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分析及打防对策研究

2020-11-10 11:22陶增强毕志杰鲁志毅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作案犯罪人诈骗

陶增强 毕志杰 鲁志毅

基金项目:2020年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金项目“公安视域下可视化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研究”,项目编号为202012213013Z。

一、数据来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通讯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电信诈骗犯罪迅速在我国产生和蔓延。电信诈骗是传统诈骗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诈骗方式,与传统诈骗方式不同的是,此类案件的作案人不需要与受害者直接接触,本质是通过构造虚假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钱款。电信诈骗犯罪主要是依靠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来达到欺骗他人并获取钱财的行为。当前电信诈骗发案数量持续高位运行,诈骗手段更是五花八门[1-2]。从最初各类中奖,到后来虚假邮件病毒链接,再到现在的公检法传讯、助学金领取、机票退改签等,施骗花样逐年翻新,并呈现由“撒网式”到“精准化”的演变趋势。

各地公安机关虽然持续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打击防范力度,但由于通讯网络诈骗具有明显的地域不确定性,发案地和犯罪嫌疑人所在地往往不在同一区域。传统的通过对犯罪热点进行分析来调整警务资源分配的方式面对这种新型的犯罪方式难以奏效,所以还是很难遏制住此类案件的高发势头,所以深入研究电信诈骗的特点、成因及防控措施,对于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数据的采集是利用了互联网资源,使用开源的OPEN LAW法律裁判文书检索网站开展。本文数据的统计时间节点选取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采集数据进行集成后得到电信诈骗判决文书4168条。再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针对非目标数据和缺失值的情况,采取了对研究目标影响较大的数据样本进行剔除处理。最终得到有效数据2716条。

二、犯罪现状描述

(一)诈骗犯罪特点分析

1.作案手段多样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也不断变化。如表1所示,像电商诈骗、网络交友诈骗、冒充类诈骗等方式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据公安部通报,当前活跃在社会面上的电信诈骗形式将近30种。其中根据本次整理的数据显示,具有典型性的诈骗手段有如下几种。一是电商诈骗,通过冒充电商客服或物流平台、假冒代购、低价购物等方式,向被害人展示伪造的后台系统截图和商品截图等手段获取被害人银行卡、密码等私人信息。二是以交友、求偶、婚恋为手段,诈骗人员通过相亲网站、社交工具寻找被害人,向被害人嘘寒问暖、编造故事骗取被害人信任。三是以返利为噱头,虚拟中奖信息、虚构消费退税等手段,引诱被害人泄露银行卡号、密码等私密信息,之后通过网银进行资金转移。四是通过网络改号电话,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人员和电信等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经过诱导、胁迫,利用受害对象对国家机关的信任,让他们把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极具迷惑性。五是冒充银行、移动营业商工作人员。假称被害人银联卡在某地刷卡消费、手机欠费等,诱使被害人转帐。六是冒充被害人的亲属、朋友,编造生急病、发生车祸等意外急需用钱,或称被害人亲属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名等事由骗取被害人财物。[3-4]

  

    表1:电信诈骗作案手段分布

2.作案成本廉价化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支付的飞速发展,资金支付的方式更加便捷简单,犯罪分子骗取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号等私密信息与骗取实体卡片相比可能性更大;作案工具有电话、电脑以及短信群发器等,购置成本不高;与此同时,电信诈骗与传统诈骗方式不同,作案人不需要和受害人面对面接触就可以作案,作案风险较小。非面对面属性可大幅降低犯罪份子作案时紧张心理,而且电信诈骗案件作案手段简单,即使新加入的成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即可掌握诈骗技巧,培训所需费用不高,降低了犯罪分子的入门门槛。

3.犯罪集团化和产业化

电信诈骗不同于其它类型犯罪,其团伙作案的比例日渐增多,根据从OPENLOW法律文书网的数据显示,2019年诈骗犯罪的团伙作案率达到40%,而且诈骗团伙往往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各成员之间单线联系,采取企业化运作,包括技术、通信、洗钱等步骤,呈现流水线公司运作机制。

4.犯罪隐蔽性强

对从OPEMLAW整理出的电信诈骗案情进行关键词提取,形成词云关键词。由关键词“信息”可知电信诈骗往往依赖于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到的个人信息,再通过“微信、电话、手机”等非接触式媒介与被害人取得联系。假借“大额贷款”“投资”“提成”等给予受害人高额收益的诱惑,最后以“银行卡转账”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方式获取被害人钱款。整套诈骗流程完全避免了犯罪人與受害者的正面接触,加大了抓捕的难度。另外,电信诈骗分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反侦察能力,极少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利用变号器、伪基站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加大了侦破难度。

5.犯罪收益高额化

与传统诈骗还有的一点不同在于,电信诈骗多为团伙作案,往往呈集团化、专业化,使得电信诈骗犯罪比那些传统的诈骗犯罪有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回报”。此外,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可支配资金逐年上升,也就导致了电信诈骗类案件的涉案金额在飞速增长,单笔诈骗的金额也在不断翻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二)诈骗犯罪人员基本特征分析

首先,本文基于从OPENLAW法律裁判文书检索网提取的2716条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江苏、河南、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电信诈骗案件相对其它省份发案率较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网络发展水平较高,被诈骗人物质生活水平相对高于其它地区,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另外,电信诈骗最为频发的地区是我国的台湾地区及境外的东南亚国家,广东省、福建省等地与这些地区经济来往较为密切,地缘上又更为接近,故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犯罪的传播据点。因此犯罪分子便利用这些因素,实施电信诈骗行为。

诈骗犯罪人员的年龄特征分析。根据本次犯罪数据采集的结果,犯罪人年龄在20至30岁的最多,占据犯罪总人数的64%;年龄区间在31至40岁的占犯罪总人数的28%。由此可以看出,诈骗犯罪人年龄趋向年轻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该类犯罪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金融、通讯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犯罪人多使用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功能和现代通信网络,采用网络改号、伪基站等新型高科技手段犯罪,要求诈骗行为人接纳掌握不同类型的犯罪手段,导致电信诈骗犯罪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诈骗犯罪人员的文化程度分析。在本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采集的结果如表2所示,犯罪人的文化水平为初中毕业的占犯罪人总数的50%;小学文化及以下占犯罪人总数的14%;专科文化及以上的,只占犯罪总人数的13%。由此可以看出,诈骗犯罪人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较低的受教育水平相对更容易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抵御诱惑的自制力差,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表2:诈骗人文化程度分布

诈骗犯罪人员的职业分析。本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司法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犯罪人职业为无业的,占犯罪人总数的58%;职业为农民的,占犯罪人总数的20%;职业为务工的,占犯罪人总数的10%;职业为公司员工的,占犯罪人总数的7%;职业为个体的,占犯罪人总数的2%。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无业人员、农民和务工人员是电信诈骗案件的主要犯罪人群。

  表3:诈骗人职业分布

三、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与治理

电信诈骗犯罪成本低廉,手段新颖,新型电信诈骗方式层出不穷,诈骗犯罪集团化、产业化,采用的非直接接触式的手段隐蔽性强,致使电信诈骗的防范打击困难,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电信诈骗犯罪预防与打击手段成为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意识

社会公众防范意识薄弱的问题是一直客观存在的。由于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不强,对电信诈骗的认识不足,辨别能力不高是导致目前电信诈骗犯罪成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打击诈骗犯罪,离不开公众的自身防范意识的增强。一是做好电信诈骗犯罪的预警提醒。公安机关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将电信诈骗常见的类型、惯用的手法、作案的方式等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醒广大公民积极主动防范电信诈骗,发现可疑电信欺诈行为及时报警,筑牢心理防线,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避免财产损失。二是多方开展防电信诈骗的宣传教育。以校园、企业、社区为宣传单位,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广泛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可以采取宣传讲座、主题会议、知识竞赛、微信推送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主动介绍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严峻形势和打击治理取得的成效,也可以利用新兴的自媒体平台,采用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防诈骗知识。

(二)健全电信诈骗监管制度

近年来,通讯业的发展,走的是“先主动开发应用,后被动增补监管”的道路,运营商为抢占市场,往往是在没有配套安全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就推出相关技术系统。这便导致了部分监管空洞,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加强制度监管也是整治电信诈骗的重中之重。通讯行业主管部门应承担修改和完善通讯运营商业务规则的责任,加强对通讯运营商的监督管理,借助多方力量规范运营商行为。

(三)构建电信诈骗防控体系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革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面对日益剧增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及时调整作战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监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电信诈骗防控体系,精准施策,精准打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总结

本文基于从OPENLAW法律裁判文书检索网提取的案例数据,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发案特点、犯罪人员基本特征、犯罪手段以及电信诈骗案件的预防与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能对电信诈骗案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概括,从而了解2019年度电信诈骗案件的基本情况,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状况作出推测和判断,提出防控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建议,形成有关预警性报告。为进一步打击与防范电信诈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尽管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道路上会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公安机关“反电诈”专项行动的不断深入,“打、防、管、控、宣”同步推进,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反诈防骗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终究会遏制住电信诈骗犯罪多發势头。[5-7]

参考文献:

[1] 王大为,温道军.预防与打击两岸电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

[2] 张淑平,魏惠斌.海峡两岸跨境电信诈骗之合作打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6):54-57.

[3] 叶柏椿,陈金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电信诈骗分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7(2):56-57.

[4] 李立丰,宫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及防控对策分析——以2014年至2016年全国范围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分析样本[J].净月学刊,2018(1):78-90.

[5] 陈庆玲.大数据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瓶颈与应对[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5(2):70-74.

[6] 吴照美,曹海洋,刘鑫,谢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常见类型与证据标准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4):3-8.

[7] 李佳,王竞文,闫继培,杨春宇.针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串并案方法研究与改进[J].警察技术,2020(3):45-47.

猜你喜欢
作案犯罪人诈骗
分身作案
完美“作案”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隐匿的作案痕迹
减刑假释实行申请制之倡导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窃贼是如何入室作案的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