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平
摘要:为了解决海水盐度调控、饵料调控、高温期水温调控等技术问题,分析花蛤苗虾池培育的效果。在150 m2的土虾池中培育花蛤苗,实验结果表示,此种培育方法能够促进苗种生长,提高花蛤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花蛤;虾池;苗种
中图分类号:S968 文献标识码:B
花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除了食用贝肉之外,贝壳还具有多种用途。因为经济效益显著,花蛤的养殖发展速度,已经成为贝类养殖全新增长点。目前,化合增养殖所需要的苗种都是靠着天然苗种,但是因为过度采捕和环境恶化等因素,花蛤自然苗种资源丰赚不稳,对花蛤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制约[1]。目前,虾池培养花蛤苗技术有突破性进展,能够实现苗种生产的规模化,苗种池塘培育技术为花蛤苗生产中的重点,此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以此,对虾池培养花蛤苗开展了进一步试验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场地
2019年5月~8月翔安区马巷镇东坑湾池塘水产养殖试验场地开展,使用两口室外土池虾池,规格为20 m×10 m×2 m,在池中央设置排水口,各池设置一台1.5 kW水泵和输水管道。
1.2 准备工作
在每年秋季收获之后使用漂白粉等药物将池中的甲壳类杀死,之后将池中的水排开。春节前后将滩面和池中的淤泥清除,利用拖拉机耕耙,翻耕池底,充分暴晒。在放苗前一个月每亩使用75 kg的生石灰洒满全池进行消毒,将60目锥形网安装到进水口,池塘通过多次进排水冲刷干净。
在放苗前一个月纳水,第一次纳水40 cm,利用发酵的豆饼、鸡粪、尿素肥水。隔一个星期再次纳水60 cm,之后施肥肥水,使池水调到黄绿色,透明度为30 cm[3]。
1.3 培育方法步骤
1.3.1 花蛤苗培育
通过人工培育花蛤苗,利用60目聚乙烯网制作成为5 m×2 m×1 m的网箱,两场边和四个角利用6根毛竹桩固定网箱,在网箱底部铺设5 cm厚度的干净泥沙,相邻两个网箱之间的间距超过1 m。要求苗种没有病害,健康,个体大小均匀,没有死壳,具有较强活动能力,苗种规格超过0.3 mm。在稚贝培育过程中,稚贝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万~100万颗。假如和育苗场距离比较近,就要清洗稚贝,在筛绢袋中放入稚贝,将袋口扎紧,利用开口塑料桶运输到池塘播养,避免在途中风吹雨淋日晒。假如距离比较远,气温比较高,要将冰块放置到容器底部降温,可以使用结冰的瓶装矿泉水,并且使冲洗干净的杂草铺设在冰块上面,使冰块和稚贝隔离。其次,设置沙滤海水,在运输过程中,每隔2小时利用海水冲洗1次,保證稚贝湿润,但是要谨防装苗容器积水,避免稚贝长时间在水中浸泡,要不然会导致稚贝因为缺氧死亡[4]。
在晴朗天气播苗,避免中午强烈日晒,避免在雨天播苗,培育池塘滩面水位为30~50 cm。在播种的时候,使稚贝掺海水或者细砂均匀的在培育网箱中播撒。
1.3.2 饵料调控
饵料投喂量在个体增加过程中加大,初期水体单胞藻密度为10万/mL,逐渐增加到50万/mL。有时候连续阴雨会影响到单胞藻繁殖,肥水无法满足供应,每天补充3~5 ppm代用饲料,生淀粉、鲜酵母、海洋酵母的效果良好[5]。
1.3.3 调控盐度
长时间的低盐度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存活,培育过程中在大暴雨前加满培育池水位,在暴雨后将上层池水排掉,避免盐度的降低。在外源海水盐度比较低的时候,可以添加盐卤方法保证培育池盐度在适当的范围中。在培苗过程中,控制培育池海水盐度为1.010~1.020,保证盐度范围适当。
1.3.4 浮游稚贝的培育
一般在浮游幼虫培育过程中,只添加水不换水,在大部分足面盘期幼虫下沉到池底附着的时候排换水,避免浮游幼虫随水排出。刚附着稚贝每天换水10cm,之后逐渐加大,换水通过换表层水转变成为换底层水。在稚贝壳的生长能力在500 μm时增强,也增加饵料需求量。每天水量为10~30 cm,每隔2~3天在换水后施加0.5~1 mg/kg。稚贝附着之后使育苗池水位降低,遇到大风、冷空气或者高温时提高水位,避免水温的改变对蛤苗造成影响。在水质或者天气改变缺乏天然饵料时,可以配合饲料投喂幼虾[6]。
1.3.5 防治病害
将幼苗放入到培育池中,每天泼洒1.5 ppm抗生素避免感染。利用筛绢过滤避免大型敌害生物进入到培育池中,水云、浒苔等孢子会利用筛绢进入到培育池中,要利用捞网捞出繁生成体,避免过渡的蔓延危害到花蛤幼苗。
1.3.6 水质调节
放苗3天之后,根据使用说明全池泼洒利生素。苗种培育前期的摄食量比较少,在饵料密度过高的时候适当的换水。海水为蓄水塘通过沉淀处理,并且通过200目筛绢网过滤自然海水。在苗种平均壳长>1 mm的时候,隔日换水,添加蓄水塘中通过沉淀并且具备天然饵料的自然海水,每次换水量为20%~50%。后期苗种平均壳长>2 mm之后因为增加摄食量,每天换入20%的自然海水,定期干吃,人工用耙对池底浒苔清理。
1.3.7 日常观测
全面测定水温、盐度、pH等理化因子,并且检查地质情况,每天取样观测苗种生存的情况并且记录。
1.3.7 收获
在苗种壳长度>3 mm的时候,利用20目筛网使苗种筛除,利用5 cm水泵冲洗沙苗。
2 结果和分析
2.1 稚贝培育结果
表1为稚贝培育结果,通过虾池培育花蛤一次性放苗和收获,操作比较简单,节约多余环节。日常管理只是前期接种和肥水、生态调控,利用利生素能够控制养殖环境。利用此方法培养花蛤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生产周期比较短,具有较高的成活率[7]。
2.2 苗种生长
1#的平均水溫比2#要高,但收获的规格、产量和培养时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后期饵料供应问题相关。
2.3 花蛤苗成活率
稚贝附着10天后壳长为396~420 μm构成出水管,30天左右培育,壳长为1400~1500 μm构成出入水管,壳表面生长花纹,行形成沙粒苗,之后营埋栖生活。通过现场测产,共有304亿粒,最大壳长、最小壳长和平均壳长分别为3.9 mm、1.6 mm、2.72 mm,成活率为69.8%。
2.4 育苗池浮游植物变化的范围
在浮游幼虫培育时的主要浮游植物为硅藻类,优势种为角毛藻,10 μm以下饵料生物增加,超过90%,数量为5500~20300个/mL。饵料生物量最高为355个/mL,平均121.6个/mL。底栖硅藻优势种为舟形藻,占据底栖硅藻总量53%~97%。
2.5 浮游幼虫成活率
D形幼虫水温为26℃~26℃,pH值为8.1~8.3,盐度为27.8~30.7,基础饵料生物为5500~10300个/mL,4~5天之后发育为壳顶幼虫,体长为120~128 μm。培养9~10天后,壳体为175~180 μm,1~2天后在营底栖附着生活。在进行检查后表示,成活率为12.6%。
3 经验和讨论
(1)稚贝从0.30 mm生长到3.06 mm的时间为50天,比室内稚贝培育时间节约20天,根据稚贝生长情况进行分析,2#的放苗时间比较早,前期培养水温在25℃以下,生长速度比较慢,在水温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促进了生长速度。1#池放苗时间晚,前期培育水温为30℃,促进生长,在中后期的饵料会对生长速度造成限制。所以,在花蛤人工育苗的过程中,水温可以逐渐的提高。
(2)通过虾池培育花蛤苗,利用常换水、勤投饵的方式稳定稚贝的生长环境,虾池对花蛤苗培育前期的密度比较低,生物饵料丰富且充足,环境稳定,和自然生长条件接近,促进花蛤苗的生长。
(3)实验证明,传统培育花蛤苗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培养到3 mm壳长时间为70天。使用本文虾池培养方法的周期比较长,风险小。花蛤人工催产到初期稚贝培育具有成熟技术,利用常规培养贝类幼虫与无基质幼苗为3~7天,从而得出初期稚贝,还能够优化虾池培育管理, 通过利生素对底质环境与水质环境进行控制,不需要其他药物。
以水产试验场花蛤苗销售的情况,壳长3 mm花蛤苗中价格为每粒0.003元,售出两个池中苗种分别为4.58万元和5.15万元,每口池生产成本在1万元以下,投入产出比为1∶4~5,比传统培育要优,生产效益良好[8]。
参考文献
[1]王铁杆,石斌, 周亚文,等. 文蛤苗种的池塘培育技术[J]. 齐鲁渔业,2006,023(008):36-37.
[2]栗志民,刘志刚,欧阳志,等.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C]//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 2011.
[3]丁天宝,李玉伟,王纪福,等. 文蛤的养殖技术之四文蛤虾池养殖试验[J]. 中国水产,2002(3):63-63.
[4]刘绍金,张超. 虾池混养文蛤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水产,2002(12):57-58.
[5]林焕阳. 斑节对虾池套养红鳍东方鲀、花蛤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 2012(06):53-55.
[6]陈远,隋锡林,李石磊,等. 文蛤苗种繁育、越冬及中间育成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展望[J]. 河北渔业,2012, 000(010):47-50+66.
[7]林焕阳. 斑节对虾池套养红鳍东方鲀、花蛤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6):321-323.
[8]刘绍金. 虾池如何混养文蛤[J]. 中国渔业经济研究,200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