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理论视角下的考研探析

2020-11-09 03:08陈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考研大学生

陈方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考研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出路。该文从需要理论出发,分析考研学生需要的差异性、层次性、矛盾性等特点,针对需要认识不清晰、需要状态不稳定、需要层次不高远等不足,提出了理性认识需要、提高需要层次、满足合理需要等对策,以期帮助考研学生提升考研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需要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21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升学成为本科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考研已经成为众多学子毕业后的主要出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根据软科的资料显示,2019年122所“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深造率為42.87%。众所周知,人所有的行为由动机引发,而动机来自需要。“需要—动机—行为”是一条动力链。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目的所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这五种需要呈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多维体系,马克思认为,横向上人的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纵向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1]。“动机是引起有机体行为活动,而且将这种行为活动连续地维持下去,并且是引导着向一定方向的过程的总称”[2]。考研动机是学生为满足获得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提升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渴求与冲动;考研行为是在考研动机驱使下,为实现考研需要而付出的一切努力;二者是内驱与外显的关系[3]。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与行为,是其实现高层次需要的一种选择。

一、考研学生需要的主要特点

考研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考取研究生为近期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苦努力。考研学生的需要与其他大学生的需要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考研学生的需要呈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强烈程度由弱至强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考研学生的需要具有以下特殊性。

(一)需要的差异性

需要的差异性是指不同考研学生的需要存在差异。以考研学生最强烈的需要来看,有的学生以自我实现需要为主,希望通过掌握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体现自身价值;有的学生以自尊需要为主,希望通过读研获得认可和尊重;有的学生以安全需要为主,希望读研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因考研学生的需要呈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来的考研动机也有差别,一般有四种基本类型的考研动机。一是学术追求型,致力于学术和科学研究。二是学历追求型,希望提升学历赢得成功。三是命运改变型,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实现命运的逆转。四是风险逃避型,用考研暂缓就业压力。不同的考研需求和意愿,考研成功率也有差别,学术追求型的考研学子成功率最高。

(二)需要的层次性

需要的层次性是指对需要重要性的次序,可分为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或为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考研学生的优势需要是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朝着设定的目标努力学习,并具有更高的意志力、顽强拼搏的斗志、持续学习的能力及更强的自信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是考研学生的非优势需要,要求不强烈且比较容易满足。

(三)需要的矛盾性

需要的矛盾性是指考研学生需要之间的不一致性,甚至相互存在冲突和矛盾。如因时间精力有限所导致的考研任务与其他学习任务间的重叠冲突,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外在环境的需要与客观条件限制的差距,社交需求与甘于承受孤独寂寞的冲突,外界干扰与内心坚守的矛盾,等等。考研学生的各种需要之间容易出现不一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考研学生需要的现状分析

考研学生高度重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从他们需要的总体现状来看,需要的种类多样,需要的内容积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需要认识不清晰,容易盲从跟风

从2018年的考研情况来看,选择随大流和回避就业难进行考研的学生分别为5%、18%[4]。部分学生对现实社会停留在想象层面,或仅有片面浅层的了解,不了解社会亟需人才应具备的要求,不能激发更多、更高的需要,自身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二)需要状态不稳定,容易半途而废

考研是一个非常磨炼意志力的过程,大学生的考研动机和考研行为会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升高一个年级,考研意愿下降20%~30%左右,真正到大四阶段依然坚定考研意愿的学生大概只占35%左右”[5]。部分考研学生半途而废,这从近年高达10%~20%的考研“弃考率”可见一斑。

(三)需要层次不高,后续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的考研需要仅停留在个人就业和自身发展层面,未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动力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促进学生考研成功的对策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既要扶智,更要扶志。需要理论有助于分析考研学生的行为,教育工作者可从需要这一内部因素出发,关注学生的需要,促使他们提高意愿、增强动力、促进成功,加强对学生考研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理性认识需要,增强考研的目的性

自我成长需要是大学生的第一需要,这包括对自身处境、外界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大学阶段的任务,没有进行大学规划;部分学生需要的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迎合型”“逃避型”“虚荣型”等考研动机与行为。对此,我们要引导考研学生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身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层次性及发展性;区分正当需要与不正当需要、合理的需要与不合理的需要、现在能解决的需要和现在不能解决的需要、靠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和必须依靠外界才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内省”和“自查”清晰认识自己需要的结构、需要层次,将需要与发展密切结合,对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确定近景性需要与远景性需要,避免认识不足而跟风盲从。

(二)提高需要层次,把握考研的方向性

一方面,我们要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点出发,引导考研学生面向未来,丰富提升自身需要层次和调整优化需要结构,不断强化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需要与国家的发展结合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需要的能动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坚定考研目标,锻造坚强意志,调整身心状态,并实施正确的考研行动。

(三)满足合理需要,提升考研的现实性

考研学生因需要的矛盾性会遭遇各种心理和现实困难,我们应充分尊重、理解、关心考研学生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跨专业和农村考研学生尤其要多加关注,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6]我们可通过建立完备的资助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大力创建平安校园,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多形式的师生互动,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综上,考研学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了解、分析、掌握他们的需要,因势利导,促进他们良性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值得教育者深思并践行。

参考文献

[1]李洪玉等著.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6.

[3]周全胜,许净琦.基于个人发展的本科大学生考研动机与行为论析[J].法制与社会,2014(23):173-175.

[4]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9.

[5]巩丽.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行为变化浅析[J].黑河学刊,2018 (03):120-121+124.

[6]沈静.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考研大学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