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宏
摘 要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需将国家方针政策及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要求落到实处,且要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品牌与内涵建设的需要,既要有引导功能,又能产生有效激励。成都G职业学院以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PCI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为基础,通过能力标准确定、选取分析效标样本以确立模型、模型检验和修正等步骤,科学构建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胜任评价体系,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创新发展3个维度25个二级指标,藉此来研究教师的岗位胜任水平及匹配度。
关键词 PCI评价体系;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胜任模型;岗位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0-0060-05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四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出发,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意见》同时也指出,目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重数量轻质量,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对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供给侧要素,建设能铸造高职院校品牌,促内涵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潜能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极其重要。
一、PCI岗位胜任评价体系的概念及优势
PCI(Position Competence Indicator)岗位胜任评价体系是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只针对特定的人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哈佛大学戴维·麦克米兰(David·McClelland)创建岗位胜任模型理论,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对人员进行岗位胜任的特征综合评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模型对应岗位人员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及其组合结构,也是特定岗位人员的素质评价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全球知名企业,如IBM、苹果、华为、中集集团等均采用PCI岗位胜任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研究发现,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多采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针对性不强,缺乏利导性和激励性。一些创新型高职院校参照企业KPI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将学校战略目标用任务分工矩阵法分解形成部门KPI,再到教师个人KPI,显效不佳。原因在于: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性质、目的以及创造的产品不同,很难为教师设定像企业普通员工一样的20%关键量化指标;二是KPI是对绩效可控部分的衡量,必须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其他方面影响,以教师科研目标为例,非教师完全可控指标,故导致KPI评价失效。尝试采用现代化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PCI岗位胜任评价体系评价教师这一难度大、产出特殊的岗位是有必要的。
本研究针对成都G职业学院(以下简称“G校”)财经管理分院41名教师,进行了基于PCI胜任特征模型的绩效评价设计,科学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并实证胜任特征水平與岗位匹配度,初见成效。第一,有效解决高职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师德师风的岗位特殊要求下的复杂评价;第二,PCI是基于岗位人力资源中卓越者及其成功行为事件的系统总结,能科学有效地从更深的层面挖掘团队中优秀教师获得成功的经验;第三,以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像一把尺子,有效增强分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二、基于PCI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胜任评价体系
(一)定义能力标准
本研究组织分院专业理事会的教育、行业专家,采用德尔菲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和提炼出能够鉴别业绩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具体要求。同时,广泛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如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JK200)的成果,以及郭全美《国家级教学名师成长特质及重要启示——基于六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访谈质性研究》的研究结果等,综合分析、筛选、确认,确定出教师岗位胜任特征,见图1。
(二)选取分析效标样本以确立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本研究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分院10位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定量和定性分析建模。行为事件访谈法要求教师在2小时的访谈过程中,详细描述自己成功和失败(负面)的事件各三件,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事件、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的层面,最后总结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要求全程有人员记录和录音,供专家组评分和筛选特征列表(见图1)关键项,结合学校高层访谈结果、学校战略、职教政策等诸多方面,最终形成岗位评价指标模型。分院高职教师岗位评价指标确定为3个维度的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
1.一级指标1:师德师风维度
此维度按照教育部精神,将师德师风评价放在首要地位。针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根据教育部2018年11月8日实施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的具体且严格的师德师风红线,G校财经分院教师PCI师德师风维度设计见表1。
2.一级指标2:教学工作维度
此维度包括高职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上好一节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未来能与时俱进上好未来课的必要培训、信息化手段、模式改革等方面要求,以及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教师应具备能力、素质的要求,教师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教学工作维度)见表2。
3.一级指标3:创新发展维度
此维度包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所必要的科研工作、学术参会与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还包括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具备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要求,教师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创新发展维度)见表3。
(三)验证胜任特征模型,采用效标样本对照检验、修正和确立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模型
选取效标样本时,本研究随机抽取了10位教师,将其作为新建模型PCI值和原始值对照组,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模型评价打分,对比原始评价结果,分析原因,合理修正模型,形成最终模型。对比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不符合项有两项,为副教授职称教师4和8,PCI评价与原始数据不符合。分析原因发现,原始数据评价结果主要来源于管理层的主观评价,旧标准更重视教学工作,忽略副教授在师德师风和创新发展的带头引领作用,故出现PCI不符现象。专家组经过认真细致分析,为促进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和充分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决定不予调整,模型判定合格。
三、绘制胜任特征水平线,研究岗位匹配度
构建高职教师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之后,本研究收集被考评教师的各测评点的测评数据,绘制G校财经分院全体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线。由于不同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线对应的特征满分不同(即∑gi不同),所以不能直接比较不同教师的PCI得分∑fi,应令:T=∑fi /∑gi×100,科学比较不同教师的PCI绩效水平高低。
如表5所示,G校财经分院某教师为讲师职称,按标准设定胜任特征级别为B级,本年开设课程为“新开课程”,其中,2.3善思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2.5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2.6实践教学能力,2.7教学效果反馈,因新开课程绩效影响因素,故调整此4项降为C级,则该教师的T值=79/65×100≈122>100,即该教师PCI水平较高,为122。
通过表5可计算该教师与现在讲师岗位的匹配度。设S=∑Ei,|S|越小,岗位匹配度越高,当|S|=0时,匹配度最高,该案例中|S|=14,远远高于0,且S>0,说明该教师在教学工作维度已高于讲师岗位胜任指标要求,S越大,说明该教师的胜任特征越高,管理人员可考虑对该教师实施某种程度的晋升或进入晋升预备队伍。相反,S<0,则说明该教师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当前岗位要求,S越小,说明胜任特征水平越低,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某种程度的降职及岗位变动。
四、总结
本研究针对G 高职学院,将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教育部“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要求落到实处,结合院校特色与内涵发展,构建具有引导和激励机制的财经分院PCI教師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包括3个维度(师德师风维度、教学工作维度、创新发展维度)以及25个二级指标,并运用PCI指标评价教师岗位胜任水平与匹配度。本研究所建立的岗位胜任评价模型,成为财经分院的师资建设标尺,让师资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岗位胜任模式招募甄选、教师培养培训等管理工作有目标、有计划,并且按照模型为教师队伍建设按卓越标准填补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的内涵胜任力,有效增强院校人力资源实力。
随着财经分院进一步的实践研究,PCI评价体系将提高分院人才的整体评价和选拔的公正性、有效性和标准性,还可提升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岗位胜任模式的招募甄选、教师提升性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让教师人才管理变得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按卓越标准不断为教师队伍建设填补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岗位内涵胜任能力,有效消除传统高职院校教师选拔、评价与培养中出现的诸多弊端,适应时代和院校战略发展的需求,整体提高院校的师资水平与实力。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8-29)[2020-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322-372.
[3]孙河川.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苏丹,喻忠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75-80.
[5]郭全美.国家级教学名师成长特质及重要启示——基于六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访谈质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8(9):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