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步奖
近年来,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温州市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全国前30 强。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临新的外部环境,温州经济该如何重整行装再出发?本文将温州与全省领头雁(杭州、宁波)以及追兵(绍兴)进行比较,利用2019 年度数据,分析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和薄弱环节,为更好厘清发展思路,扬长补短,推动温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19 年,温州市生产总值(GDP)6606.1 亿元,比上年增长8.2%,总量迈入全国前30 强,生产总值及增速均居浙江省前三位。全市GDP 相当于绍兴(居浙江省第四)的比率从2018 年的1.11 倍扩大至2019 年的1.14 倍,表明温州市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前三的地位得到持续巩固。
从三大产业看,2019 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分别为2.1%、6.1%、10.1%,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三大需求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平均0.2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6%,高于浙江省平均0.9 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长29.4%,高于全省平均20.4 个百分点。
1.常住人口基数庞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2019 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930 万,在四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杭州,远高于宁波、绍兴。庞大的人口基数孕育着巨大的消费能力。从社零总额占比看,2019 年温州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5.9 亿元,占GDP 比重为55.3%,高于杭州、宁波和绍兴,在四市中居首位。从网络消费来看,2019 年温州网络零售额2152.2 亿元,仅次于杭州,高于宁波、绍兴,在四市中居第二位;居民网络消费1340.7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在四市中居首位(表1)。
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焕发。温州积极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不断焕发。从市场主体看,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新开设市场主体数据能有效反映经济活力。2019 年温州新设市场主体17.8万户,虽在四市中居第三位,但与第二位的宁波较为接近,并远高于绍兴。从民间投资看,2019年温州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4%,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9.5%,在四市中居第二位,仅低于绍兴(表2)。
表1 温州与杭甬绍在人口、社零、网络销售等方面比较
表2 温州与杭甬绍在市场主体、民间投资等方面比较
3.温商资源独特优势,项目回归大有可为。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独有资源,也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2019 年温州市实施“鸟巢计划”,推动在外温商项目回归、总部回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9 年温州市组织各商会回归举办年会12场、温商回乡投资考察50 余场,并借助商会活动开展招商推介80 余场,签约71 个总投资554 亿元的温商回归项目;推动温商总部回归,引育回归企业39家,创造税收38.84亿元。
1.从三次产业看,工业明显偏弱、拉低二产比重。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压舱石”作用,然而温州市的工业经济一直不强,对GDP 增长贡献度也不够高。2019 年末温州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3∶42.6∶55.1,三产占比过半的背后是二产偏弱的无奈,而二产偏弱主要在于工业不强。2019年,温州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311 亿元,低于杭 州(4288 亿元 )、宁 波(5164.6 亿元)和绍 兴(2326 亿元),在四市中居末位(表3)。
2.从三大需求看,出口规模偏小、外贸拉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温州市外贸增长稳定,但因进出口总额不高,对经济拉动作用也不够强。2019 年温州货物进出口总额1902.2 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685.3 亿元,明显低于其他三市。温州的外贸依存度为28.8%,亦低于其他三市。此外,从外资利用水平来看,2019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虽同比大幅增长,但总额仍然仅为7.58 亿美元,远低于杭州、宁波和绍兴,在四市中居末位(表3)。
3.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居多、产出效益不高。与杭、甬、绍相比,温州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从企业上市来看,2019 年末温州仅拥有境内A 股上市企业20 家,居四市末位。缺乏资产市场的支持,制约了温州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从企业规模来看,2019 年末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36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占比分别仅0.8%、7.3%,均居四市末位。从企业产出来看,2019 年温州单个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增加值仅2079 万元,远低于杭宁绍三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6.2 万元/人年,亦居四市末位(表4)。
表3 温州与杭甬绍在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等方面比较
表4 温州与杭甬绍在境内A股上市企业数等方面比较
4.从产业升级看,创新能力不强、升级步伐缓慢。近年来,温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因制造业中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规模中以小型企业居多,创新综合实力在四市中仍然靠后。从创新投入看,2019 年温州财政科技支出23.5亿元,仅为绍兴的一半;R&D 经费占GDP 比重在四市中最低。从创新产出看,2019 年温州发明专利授权3415 件,在四市中居第三位,与杭州、宁波相比差距较大。从新兴产业看,2019 年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在四市中居末位(表5)。
从产业角度看:疫情期间,受工业企业停工影响,二产增加值大幅下降,影响了GDP 增长。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工业企业产能已得到较快恢复,预计二产增加值将加速上扬。与此同时,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受疫情深度影响,全面恢复仍需时日,预计三产对GDP 增长的贡献将逐步降低。对于温州来说,三产占GDP 比重达55.1%,新形势下经济增长的压力将更大。
表5 温州与杭甬绍在财政科技支出、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比较
从企业运营看:疫情期间,企业的生产和营业停摆,营业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人员工资、房租、贷款利息等支出仍然不变,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非出口型工业企业生存压力将逐步缓解,但是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企业以及出口型企业仍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冲击。而温州的市场主体中,小微型企业占比高于其他地市,企业生存压力也更凸出。
从消费行为看:疫情期间,企业效益出现下滑,个私老板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和薪酬奖金都受到较大影响,部分灵活就业者受冲击更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企业效益将逐步提升,但是受疫情影响较深的相关行业从业者仍将面临压力。收入下降后,市民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减弱。此外,出于对疫情担忧的“社交恐惧”心理,许多市民也会减少外出消费和商务活动,包括乘坐公共交通等,而线上消费预计将得到持续增长。这些行为习惯和消费行为将在较长时间内对经济市场产生影响。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加快5G 基站、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布局;加强项目招引,招引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产业项目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项目推进,尤其是“152”等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二是刺激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多举措推动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汽车销售等行业复苏回暖。培育消费新业态,发展在线教育、云诊疗、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继续提升网络零售额规模。加强政府消费引导,政府招标、采购时,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本地企业及产品。三是提升外贸份额。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力打造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充分发挥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对外贸出口的带动作用。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R&D 经费占GDP 比重。高标准建设国家自创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标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打造以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传统制造业智能改造行动,推进万企上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两化融合指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新动能为主线,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二是落实惠企帮扶政策。全力抓好国家和省市惠企政策刚性兑现,进一步为企业降成本、减负担。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效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抓好土地、资源、政策要素保障,推进重点投资项目落地。结合后疫情时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新状况,适时出台新的惠企惠民政策。三是培育领军龙头企业。筛选一批优质企业进行领军培育,在研发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推动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实现资本市场“温州板块”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