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习成果认证路径研究

2020-11-10 08:51:06黄仕晖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历学分框架

黄仕晖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在积极构建本土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全民终身学习。2010年,我国开始重视学分银行建设,探索适合我国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并逐步建立了学分银行制度。2019年6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1],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当积极参与并探索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工作,建立相关的工作体制机制,实施学习成果登记、存储,并存入学习者专门的学习账号,向全国推广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2019年12月5日,教育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2],指出未来将打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3],指出“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国家资历框架”。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4],要求建设山东省学分银行,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工作机制、标准体系和实现路径。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学分银行认证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已经推广,然而,大多停留在学年学分制层面,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学分银行”模式。学生选课还受很大的限制,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选课。另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分认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习成果在不同学校获得的学分含金量不一致,因此很难在院校和行业之间进行学历教育认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互相认可也很难推广。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为学习成果试点单位,但进展缓慢,许多高职院校还未纳入学分银行认证试点范畴,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工作研究。

一、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国家开放大学把学分银行称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体系”。国际上,学分银行一般指的是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体系,具体到标准部分,通常指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其主要内容为学分累积。主流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目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资历框架的标准体系;一类是基于互认协议的标准体系。本文主要是基于对第一类的研究。

(一)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5]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激励与教育管理制度, 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与特点,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双方遵守的认定标准,对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核算与认证,方便学习者在各个阶段所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与转换。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的学业时间为弹性学习制,既可集中学习也可间断学习,只要学习者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就能积累一定的学分,所参加的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考试等成果也计入学分银行。一旦学习者被认定的学分累计到符合的条件时,可依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等的凭证,允许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证书考试等不同教育和不同课程之间,进行学分互认、储存积累和认定转换。学分银行的核心要义在于促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全民学习,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资历框架

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QF)[6]是由等级和对应等级所应满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等要素构成的,是对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分级和管理的框架结构,其本质是基于互认标准的一种制度体系,是一个可供参照的基准框架,能将各级各类资历间的学习成果实现无障碍认定与转换。资历框架界定了资历不同的级别及不同级别资历的可比性,通过资历框架可以形成各层次学习成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统一评价标准。由于具有基准参照这一关键要素并符合职业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能构建从初学者到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能力和资历,可以保证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质量,为各行各业制定标准提供依据。各类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行业可根据资历框架进行认定、比对,完成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认定与转换。

(三)学习成果认证转换

学习成果认证就是基于上述资历框架, 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形式进行识别、鉴定、认可和转换的一种实践活动,使得学习者个人在各种可能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具体化并且获得价值。具体的实现方式就是将学习成果与资历框架的各层级标准进行对照、鉴定,最后再将其转换为互认的学分。

(四)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该理论指出,终身教育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即一个人终生的教育与其社会生活教育的全部。17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长捷尔比指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及训练的统一,不仅涵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还包括研究、家庭、工作、休闲娱乐和社区生活当中的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终身教育已经拓展到社会发展层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路径,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习成果框架的构建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框架构建

香港、广东、上海以及国家开放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标准。不同地区的学习成果在不同资历框架下对应不同的资历级别,所获得的学分也各不相同。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类型以及不同机构之间很难实现互认和转换。一方面,高校之间的学分管理办法各异、缺乏共识,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师资力量、教学手段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应的学分含金量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高校之间学历教育互认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认也存在较大困难,我国现有的证书类别多种多样,证书的含金量也各不相同,非学历证书转换为学历教育的学分存在一定困难。国家资历框架作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如果不能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则很难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

国家资历框架涉及各行各业的职业标准以及各类学习成果的评定,是各类教育之间突破壁垒相互沟通的基础,也是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因此,本文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资历框架[6]的界定,构建基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框架。该框架将各类学习成果全部纳入,并将资历进行等级划分,以等级为基准将学习成果从低级到高级共划分为10个等级。第1级为最低,第10级为最高,7级大致为本科水平,每个等级对应学习者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均能对应其在资历框架中的等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资历框架见图1。

图1 学习成果资历框架

(二)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开发设计

对应上述资历框架,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开发出多个可转换学分的独立认证单位,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单元[7],以便进行认定、积累与转换。认证单元是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便于认证,实际操作中使用统一的模板进行编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成果名称、编码、资历框架等级、评价标准、开发机构、开发日期、学分值及审核机构等要素。不同类型之间的学习成果均可通过认证单元得出科学有效的对应关系,为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相互转换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以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为基本单位可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根据认证单元的能力要求,开发的课程要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既可根据单个认证单元进行教学,也可以组合多个认证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既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又能有效降低重复学习效率。通过认证单元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成果之间搭建了一个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桥梁,打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壁垒,继而构建了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路径。学习成果认证单元设计模板见表1。

表1 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学课程为例)

三、构建学习成果转换路径

(一)构建学习成果纵向贯通转换路径

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战略引领下,打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三大系统之间的壁垒势在必行。本文构建学习领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企业行业等不同层次之间纵向贯通认证路径[8],特别是打通各类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以及产教融合的行业类学分认证通道,借助优质课程资源、MOOC、网易公开课等在线等平台,对接各分领域的国家标准,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行业质量和认证标准,为其提供学习成果认证参照,实施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继而提升终身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是指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或院校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比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专业之间、高职专业与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普通教育)本科专业之间以及院校与产教融合的行业企业之间等的纵向衔接。学习成果纵向贯通转换认证路径见图2。

图2 基于纵向贯通的学分认证路径

(二)学习成果横向衔接认证路径

构建基于学习成果的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横向衔接转换路径[9],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领域学习成果分别与学习成果框架中相对应等级的认证单元进行比对,找到共同的认证单元,即为可置换的学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旨在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考试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证书以及行业企业证书引入学历教育,实现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无缝衔接,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习成果横向衔接认证路径见图3。

图3 基于横向衔接的学分认证路径

四、搭建学习成果学习平台及技术路线

搭建高职院校学习领域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与相关数据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纽带,确保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者的学习账户与学分银行账户的一致性。学习成果平台是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与数据共享的重要载体,以清华学堂在线、超星、网易公开课、智慧树、edX、Coursera、MOOC平台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视频公开课、优质课程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形式,向普通本科院校、行业企业、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及全社会开放。通过该平台,使得学习者学习成果方便存储、认证与转换,并为之建立终身学习档案。本文在坚持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金字塔型技术路线,通过信息技术将标准化和开放化有关的标准,实现不同接口的标准化,能兼容不同的平台互联,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单元的制定、纵向横向转换认证路径设计、学习资源平台建设以及学习成果转换标准和规则制定等。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图4 技术路线图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习成果认证是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能满足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路子。同时,要充分按照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结合职业教育本身的特征,体现出对高职学生技能性、实践性、动手能力等学习成果的重视。本文基于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等理念,将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单元定制、认证单元应用、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构建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的路径,构建了中高本纵向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横向衔接的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能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于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资历学分框架
框架
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英语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 00:56:26
学分美食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