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
[摘 要]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离不开“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有职业操守的专门技能劳动者的主要阵地。该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高职院校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从五个维度即理念先导、教学先行、实践搭建、师资保障、氛围营造等,同时结合宁波市高职院校的做法,阐释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3[收稿日期] 2020-08-06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离不开“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有职业操守、有创新意识的专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力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
1.“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工匠”的解读为“手艺工人”,对“匠人”的理解为“旧时称手艺工人”。工匠在一些人眼中认为是产业工人所需要的,而且从事的工作重复、较为单调,这种认识很肤浅。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内涵为:一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尽心尽责,体现“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二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在细节上精雕细琢,需要反复推敲,在不断的重复中关注细节变化,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三是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钉子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职业有很强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比如:门店的进货、理货等很多工作是机械重复的,需要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钉子精神。四是与时俱进、善于挑战的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不受传统束缚,勇于改革创新,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和多元化的需求,制作出更为精美的产品。
2.德国、日本等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德国、日本等国“工匠精神”具有代表性。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很多德国工人都接受过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衔接.学徒制不仅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把“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注重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日本被称之为“工匠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传递工匠精神。日本也提出职人文化、职人精神。
二、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李克强总理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让人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先后提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求,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文化有助于企业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中国制造要转型升级,势必要重视“工匠精神”,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为副省级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按照“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到2025年,将培育形成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势必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职业技能以外,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当中,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势必把“工匠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3.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eclelland提出“胜任力理论”,通过研究发现,智力不是决定个人工作好坏的唯一因素,而个人具备的认知、态度、特质等隐形胜任力是影响个人工作的主要因素。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等内容属于隐形胜任力,是个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決定每个个体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外,还需深刻认知并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
结合宁波市地域特征,结合宁波市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做法,基于“五个维度”作分析研究:
1.理念先导:坚持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在立德树人中培育“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大思政”的核心内涵是“一体化领导、协同化育人、专业化运行”的思政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具体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大思政”“主渠道主阵地相结合的大思政”和“学校思政工作各要素相互协同的大思政”等三个层次,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各部门统一思想,坚持在立德树人中培育“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职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教育理念中。以宁波市Z高职院校为例:学校印发《关于加强改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新思政观引领工作、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思路,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2.教学先行:利用专业教学、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全面融合,提升培育实效。课堂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全面融合。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总书记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
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育教学,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方案中需作深度调研,可赴相关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从事相关岗位的毕业生、相关研究机构等进行调研,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行业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以宁波市C高职院校为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服务、质量等意识。
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发挥思政理论课课程主渠道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工匠精神”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追求。通过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请进来或走出去等各种活动载体,制定完善相应的授课内容。以宁波市Z高职院校为例:带领学生走进全国劳模、十九大党代表陈霞娜工作室,聆听“用我的五心践行你的初心”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3.实践搭建:利用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实践平台,提升培育效果。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建立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合理规划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近生产实际条件,增强学生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操,感悟“工匠精神”。以宁波市z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为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打造一个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平台。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提高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技能,提升“工匠精神”培育实效。
4.师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高质素的师资队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保障。学校要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轮训制度,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6]。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学校培训指导教师。以宁波市z高职院校为例: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匠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并组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精湛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实习指导和传技带徒任务的“工匠型”教师队伍。技能培训采取“师带徒”指导与研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基地选派技术骨干、项目主管等作为师傅指导教师在企业培训工作,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实践操作等为主,真正体现在做中教、做中学。
学校要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定期表彰专业和技能突出的教师,让教师践行“工匠精神”,用他们的行为去感染和引导学生。
5.氛围营造: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作用。学校可以制作有关“工匠精神”的宣传片,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校园内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也可利用实物、文字、图片等展示,营造浓郁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使得“工匠精神”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从新生入学到学生就业贯穿学生在校整个过程。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宣传片,组织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举办各种赛事,把“工匠精神”融入各类技能比赛中。邀请企业能工巧匠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分享工匠精神心得。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作用,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旋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以宁波市y高职院校为例:新生开学典礼上,该校进行宣誓仪式,宣誓誓词中提到:“我立志献身崇高的医药事业,做到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厚朴守正,严守药规,精益求精。”通过此种仪式来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结合学生就业,可开展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工匠精神”沙龙等活动。可邀请工匠大师、优秀毕业生来校做有关“工匠精神”的讲座,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引导学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時代高职院校学生需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大国工匠培育的重任。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宁波大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民网浙江频道, 2019-5-10.http://zj.people.com.cn/n2/2019/0510/c228592-32926073. html
[3]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019-2-13.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12-09(1).
[6]韩文静,宋进朝.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9(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