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雯 刘新玲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体的有效培育与践行,关乎农民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农民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如何,传播主体起重要推动作用。当下传统传播主体在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基层干部行为失范、宣传方式单一、时间精力不足和理论深度不够等方面,由此,应从规范学习培训、创新宣传方法、挖掘潜在主体力量等多维度角度入手,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传播主体
[中国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三个倡导”,“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短短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大主体标定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与此同时,三大主体间密切配合、不可分割,三层面的倡导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培育工作始终是我党关注的命题,也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
从理论上看,现有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大量成果集中于学校和军队核心价值观研究,表现在价值观内涵、新载体运用和路径选择等方面。而对核心价值观农村的培育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文章较少,文献图书也较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對处于薄弱状态。国外关于农民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尚未出现,在我国,有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两者进行分别研究,亦有少数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分析逻辑多为困境对策式,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传播主体的认识研究鲜有所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传播主体认识不清晰,界定模糊等现象,值得进一步纵深,与时俱进地给予时代回答。这也正是本文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从现实来看,作为农业大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乡村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以往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尽管农村人口持续减少,逐渐进入到相对缓慢、动态平衡的过程,但农村人口总量大、占比多的现实未变。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始终与农民息息相关,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理论讲清楚,落实为实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使人们认同细化到心,成为日常具体行为习惯,才能为价值观践行提供有力保障。不然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发挥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活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就是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1在农村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再认识传播主体的意义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价值观培育是工作重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所立足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主体的视野,不同于长期以往的刻板印象,认为只有(村两委)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尤其是村干部才承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主体不仅限于此,还可包括乡村教师、青年大学生、赤脚医生、退伍军人及农村中的民间组织人员,他们都是可能的和潜在的传播培育主体。他们要么相对有科学文化素养要么很有号召力影响力。因此,急需团结起这些有益力量,补充传播主体,在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1.1有利于农民摒弃陋习,改善精神风貌
农村陈规陋习由来已久,同时很多陈规陋习随着时代发展又有了新变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乡村治理方面,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提到,“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这些陈规陋习严重污染农民思想文化的纯净,影响新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破除农村陋习,要重视利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紧抓科学文化抓手,革除陈规陋习,建设文明乡风。
1.2有利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在农村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以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能够指导农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通过挖掘主体借助多主体优势,能有效缓解农村社会冲突矛盾,引导社会朝着平衡、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等新主体身上完整展现了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发挥其强有力的引领示范作用,能够进一步使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农民心里。
1.3有利于实现农村转型,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新时代农村转型和城镇化建设在持续推进,面临着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敌对势力多元价值思潮带来的重重挑战和公众突发事件带来的价值选择困惑。尤其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其扎根贯彻于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最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传统传播主体在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干部行为失范,不作为,违反价值观行为时有发生
核心价值观主要起规范协调行为的功能。要使村民真正认同遵循,作为传播主体的基层干部,引导示范作用极其重要。但现实中,带动较弱甚至负向,表现为部分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淡化,重利轻义,不关心农民实际思想需求;部分基层干部优亲厚友,滋生腐败,丧失应有的垂范作用。基于9634份公众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实中各类贪腐事件,“小官贪腐”占七成以上(76.17%),且发生在区县基层干部和村干部身上较多。己不正,焉能正人,广大农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自对基层干部最直接的言行观察,言传身教相悖,必将导致后期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两难,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消解党在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
2.2宣传方式单一,不讲实效,公共文化产品作用未发挥
“培育”有培养教育两重含义,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要想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让人们对其的认同上升为一种情感,并使这种情感在培养过程中能不断确定和继续深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内部凝聚力和精神生态遭到破坏,渐由“熟人社会”向“原子化村庄”转变,人们间的连接持续趋弱。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传播并入脑人心,方式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村两委的传播方式多限于单纯说教灌输,多为自上而下式的固守内容,展现为宣传栏标语及广播等。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匹配,亦无法解决自身现实问题,农民无关注不参与,长期以来还会产生厌恶心理。
2.3基层干部精力有限,事务千头万绪,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任务
一方面,我们常规认识中村两委是推进主流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场所,村两委人员是宣传培育主体,他们直接面临的是广大农村群众,但并无具体文件规定;另一方面,现实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这一工作,但由于数量少,在宣传工作队伍中多表现为“兼职”,并无专职人员。且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致使没有充裕的时间、精力、人力财力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以,单依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价值观培育任务,不得不重新思考传播主体问题。
2.4价值观学习培训不够,理论水平不足,理解不深入
大多数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他们虽赞同价值观内容,但理解尚在表面,同现实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理解其深刻内涵。此外,一些地方以会议、文件等方式进行的核心价值观学习,多针对较高层级干部,没有兼顾到广大农村干部。村干部是政府和村民间的纽带,起上传下达作用。国家政策多需要通过村干部向村民传达,村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且完成相关工作。而忽视了这一重要传播主体自身的学习,也是导致核心价值觀培育不能很好地向下入脑人心,取得良好效果的实际原因。
3农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解决路径
3.1重视基层干部培训,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基层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准确理解和实践是向下传播的基础,也能最大程度减少自身行为失范、违反价值观行为。首先,培训过程从源溯本,充分展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系统的逻辑性合理性,使其真信真学真懂,透彻准确理解其中要义,最大限度地产生价值认同,将其作为干部的常态化考核重点,并成为实际工作中的硬性考核指标;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理论人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师生力量,有益补充基层干部理论的不足,助力广大农民的吸收与接受能力;最后,注重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经常性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深化自律警醒意识,以自觉抵制失范,同时畅通村民外部监督机制。
3.2创新宣传手段方法,优化培育环境
核心价值观是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站位高,叙事宏大,面向农民群体,方式方法的呈现尤为重要,要多维度构建信任和谐的培育环境,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做好调查研究,从村民切身关注的利益问题入手,了解思想需求。宣传重点转化到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与满足现实需要上,体现生活化、人文关怀和地方性特征;摒弃“上传下达”直接铺陈式标语,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借助民俗故事风俗习惯及技能课堂等载体,使核心价值观内涵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在歌谣说唱漫画中嵌入核心价值观内容,引导村民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巩固其核心价值观认同。
3.3全面挖掘优秀榜样,多主体联动影响群众
榜样力量无穷,向上驱动力明显,可起到潜在的教育启发功能。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并发挥多主体的协同合力,如乡村教师、青年大学生、赤脚医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村民间组织等。乡村生活中被村民标榜的榜样与我们所提及的其他传播主体具有高度重合性,可发挥其双方面作用。乡村教师为农村基层教育先行者,为农村教育事业和文化氛围做出巨大贡献,在乡村社会具有号召力和引领力;青年大学生对未来抱有美好理想,期盼投身家乡建设;以乡贤为代表的农村民间组织,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文化,具备文明教化作用。乡贤群体当中,有一心为民、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又有热心公益、扶危济困的热心人、好心人。普遍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可以聘请担任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这些“草根性质”榜样可以很好弥补单一主体的不足,细化为身边可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榜样模范,可以引导农民向榜样靠拢,引领农民的思想与行为。多主体密切配合,可以真正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
3.4基础敦育先行,以基础教育启发价值观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要依靠教育,对后代而言,系统规范的价值观教育场所是学校,其次是家庭。首先,坚持价值观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搭建本校本地区价值观教育资源平台,对不同年段针对性地灌输,重视互动方式,在实践中与学生讨论、辨别并选择,潜移默化融入其思想及行动;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模式,发挥孩子对家长的正向带动力量,因为家庭教化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孩子与父母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趋向一致,人人都是倡导者,维护者和践行者,这种价值观才会真正成为“核心”、“主流”,越来越接近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张为民,冯乃林等.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EB/OL].http: //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2011-04-28.
[2]姜萍萍,程宏毅.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c397563-27331772.html, 2015-7-20.
[3]武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赤子(上中旬),2015 (10):83-84.
[4]中宣部.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试行条例[S].中共党史出版社.1983.
[5]杨建辽.近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世纪桥,2018(03):91-92.
[6]2019中央一号文件[EB/OL].http://www.zzj.moa.gov.cn/zcwj/zywj/201906/t20190627_63 19487.htm2019-06-27
[7]賈立政,陈阳波,魏爱云等.小官贪腐现象调查[J].人民论坛,2014 (33):10-11.
[8]武瑞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6.
[9]满昌学,陈松青.以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学术论坛,2016,39(11):43-46.
[10]苏廷廷.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7):16-18.
[11]满昌学,陈松青.以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学术论坛,2016,39(11):43-46.
[4]肖振宇,宁哲,张杰.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基于城市群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9(7):92-98.
[收稿日期]2020-06-01
[作者简介]李思雯(1995-),女,河南鹤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刘新玲(1966-),女,河南新乡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