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超,孙雨洁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在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示出日益严峻的趋势。在严峻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自主创业作为一种大学生择业的新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然成为缓解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学生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理论层面,创业意愿被认为是个体的主观态度。例如,Krueger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个体进行创业活动的主观感知,并把创业意愿作为衡量创业者对创业活动倾向程度的重要指标[1]。陆晓莉在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时提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能否接受从事创业活动并采取行动的主观表达[2]。在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有两种:一是由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该模型主要通过个体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来解释创业意愿[3];二是Shapero、Sokol提出的创业事件模型(SEE),具体包括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与行为倾向三个变量[4]。在国内,鉴于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创业注重的时间不长,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总体来看,我国对TPB及SEE这两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创业意愿研究模型的关注较为缺乏,仅有的基于TPB模型的研究也只是证实TPB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为创业意愿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创业意愿,可以为研究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本文将基于TPB理论模型,以山东省6所大学的学生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制定创业政策、营造创业氛围、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计划行为模型最早是由Ajzen提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由个体的意愿决定的,个体可通过行动态度、主观规范、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来决定意愿的强烈程度[5]。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要采取某种行动的态度亦或是看法;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已经形成的标准规范的认知程度,即个体行为是否符合他人期望;行为控制感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实施某种行为的感知。这三种因素共同决定意愿的强度,当个体对某种行为的态度越积极,能够得到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支持时,个体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种种困难并能使自己的创业计划顺利实施,那么个体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意愿就越显著。由此,本文基于TPB理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1.感知行为控制
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主观控制的感知程度,具体是由感知促进和控制信念两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前者是人们对其所具有资源重要程度的可靠估计,而后者则是人们对其所掌握的资源、能力以及机会的感知。需要指出的是,自我效能是反映感知行为控制最为关键的要素。在学术界,有关自我效能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早在1989年就由Scherer通过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不仅在理论上同创业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实践上同创业行为也是密不可分的[6]。通常情况下,在机会的认知方面,拥有高强度自我效能的个体相比普通者更容易识别机会,且其对自我雇佣意愿即创业意愿的产生表现出较高的反应。在实际案例中,Krueger、Dickson通过研究证实了机会认知、风险承担以及职业选择都会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而这些也是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关键因素[7]。在学术界,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0例。如,李国锋、孙雨洁提出提升创业意愿的关键是提高创业行为控制知觉[8],李永道、林琳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创业者是否具有感知行为控制[9]。综上所述,本文运用“主观努力、做事自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来测度“感知行为控制”,并由此提出假设H1:
假设H1: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2.创业态度
创业态度,简单来讲可以将其认为是对创业的看法或是对创业的喜好程度,也可认为是个人对创业行为的概念化评价。通常情况下,个体是否参与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事件的态度。早在1955年,Brayfield和Crockett的相关研究证实了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0],而Cialdini和Cacioppo以创业者为样本进一步证实了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有着积极影响[11]。在国内,郭洪、毛雨等基于AMOS确认了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12]。从微观层面来说,张龙、田贤鹏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时指出: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要是受传统思想影响,认同“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追求社会地位”等不同价值观[13]。在研究关于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时,Bandaragoda利用访谈法总结整理了文本数据,应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在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独立、挑战以及工作量的避免 ”[14]。本文借鉴前人研究,运用“积累金钱和财富、检测自己的想法、实现个人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被社会认可”来考察“创业态度”,并提出假设H2:
假设H2:创业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3.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能够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等外界因素(如家人、朋友、老师等)的期望,另一方面是个体对影响其决策的外界因素的遵从程度。早在2000年,主观规范对意愿的影响就在Krueger和Kolvereid的创业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之后,一些学者验证了这一说法。其中,许敏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实证研究时,确认了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15]。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Bulter和Herring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发现:父母对子女是否从事创业活动有较大影响[16];杨剑英、胡译方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提出“导师支持”和“朋友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关键因素[17]。根据以上文献梳理,本文运用“父母支持、亲戚支持、老师支持、同学支持、社会创业氛围”等来解释“主观规范”,由此提出假设H3:
假设H3: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在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中,本文基于TPB模型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对变量的相关题项进行测度,数字1-5依次表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中立、比较赞同以及非常赞同。为验证本研究所设计量表的有效性,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位于济南市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预调研,共获得有效样本64份,并利用统计工具SPSS20.0以27%的低得分者和27%的高得分者分别构成低分组和高分组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应用T检验判断两组平均数的显著性,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题项剔除。经分析,“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社会创业氛围”等题项鉴别度相对较低,故剔除,其余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度,保留剩余14项题目进行正式调研。
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随机选取了山东省6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正式调研共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954份,收回率为96.4%。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分布如下:在性别分布方面,样本的偏离并不明显,男生542人,占总体的46%,女生628人,占总体的54%;学历分布上,以本科生为主(81%),研究生仅占19%;在专业分布方面,经管类专业最多,占样本总量的56%,其次为人文类(19%),理工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5%,艺术类和其他类占样本总数的4%和6%;在创业计划竞赛方面,参与过创业竞赛的样本占18%,没有参与过相关创业比赛经历的占82%;在创业课程方面,接受过创业课程培训的占30%,没有接受创业培训的占70%。从整体上看,本次调查样本在人口统计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适合于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均由同一个体完成,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源误差。基于此,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同源误差进行检验,运用SPSS20.0对本研究的全部调研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3个因子,可以解释总变量的56.52%,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量23.89%,明显低于Hair等学者推荐的50%的判断标准,因此本研究数据的同源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同时,运用统计工具SPSS20.0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在信度检验方面主要看其内部一致性,即Cronbach’α系数,最低可接受的标准是0.6。由表1可知,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6,说明本研究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较好,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符合研究要求,适合进行下一步假设检验。在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借鉴了前人已有的成熟量表,内容效度良好,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见表1)显示,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60,并且大多数大于0.7,各变量的因子结构清晰,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1 各题项的因子载荷与可靠性分析
在结构效度检验方面(见表2所示),本研究首先对整个问卷及每个变量进行了KMO值检验,问卷的整体KMO值为0.834,且每个变量的KMO值均大于最低标准0.60;Bartlett检验中,三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sig均为0.000,低于标准0.05,说明各题项之间具有共同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各变量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本次调研的数据处理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此方法的提出要追溯到1933年,是由霍特林首先提出,指的是通过“降维”的方法,将多个指标提炼为较少的综合指标。其中主成分是综合指标,由多个指标转化生成,且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该方法的模型表达式为:
Yij=ai'bj+εij
i=1,2,…,n;j=1,2,…,p
其中a被称为得分,b被称为载荷。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是对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析。
其中,v即称为主成分。
∧=diag(λ1,λ2,...,λp),λ1≥ λ2≥...≥λp
运用SPSS 20.0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据此可以看到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因子,正是我们所设计的“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态度”以及“主观规范”,其对总方差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56.521%。鉴于本文是对主观性的一种测量,精确程度较低,贡献率56.521%基本能够描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表3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总方差分解
根据表4,从第一主成分中可以看出,“积累金钱和财富(x5)、检测自己的想法(x6)、实现个人成就(x7)、为社会做出贡献(x8)、被社会认可(x9)”等题项,是创业态度的因子构成,累积贡献率为32.995%;第二主成分的载荷包括“主观努力(x1)、做事自信(x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x3)、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x4)”等题项,可被称为感知行为控制因子,贡献率为12.992%;第三主成分包括“父母支持(x10)、亲戚支持(x11)、老师支持(x12)、朋友支持(x13)”等题项,可将其称为主观规范因子,贡献率为10.535%。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荷载阵
用X1、X2、X3分别表示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等3个主成分分别,再根据表5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写出各个主成分由标准化变量表示的表达式,X1的表达式为:
表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X1=-0.095x1-0.092x2-0.024x3-0.08x4
+0.241x5+0.279x6+0.306x7+0.29x8
+0.264x9-0.01x10-0.044x11-0.025x12
-0.095x13
以此类似地可以写出另外两个主成分X2、X3的表达式,此处省略。然后再分别将x1~x13带入各表达式中,可求出Xi(i=1,2,3)。
鉴于意愿是一种偏好,对于创业意愿因素的影响作用,一般的回归分析方法不能适用,再者创业意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偏好程度,这种偏好程度没法量化衡量。考虑到影响因素的效用排序,本研究采用Logit排序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为此,本研究建立了潜变量Yi与解释变量xi的线性模型:Yi=βxi+εi。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意愿测度的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您选择创业做为您职业起点的可能性”,依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打分。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观测值作为回归方程因变量,使用以上得出的3个互不相关主成分Xi作为新自变量,进行Logit回归处理,结果见表6。
表6 参数估计值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感知行为控制X1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634,两者之间是一种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好的创业态度能够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的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假设H1成立。
2.创业态度X2亦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为0.258,两者之间同样是一种显著正相关,表明好的创业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设H2成立。
3.主观规范X3同样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为0.413,两者之间同样是一种显著正相关,表明好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设H3成立。
本文针对山东省6所高校的954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基于TPB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TPB模型共解释了创业意愿变异的56.5%,在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中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力均是重要因素,其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在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领域,TPB理论模型具有充分的适用性。结合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及其动力因子,本文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若干对策建议:
根据经验总结,感知行为控制中自我效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塑造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节、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户外素质拓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学生具备成熟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学生创业意愿。其二,深化大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高等院校要建立创业教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衔接,可通过开设ERP课程模拟创业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风险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共谋发展,在专业对口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创业活动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创业态度的转变是持续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符合自己的目标创业方向,为创业做好积极准备。同时应该根据国家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方针,结合个人特质进行自我分析,设计创业定位和预选方案,为创业清思路。在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例如,借助有关媒体,将政府对创业的有利政策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创业的政策内容越来越普及,同时对典型成功创业者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由此激发创业热情;还可以举办创业大赛、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愿。总之,转变创业态度,可以创建“感受式”创业认知体系,通过KAB培训课程、ERP沙盘模拟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验、模拟、实训,以项目化的方式来逐步激发学生创业的内在原动力,转变创业态度。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既由学生自身的主观意愿决定,同时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改善创业条件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采取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等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校园宣传栏宣传具备个人奋斗精神的创业成功人士,突出他们自我价值在创业过程中的有效实现,以增强高校创业氛围。其次,成立创业指导中心,重视指导中心的建立,划拨专项的创业基金,保证指导中心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可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创业合作项目,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团队+项目+资本+市场”辅助指导,加大社会资源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最后,作为创业软环境之一的创业文化,对创业活动有很大的感染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打造具有“主流、宽容、担当”的特色创业文化,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发展,促使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