎样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心理,考虑怎样使学生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和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考虑怎样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设计成有层系、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最后,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另外,应注意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

2.加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首先,信息技术在遵循先进的教育理论并适应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下,主动融入学科课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以及学习观。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其次,将学科课程学习的信息素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学[4],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为核心,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的知识信息。最后,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策略整合。另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做好教学策略的设计,重点考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获取、发布及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在大数据、智慧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首先应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信息知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养成终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职教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把握职教课程信息知识的前沿动态。其次教师应积极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国内外信息化的相关会议,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与理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参加各种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主动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较强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徐兰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孙其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徐建平.论信息社会中职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4]丁来玲.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82-83.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中职生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