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提升

2020-11-09 03:08曲建晶安翔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模式人才培养

曲建晶 安翔

[摘 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对高校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育人模式无法有效回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倒逼高校改革优化育人模式。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达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要求,高校育人模式必须做出调整,现代大学书院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实践。该文通过梳理现代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点、当前实践现状,提出对书院制进行优化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育人模式;书院制

[中图分类号] G649.2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5-03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沿袭古代书院的文化内核,借鉴欧美国家住宿制学院的管理模式与实践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下构建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集中居住的社区为管理单元,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等任务。书院为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交叉混合居住的宿舍空间,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培育团队意识和合作奉献精神,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实践现状

(一)“制度成熟、设施齐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成立时间最早,管理制度成熟,文化特色鲜明,活动空间和硬件设施齐全,教学资源保障丰富。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宿舍管理、文体活动设施、学业辅导和日常服务等由于由不同的书院提供,学生从而得到更加周到而全面的服务。每个学生在入学时都拥有双重身份,首先要选择学院和专业,然后再选择书院。学生从学习意愿、兴趣和特长等出发,结合各个书院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选择书院和宿舍,从而实现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书院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通常用书院名称加学院(专业)名称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身份。

(二)“大陆首倡,以通识教育为核心”—复旦大学的书院制

2005年复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复旦大学开始推行书院制,在大陆高校中首开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先河。复旦学院以探索践行通识教育为主要理念,命名设立了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等四大书院。新生入校后不再直接进入各学院(专业)学习,而是在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基础性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结束之后由学院负责开始专业学习。书院通过开展各种党团活动、诵读经典、阅读书籍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特色活动,营造书香优雅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挑战思维,塑造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研究探索能力。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第一线”—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

文治苑的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的探索过渡阶段,以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律自我管理为目标。2006年9月,彭康书院的成立标志着书院制的正式推行。之后,陆续成立了文治、宗廉、启德、仲英、励志、崇实、南洋等七个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书院的核心工作,搭建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修养、个人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书院担负起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责,成为对本科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推行现代大学书院制的价值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育人模式下,学生管理方式以及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书院制要求的“全员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效的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效用的发挥和利用学校的空间,引导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衡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不仅仅学到课堂教材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培养了学生爱社会、爱自己的生活理念。

(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包括以下特征: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拥有创新思维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校实施的书院制育人模式,通过通识教育的素质课程,打破单一专业限制,为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全面均衡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通过特定的课程的开设,配合基础教育、全人教育以及终身学习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将理论知识融于生活,生存于世的能力。将通识教育与书院制相结合,并通过架构相关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制的优势特点,使通识教育得以良好发展。

(四)有利于高校组织文化的形成

在书院制下,学校的组织文化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呈现。书院的组织文化对学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种教育学校课堂和课本内所不能提供的。特定的书院环境、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融入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五)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书院制要求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思维碰撞和地域文化的交融,为学生锻炼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创造了条件和平台。定期组织的学生交流会、文娱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开放的书院环境给学生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优化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创新体制

在书院制的推进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创造条件,做好引导监督,配套好的服务,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书院制育人模式需要从理念上对部门设置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和优化现有的管理机构设置。各部门需要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避免出现机构设置不明确,人事管理存在漏洞和不足,书院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不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导致书院功能发挥的不充分和失常。

(二)文化为先,传承积淀

書院制育人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各个风格各异、各有特点的书院。在设立书院时要有系统思维和长远思维,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书院文化。在通识教育开展中,立足于学生特点,迎合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制定考核监督体系,调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为学生文化活动做好思想主题的引导监督,活动开展中提供经费、场地等物质保障。在书院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以书院文化为出发点,打造自己的文化精品和品牌活动,坚持并进行传承。

(三)关注社区,发挥功能

书院制育人模式将社区概念在学生管理中明确提出,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意识地去发挥社区的优势。第一,管理功能。通过建立书院教师管理队伍(辅导员、学业导师、公寓管理员等)、学生自我管理中心(学生会、班委等)、学生事务自助处理终端(信息化、网络化)等方式,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第二,服务功能。完善软硬件设施,引入第三方配套,优化公共区域布局,倾听学生需求,从而做好服务保障。第三,保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减压放松空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学业帮扶队伍,帮助书院内弱势学生。第四,教育功能。开展积极向上、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五,安全稳定功能。关注安全稳定,做好安全稳定教育和提示,化解学生间的各种矛盾。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3):56-61.

[2]别敦荣.大学书院的性质与功能[J].高校教育管理,2015,9 (04):44-49.

[3]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8):76-83.

[4]温旭.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8):26-30.

猜你喜欢
书院制育人模式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