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 陈安旭 张宇 李想 甘露
[摘要]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的负极端化,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改变农村面貌。因此,研究耕地撂荒对更新我国农村农业景观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分析法,以耕地撂荒原因-影响-对策思路完成。结论:(1)撂荒原因、对策、影响几乎贯穿所有学者的研究,农业效益低是学者普遍认可的内在原因;(2)耕地撂荒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浪费耕地资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但在生态脆弱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3)土地流转是解决耕地撂荒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耕地撂荒;文献分析;驱动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利用是人类结合自然、经济、政策等因素主观改变自然景观的活动,从人类角度出发,撂荒是土地利用的非集约化,可却是回归自然的正向发展。在经济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主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作为理性的农民,选择撂荒耕地,进城务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99”现象突显。耕地撂荒即耕地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完全处于闲置荒芜状态,根据2019年最新修正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撂荒期限为连续2年。我国山区普遍出现耕地撂荒现象,耕地不断撂荒产生耕地收缩,影响我国“三农”发展及粮食安全,所以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引起众多学者乃至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基于原因—影响一对策思路完成本文,有利于更多学者研究耕地撂荒的其他薄弱环节。
1 耕地撂荒驱动因素
1.1 经济因素
主要是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低,也是驱动耕地撂荒的主要内在原因。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减,虽然政府出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各种惠农支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但务农机会成本还是不断上升,且市场风险大,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耕地撂荒。段亚明等指出务农机会成本高、种地比较利益低下以及耕地边际化是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农户是理性的,农户撂荒耕地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从而优化分配家庭劳动力和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的重点。
1.2 社会因素
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由于城镇乡村的“推拉效应”,农村劳动力大量析出,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而耕作距离较远、土壤贫瘠、产出低的耕地就被撂荒。农村劳动力的析出是耕地撂荒的直接驱动因素。
1.3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耕作条件,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气候条件,包括旱、涝、霜、雹等,气候变化极端化会破坏耕地土壤层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山区野生动物在丰收时节对农作物的破坏,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成本和劳动成本。耕作条件主要是指地形因素及基础设施建设,如坡度、海拔、地块面积、道路及水利灌溉設施等。坡度越大,滑坡可能性越大,海拔越高,水热气资源不能满足农业需求,撂荒率就越大;地块面积小,耕地破碎化,土壤贫瘠,机械化程度低,所以撂荒普遍存在于山区;耕作距离是指农村居民点到耕作地块的路程,耕作距离越远,农资成本越高,就越容易撂荒;农村道路、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耕作机械化低,增加劳力支出,撂荒率大大提升。
1.4 制度因素
土地制度主要是指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工作等。农业相关政策调整滞后,土地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和耕地产权制度及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灵活运用,使耕地撂荒现象普遍而未被集约利用。
1.5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农户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农户学历、年龄、非农收入水平等,还包括农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耕地保护意识、种田热情与技术等。农户认为耕地越重要,撂荒的可能性就越小,虽然“土地是农民命根子”的观念在减弱,但“恋土情结”迫使农民宁愿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2 耕地撂荒带来的影响
2.1 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由集约利用到无人耕作,是土地利用的负向变化,从农业景观演替为自然景观。耕地撂荒对乡村乃至对经济、资源产生积极消极影响,学术界没明确观点。贫瘠耕地被撂荒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目前农村耕地撂荒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存在普遍性,这是当代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不适耕种,本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地,农民主动弃耕,恢复自然面貌,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质改善,存在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撂荒改变了耕地的生产功能、土地利用结构,使农业景观退化、传统农耕文化消失,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对由于劳动力析出导致的肥沃土地撂荒区,却产生消极影响,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2.2 粮食安全效应
耕地撂荒是否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学术界观点不一。有学者表示粮食安全不能比拼播种面积,因为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前首要目标,农业生产高质量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有学者表示耕地撂荒的直接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冲击了国家耕地的保有红线,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既是利民的基础工程,又是利国的战略要求,急需恢复农业景观。
3 耕地撂荒解决对策
3.1 升价降本
升价降本是指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和降低农资成本,相关政府部门对种子、农膜、农药等的价格进行管控。可一定程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我国从事非农业人口远远多于从事农业人口数,并且从事非农业人数中大多数仍是农民工。李升发等提出实行农产品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可提高山区农产品价值,从而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3.2 市场导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深加长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占有率,结合本地特色自然资源,推行“一村一品”,政府鼓励支持,合作社、企业承包等方式大规模现代化绿色种植,达到市场所需、附加值高、畅销优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服务。按照“与生态环境相适宜,与旅游发展相配套,与产品加工相对接,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原则,调整农业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3 改善耕作条件
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耕作的影响,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土地整理、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减少劳动投入,實现“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不断提高农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有助于减少耕地撂荒。完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行机械化现代农业的基础。
3.4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是指流转农户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制度下把撂荒耕地承包给企业等大规模种植中药花卉林果等方式可以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李升发等指出流转率高的村庄,耕地撂荒率低,表明完善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实行耕地流转可以减少优质耕地的撂荒,土地流转较适用于无人耕种、土壤肥沃、耕作条件较好的分散耕地。
政府政策还包括土地整治、农业补贴、政策宣传等相关法规。土地整治是治理农村土地的重大工程,是实行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的前期工作,如对零星耕地的整治,小改大,不规则改规则,田间道路的配套设施,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等构建土地整治模型,有利于撂荒耕地的流转。
3.5 农户特征
针对农户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如培育时代新型农民,实现现代化农户科学种植,相关部门应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觉性等。
3.6 小结
对于耕地撂荒解决对策总结:自然面貌——生态脆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宜退耕还林还草,给自然空间,使其恢复到人类活动之前的自然面貌;土壤贫瘠区,为防止变裸地和土壤侵蚀,发展人工森林模式,帮助自然恢复原本面貌,发挥其生态环境效应。因地制宜一不愿搬迁的山区,政府应引导农户坚守“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思路,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人类与自然协作模式,可发展林下、间种、旅游模式,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农业景观一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但由于劳动力大量析出导致的撂荒地,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实行土地整治,实现机械化现代农业耕种;对丘陵撂荒区,可发展“传统农业+”模式,采取特殊农业补贴或支持旅游发展以维持生态适宜、人地和谐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景观,促进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低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内在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足是直接原因;对耕地撂荒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观点不一,众多学者认为耕地撂荒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完善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机械化现代化绿色种植是众多学者提出的可行性意见。
4.2 启示
对耕地撂荒问题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大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实施与本村特色相符的可行方案,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耕地撂荒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应辩证分析。耕地撂荒研究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加大对大范围的撂荒地进行动态监测和自动识别撂荒地技术还有待提高,同时也要对撂荒地的现状及利用效应作出科学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欣怡,郑国全.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S2).
[2]雷锟,阎建忠,何威风.基于农户尺度的山区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
[3]李升发,李秀彬.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6(03).
[4]刘少华.巫溪县耕地撂荒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J].南方农业,2018(10).
[5]段亚明,周洪,刘秀华,等.中国耕地撂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8(13).
[6]王龙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耕地撂荒情况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经,2014(03).
[7]史铁丑,李秀彬.基于地块尺度的重庆山区耕地撂荒风险研究[J].山地学报,2017(04).
[8]王倩,邱俊杰,余劲.移民搬迁是否加剧了山区耕地撂荒?——基于陕南三市1578户农户面板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19(07).
[9]杨通,郭旭东,于潇,等.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域撂荒驱动力分析及模型模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11).
[10]杨磊,张凤荣,赵娅茜.修复山区退化土地分类实行乡村振兴[J].中国发展,2019(01).
[11]宋迎昌.城市化大潮下的农村真的衰落了吗?[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03).
[12]马尚杰,裴志远,王飞,等.基于GF-1影像的沿淮地区冬季耕地撂荒遥感调查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