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昌 王美福 徐 璐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的爆发及蔓延,对浙江工业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以传统管理手段为主的企业,而数字化转型起步早、程度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有的甚至实现逆势发展。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实体经济焕发新动能,在疫情期间“化危为机”,抢占机遇、赢得发展。本文着重分析浙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助推浙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建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在经历摸索发展、逐渐向产业和行业下沉后,世界上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使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企业进行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的改造,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融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转换,即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承载的数字转变成新一代新兴技术的数字,实现技术应用的升级。二是融合,即从实体状态的过程转变成信息系统中的数字、从物理形态的数字转变成虚拟形态的数字,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时流动与共享,形成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三是重构,即在基于数字化实现精准运营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业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的变革与重构。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视为核心资产、新资源和新财富。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 曾对2000 位跨国企业CEO 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18 年,全球1000 强企业和中国1000 强企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分别占67%和50%。
这次疫情也让更多企业清晰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构建从设计到服务、从客户到生产、从前端到后端的“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产品升级改造、工艺手段优化、技术能力大幅提高,重塑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普及与渗透,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员工劳动技能提升、组织机构变革等,保障企业运行更灵活、更高效,更有效面对各种市场情况以及突发事件,从而为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劳动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撑。近年来,浙江工业领域数字化人才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电脑设备加快配置。据调查统计,2019 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信息技术人员11.1 万人,比上年增长5.9%;每百名从业人员中信息技术人员1.63 人,比上年提高0.07 人。信息化投入156.1 亿元,增长10.3%;相当于企业营业收入的2.1‰,比上年提高0.1 个千分点。拥有计算机212.9 万台,增长9.5%;每百名员工拥有计算机31.5台,比上年增长7.7%(表1)。
数字化转型覆盖了浙江工业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数据显示,2019 年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企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2%、43.5%和15.2%,占比逐年上升。特别是2017-2019 年三年均存在的企业,其数字化管理水平更高,2019 年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了73.5%、47.0%和16.3%。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2019 年,使用互联网或内部网络进行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2%;在线追踪产品生产过程的占20.6%;进行自动优化调度生产线的占16.8%;在线开展网络化协同生产的占14.9%;在线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的占7.8%(表2)。
从行业看,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汽车制造、医药和化学原料等行业数字化投入较多、数字化管理参与度显著较高,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和家具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投入相对较低、数字化管理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产业看,新经济新动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状况较好。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0‰、2.50‰ 和2.99‰,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为83.1%、81.9%和78.2%,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12.9、11.7 和8.0 个百分点;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7.5%、55.4%和51.4%,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14.0、11.9 和7.9 个百分点;使用信息化进行物流配送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9.3%、19.8%和18.2%,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4.1、4.6 和3.0个百分点(表3)。
表1 2017-201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表
表2 2017-201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应用领域情况表
表3 2019年分产业浙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表
企业生产扩张到一定程度自然期望并有实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各方面效率,数字化转型又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人财物投入和企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信息化投入与营业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736,与工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37(表4)。
使用信息化进行购产销、生产和物流管理企业与不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两者主要经济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模明显较大、效益明显较好,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使用信息化进行购产销、生产和物流管理会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如表6 显示:2019 年,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和新产品产值的均值分别是不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企业的3.1、4.6、3.6 和4.3 倍。这些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和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6.9%、22.5%、41.8%,比不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分别高2.3、3.6和12.3个百分点(表5)。
近年来,劳动力的不足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之一。此次疫情中,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工厂,复工的进度和复工效率越高。据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 月中上旬,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中已经复工或春节以来未停工停产的企业占37.9%,高于未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企业的27.0%。3 月底,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中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80%以上的企业占63.7%,高于未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企业的57.9%。1-5 月,使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6%,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9 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下降8.6%,降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小1.4个百分点。后疫情时代,工业对自动化率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强,以减少在突发事件下对劳动力的依赖。
表4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系数
表5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平均值(万元)
浙江省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方面无疑取得显著成效。但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数字化转型的范围、规模、深度等都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在2‰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是浙江小微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慢,水平相对不高。2019 年,小微企业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96‰,低于大中型企业的2.14‰。三是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待加快,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和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四是企业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偏重于各种设备、机器人、信息系统的购入,而对数字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组织、流程、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重视不够。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随着互联网、数据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IT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所有企业的必修课。政府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引导、帮助、赋能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特别是要围绕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切实做好数字化转型服务。
对于传统信息化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指人、投入、知识与能力、财务等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环境和成熟度,还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是否能接受或适应转型等,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甚至颠覆。因此,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且持续推进。
由于不同企业现状各异,因此需要作出改变的层次也不一样,同时还应兼顾需要与能力。例如,基础较差的企业可采用先业务数字化、后数字化业务的思维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把数字化场景引入到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还没有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财务管理的规上工业企业(目前10%左右),则应首先解决办公信息化问题;对于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可以推进设计、生产、工艺、转配、测试、交付等全过程的智能化实践,逐步实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相较于传统工业模式,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基于平台构建的社会化组织将引发整个工业体系颠覆式创新。众多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平台获得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强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工业中已构筑的技术和利益壁垒,基于开放价值生态探索更加灵活、更富创造力、价值回报更高的创新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应用平台,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例如,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平台,国企等大型集团带动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用平台,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应用平台。通过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以市场大规模应用推动技术、产业在快速迭代中不断完善,推动平台加快从探索到成熟的螺旋上升,形成自循环良性市场生态。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引入专业的技术、设备和服务。目前国内可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并实施的专业公司不多且收费较高,导致企业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制约了它们的数字化转型。因此,需要大力促进专业公司的发展,以提供更多的普惠产品与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需要建立财政金融多手段结合的系统服务架构,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阿里、腾讯、华为、京东、百度、联想等互联网平台,以及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我们可以借鉴并且深化伙伴行动,充分调动专业公司、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金融支持等,并结合前两点建议,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发挥整体最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