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鞋”物象的呈现形式与叙事功能

2020-11-09 03:34朱洁谢婉哲
艺术广角 2020年5期
关键词:信物聊斋志异物象

朱洁 谢婉哲

明清小说中,有大量日常生活用品的物象出现,它们在叙事文本中不仅仅是为了写实,而是有着重要的叙事作用,这些物象被称之为“功能性物象”。“所谓‘功能性物象,是指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情节等层面上起贯穿性连缀作用的具体物品。”[1]它们未必是“主题物”,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叙事作用。《聊斋志异》中有大量巧妙运用精彩构思的物象,其叙事意味更加丰富。例如其中的“鞋”物象,有的是作为日常用品,看似不起眼,但有助于人物叙写;有的是有奇异功能的“鞋”,有利于传达人物情感和暗示人物身份;有的“鞋”具有象征意味,对描摹人物心理情致、线索串联甚至主题表达都发挥了作用;还有的是注重声音表现的“鞋”,这类声音具有程式化的表现倾向,却不会令读者乏味,而是会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之意识到将有异怪之事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鞋”,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与逻辑贯通方面都藏有作者巧思,本文从《聊斋志异》的“鞋”物象切入,分析其描写类型以及叙事功能。

一、“鞋”物象的呈现形式:使用功能与象征喻示

“鞋”物象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类型丰富而复杂,本文从功能和内涵两个层面来分类,这两个层面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将“鞋”物象更加完整立体地展现出来。

首先从“鞋”的使用功能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分类:

作为普通的服饰。在这一分类中,“鞋”只是具备一般的服饰功能,是人物行走不可或缺的配备。或从外形来描绘其材质做工、颜色形状甚至人物穿“鞋”的方式来进行有意味的叙事,这是一般物象共同具备的叙事特征;或从声音来描绘“鞋”声,也就是脚步声,不同的脚步声所传递的信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鞋”这一物象区别于普通物象的特殊之处。传统物象分析常常重视视觉而忽略了听觉感官,这使得听觉叙事的艺术魅力被掩盖。

作为男女的信物。男女之间为表私情、证明矢志不渝的真心,常常会借助信物来传达,这在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早在《诗经》中就有所体现,比如《诗经·木瓜》就以木瓜和琼琚为信物,《离骚》中屈原也解下佩带以求佳人,到了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信物更是俯拾皆是。“鞋”尤其是女“鞋”作为女子私物含有私定终身的意味,所以它也会作为信物在小说戏曲中存在。《聊斋志异》中《阿宝》《胭脂》《莲香》篇皆是以“鞋”为信物的例子。

作为奇异的宝物。世事無常,人命危浅,世人有时会产生无法把握命运的虚空与无力感,富于幻想的小说家们便会寄希望于有外界力量来迅速改变自身状态,从而扭转命运,达成梦想。由此,叙事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有神异功能的“道具”,增加了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增添了故事趣味性。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中的镜子、《枕中记》的枕头、《聂隐娘》中尼姑给聂隐娘的药等等,而在明清小说中,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物品更是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拥有浪漫想象的蒲松龄笔下也描绘了许多神奇物象,其中,一些“鞋”物象不再是日常用品或是信物,而被渲染上玄幻色彩,这种失实性的书写帮助构建了一个幻梦迷离的世界,也传达出人物情感。

比如《凤阳士人》中妻子思念远游的丈夫,晚上梦到一丽人带她去找丈夫,途中妻子步履缓慢,丽人换下自己的鞋借给她穿,于是“复起从行,健步如飞”。[2]古代交通不便利,亲人相隔两地难以团聚的现象极为普遍,此篇妻子梦中借助神人帮助,得到神异之“鞋”,使得她能轻松跨越距离的障碍,从而见到朝思暮想的丈夫的心愿得以实现,之后情节便自然展开。虽是梦,但是丈夫和弟弟也做了相同的梦,真可谓亦真亦幻,意趣无穷。作品中丽人所唱的有关思妇的民歌也值得品读,其中有一句“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3],明清的闺中思妇会利用鞋子来占卜丈夫的归期。“红绣鞋”在这种场景下具有先知作用,当然这种做法不具备科学性,但“鞋”这一特殊的巫术功用背后所寄托的思妇深切思念与期盼意味却令人动容。巫术色彩是虚幻的外衣,思亲之感却是真真切切的。

物象的外在的使用功能与象征喻示内蕴也是息息相关的,特殊的象征意味决定了其部分功能的使用,部分外在的特征又可以形成类型化的喻示意义,“鞋”的情欲象征意义与信物使用功能以及“鞋”声与紧张喻示便是极好的例证。下文将从“鞋”物象的形象与声音两方面分析其象喻性。

“鞋”物象之所以成为男女情感的信物,并且比一般信物如扇子、佩饰、植物更具有生发的空间,便是因其情欲意味的浓郁。“若从原型批评的视野上看,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其特有的象征意义而占据着引人注目的地位。特别是女性人物的鞋,在作品中层出不穷,总是或比或兴地与女主人公构成隐喻或换喻的关系。”[4]正因女性的鞋和女性人物产生联系,于是就易引发男性人物情思欲望的产生,所以男女主人公常常利用“鞋”来代替言语诉衷肠、表好感,感情世界中的微妙关系就这样蕴藉而自然地传达给了读者。在唐人小说《游仙窟》中十娘给了“我”“鞋”,作为信物以寄思念;而“鞋”因与“谐”同音,遂喻男女关系之和谐,《霍小玉传奇》便是例子;《金瓶梅》中也存在绣鞋的描写,而它的性暗示意味也极强,烘托出里面人物荒淫糜烂的生活;在《醒世恒言》的《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一篇中,“鞋”与情感欲望的联系更加密切,也更加明显,那双潘寿儿的合色鞋本是她与张荩的定情之物,被陈五汉捡到后不还,陈五汉道:“这个小脚女子,必定是有颜色的。若得抱在身边睡一夜,也不枉此一生!”[5]从鞋判断出主人“有颜色”,继而激发出情欲。

《聊斋志异》中也借助这一意象设置情节,《宦娘》里写到宦娘为了撮合温如春和良工,便偷偷破坏良工与刘公子的亲事,在良工之父葛公盛宴款待刘公子时,宦娘把一只“女舄”放在刘公子座位下,造成了葛公对刘公子产生了轻薄的印象,遂拒绝了这门婚事。在这里,“鞋”的象征意味挽救了良工与温如春的爱情,也使叙事更为曲折精彩,增加了艺术魅力,推进情节展开。又如《织成》中柳生虽未见织成真容,却对她穿着绿色袜子、紫色鞋子的小脚一见倾心,忍不住咬住其袜,之后归家也常常对女子的脚念念不忘,后来也是因为“翠袜紫舄”的特征,柳生将织成认出。

“鞋”物象不仅可以象征情欲,还可以从听觉角度来分析它的声音所带来的异常紧张感。听觉的受限程度其实要比视觉小,夜晚昏暗却格外寂静,眼睛看不清晰,耳朵却异常灵敏;人在某个封闭空间中,虽然有物体挡住视线,但却不妨碍声音传出或传入。听觉具有视觉没有的天然优势,听觉描写可以很好地辅助视觉描写,取得非凡的艺术效果。而且,有时作者故意利用声音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引出下文。“事件即行动,行动在许多情况下是会发声的,当‘聆察者听到周围的响动时,其意识立即反映为有什么事件正在身边发生”。[6]

《聊斋志异》中危险或怪异的事情的发生,往往借助于突然听闻到的脚步声来提示人物与读者。携带声音信息的“鞋”,渲染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引起读者注意与好奇。尽管每个脚步声会根据人物形象有细微的不同,但“鞋”声都被艺术升华而具有喻示紧张的普遍作用。作者不仅可以利用“鞋”的形象来叙事,也可以借助“鞋”产生的脚步声来进行有意味地叙事。

二、“鞋”物象的叙事功能

描写类型的多样是“鞋”物象内涵丰厚的证明,巧妙运用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展现其在小说文本中的魅力。作为饱含作者艺术构思的功能性物象,无论“鞋”如何变换呈现形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方面描写,无论蕴涵哪种象征寓意,都是为了服务于小说叙事。它为人物的塑造增添色彩,为故事的发展与转折提供动力,使故事更加富有意趣、摇曳多姿。

其一,“鞋”物象与人物塑造。首先,“鞋”物象能够生动精妙地刻画人物性格。“鞋”在《聊斋志异》中有多种称呼,如“履”“舄”“屦”“靴”,它们在文中都是“鞋”的泛称。当它作为普通服饰出现时,虽然往往在文中着笔不多,但短短几个字就能微妙精到地表现人物性格。《金和尚》一篇中,为表现金和尚骄奢豪华的生活,除了描绘了金和尚房间装饰的金碧辉煌,还描写了穿着皮质长筒靴小心侍候的仆人,“细缨革靴者,皆乌集鹄立,受命皆掩口语,侧耳以听”[7],短短一句既展现出仆人穿戴的华丽,也表现出仆人的恭谨与训练有素,侧面反映了金和尚享乐豪逸的性格。

“鞋”物象不仅能反映人物性格形象,还可以通过它来判断人物身份,揭开谜底。《商三官》中的商三官女扮男装,化身优伶李玉进入杀父仇人豪绅之家成功复仇,在杀害了豪绅后她也自尽,在仆人抬出她尸首时,正是“鞋”表露了李玉的女性性别,最终揭示了她为商三官的真实身份。“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8],首先是虚空的鞋袜让仆人们起了疑心,脱鞋后发现其为女子,而“素舄”指服丧者所穿白鞋,又透露出重要信息,为后来三官兄弟来认领尸首确定妹妹身份埋下伏笔。

“鞋”物象还能表露出人物心理情态。如《续黄粱》中通过曾孝廉对不同官阶的访客态度的殊异,表现出他的势利虚荣。“六卿来,倒屣而迎;侍郎辈,揖与语;下此者,颔之而已。”[9]公卿大臣来,曾孝廉急忙迎客而把鞋穿倒,通过这一细节不动声色地将他的焦急、生怕怠慢的心理展现出来,而这一行为与接待侍郎一类的人和更小官阶之辈的拱手施礼、仅仅点头进行强烈对比,丑态尽显无疑。

“鞋”有时也会成为吟咏的对象,发挥着描绘人物姿态风貌、表达情感的作用。“以诗词韵文来描写人物,仿佛是戏剧舞台上的人物亮相或电影中的人物定格,利用这短暂的停顿使人物的特征凸显出来,能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10],而在文言小说中,也会穿插诗词来辅助叙事。因物写人、托物言情的诗词同时也能达到控制叙事话语节奏、延长叙事时间和赋予文本诗意的效果。《绩女》中费生早已仰慕绩女的美貌,一睹其真容时,已是意眩神驰,再当他看到“帘下绣履双翘,瘦不盈指”,[11]费生于是题《南乡子》于壁:

隐约画帘前,三寸凌波玉笋尖。点地分明,莲瓣落纤纤,再着重台更可怜。

花衬凤头弯,入握应知软似绵。但愿化为蝴蝶去裙边,一嗅馀香死亦甜。[12]

整首词都在描写绩女的脚和鞋。“凌波玉笋”指女子弓鞋也喻指脚,又将鞋或脚比作“莲瓣”,喻其瘦小精巧,“重台”是高底鞋,费生已经想象这样的足穿上高底鞋的可爱样了。上片实写费生所见,下片运用更丰富的感官,从触觉、嗅觉来描写绩女之足,生动地表现出费生被绩女之足所吸引俘获,神往意驰。本来不长的故事,作者却有意安排了相当篇幅展示关于“鞋”与足的描写,不仅描绘了绩女的美,传达出费生幽微的心理情绪,表现出费生的痴情,也达到诗化效果,凸显了“食色性也”主题。

其二,“鞋”物象与情节串联衍生。《聊斋志异》中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这与作者巧妙运用物象勾连情节密切相关。《阿宝》里痴情郎孙子楚化为鹦鹉飞入阿宝房内,叼起阿宝的绣鞋作为信誓物,阿宝父母最终因为绣鞋缘故,才不得已将阿宝嫁与孙子楚。這里“鞋”不仅担当信物,还是促进有情人成眷属的催化剂,成为贯通情节的枢纽。

在《莲香》篇中,“鞋”既暗含情欲的意味,同时又具有某种超能力,可以让思念之人迅速现身,这种奇异的想象其实是人物情思欲望的发展与延伸,通过“鞋”将人物出场自然引出。桑生与女鬼李氏的信物为“绣履一钩”,李氏交代道:“此妾下体所着,弄之足寄思慕。然有人慎勿弄也!”[13]这两句话埋下了此鞋不平常、此女不寻常的伏笔。从此,桑生每次拿出“绣履”时,李氏便会应念而至,“绣鞋”就是李氏的隐喻。在莲香一再提醒下,奄奄一息的桑生终于让莲香毁了“绣鞋”,代表桑生与李氏一刀两断,李氏即现身将自己身份公开。“绣履”是人物出场的媒介,串联起李氏与桑生的爱情、莲香与二者的相遇从而真相大白以及后来李氏魂魄附身的情节。

在公案类的篇章中,“鞋”的串联线索作用更为明显。《胭脂》中情节一波三折,各种人物线索交织,通过一只“绣履”将胭脂与鄂秋隼的爱情、胭脂与王氏的交情、王氏与宿介的私情、宿介对胭脂的觊觎之情、毛大拾鞋后偷情不成反杀人有机融合在一起,组成复杂有机的叙事结构。宿介夜里偷偷进入胭脂家扮作鄂生抢了她的“绣履”为信物,后来“鞋”掉落阴差阳错被毛大拾到,毛大因此生了色心翻墙进入胭脂家,这才闹出人命官司。“绣履”将各个人物巧妙地慢慢牵引出叙事舞台,而且也成为判案的关键证据,嫌疑犯从鄂秋隼——宿介——毛大,先后三个审判官层层抽丝剥茧,顺着“绣履”线索一个一个找到相关人物,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最终真相大白。

鞋作为行走的必要配备,一般不会遗落而不自知,所以“鞋”不寻常的单独出现与鞋主的失踪便易激发出人们对于鞋主有不测的判断。这看似无关紧要、不足为道的细节其实也对解释人物行为、推进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江》一文写农人之子于江为被狼所食的父亲报仇的故事,而文章开头直接交代于江的父亲夜宿田间,被狼吃了,若没有后来于江拾到父亲遗落的鞋,他可能根本无从确定父亲是否活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复仇行动。不过,对于鞋落人失即人亡的判断也不尽然都对,作者巧妙运用这一普遍的推测造成误解,从而串联起情节。《锦瑟》中王生因不堪悍妻折磨离家出走,误入收养孤鬼的“给孤园”,遇见并最终搭救了锦瑟,而王妻因为“或于沟中得生履,疑其已死。既而年馀无耗”。[14]正因为这个误解,从而为王妻后来与商人勾搭暗合,之后无脸见王生自杀做铺垫。可见,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为之后人物行动作出合理化解释,也寄予了作者善恶有报的观念。

其三,“鞋”物象与渲染气氛。“鞋”物象除了有助于人物形象上的刻画和情节上的推动串联,还在声音的渲染氛围上有贡献。生活中,声音扮演着提示预警的重要角色,比如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声音各不相同,特定的声音会让人立马分辨出为何种车;大自然中的动物在意识到危险时,也会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而告知同伴有危险。听觉叙事在文学作品中能传递出不同于视觉叙事的信息与意趣,突然的“鞋”声就有着预警的作用,预示新情节的展开,同时渲染未知状况的恐怖紧张的氛围。

《画壁》中朱孝廉正和画中少女欢好亲热,“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15],“铿铿”“锵然”分别形容鞋声的高亢响亮和锁链碰撞的声音,一听方觉来者不善,令人联想到此人的凶狠威猛。女子惊起,于是引发新的情节的产生。之后使者进门搜寻,躲在床下的朱孝廉吓得甚至不敢呼吸,又“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16]。读者通过这一句靴声的描写,想象得到此时的朱孝廉该是多么紧张,脚步声走近的不安和声音离去的稍稍放松。《山魈》一篇中讲述了孙太白曾祖父在一家寺庙晚上睡觉所遇见的怪事。曾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接着便是一连串声音描写来铺垫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

辗转移时,万簌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辟矣。大疑之,思未定,声已入屋。又有靴声铿铿然,渐傍寝门。心始怖。俄而寝门辟矣。[17]

夜晚失眠,周围寂静无声,所以突如其来的大风声音格外引人注意,之后又听见寺庙门一声巨响,曾祖本来也只是合理猜测门忘关被大风吹响;之后风声逐渐逼近,房门打开,他心里已经十分怀疑;正在疑惑之时,风声进屋,听见了“铿铿”的靴声逐渐靠近卧室门,这时便感到异常恐惧。曾祖根据声音从远至近,心理情绪也随之变化,从猜测——怀疑——害怕,通过声音一点点地渲染恐怖气氛,将人物幽微心理生动展现出来。

脚步声携带着异样事件将发生的信息,像信号一样传输给主人公,提醒他做好相应准备。《狐嫁女》中殷公恍惚着将睡着,听到“楼下有履声,籍籍而上”[18],“籍籍”形容脚步声的纷杂,于是假寐偷偷观察,表现出殷公的机智大胆。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人,作者会用不一样的形容词来形容脚步声,都渲染出紧张异常的气氛。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鞋”物象分别从使用功能和象征喻示两个维度来展现,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别有作为普通服饰、作为男女定情信物和作为奇异的宝物的“鞋”;从象喻性来看,有包含象征情欲与喻示紧张的“鞋”,它不仅能通过其外在形象与使用者形成的联系来传达情欲寓意,也能通过它在被使用时所产生的声音传达信息、形成紧张的喻示意义。这也是“鞋”物象区别于一般功能性物象的地方。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其描绘类型,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示了“鞋”物象。它以其表现形态的多样和内蕴的丰厚在小说人物绘画、性格凸显、情态描摹,缜密组织串联故事要素以及渲染气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关于“鞋”的诗词也具有诗化文本、调控叙事节奏的效果。本文希望可以借此展现“鞋”物象叙事艺术的丰富与微妙,深化对功能性物象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越南汉文小说的‘詩入小说现象研究”(ZGW18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朱 洁: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

谢婉哲: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

注释:

[1]李鹏飞:《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2][3][7][8][9][11][12][13][14][15][16][17][18](清)蒲松龄著,于天池注,孙天海、于天池等译:《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70页,第373页,第1945页,第730页,第1034页,第2342页,第2343-2344页,第434页,第3216页,第29页,第29页,第34页,第105页。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页。

[5](明)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6]傅修延:《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1页。

[10]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猜你喜欢
信物聊斋志异物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聊斋志异小翠
乱世中的一瞥惊鸿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清风亭内悲歌响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爱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