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洁
摘要: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话语形式,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认识逻辑和价值逻辑,主要影响对象是广大网民和青少年群体。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需要从肃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源头、正面回应青少年认知历史的愿望诉求和加强青少年各个阶段正确历史观念的培养三方面来治理。
关键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20)18-011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与网络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泛起,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本文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着重研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逻辑和治理途径,力求在新时代新媒体新特征的变化下寻求肃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形式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思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滥觞于我国,逐渐形成社会思潮。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在这一阶段,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凭借学术论文、专著等形式传播。比如,20世纪90年代苏联宣布解体预示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弗朗西斯·福山重提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不断提出的问题,包括人类历史是否有方向、人类历史的终点在哪里、我们身处在历史的何方。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作为“走向自由主义的基本趋势”,会最终保持胜利,从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再比如,李泽厚在1995出版的《告别革命》中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偶然的,个人能够决定历史走向,从而否定历史规律,反对阶级革命。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潮流,社会媒介的革新日新月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随之借助网络的力量重新泛起,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成逻辑、认识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逻辑
首先,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生成发展的基本土壤是我国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而手机网民数量也达到8.47亿。[2]庞大的用户数量,快捷的传播渠道,多样的传播媒介促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传播的形式,而大量聚集在网络上。
其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虽然短暂但是迅速扩大的过程。说它短暂是因为互联网进入我国并民用化是在20世纪末,到如今也不过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互联网进入公众社会初期,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短视频等软件平台尚未开发,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集中在网站的文章或评论上。此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未成规模,但浏览量很大,可以看出它的市场很强大。比如,2008年借以赞美民国自由开明风气的“刘文典脚踢蒋介石”事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2010年8月,中新网发布题为“说史:汪精卫到底是不是‘卖国贼?”的文章,大赞汪精卫为爱国者,“只是救国路线不同”[3],为汪精卫“翻案”。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4G手机的发布和4G网络的广泛运用,一大批短视频软件、直播平台以及网络剧制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为人们所接受。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借助这些平台步入新的时期。比如2014年,许多网络视频软件自制的抗日神剧的播出为人们所热议、批评,但是其收视率非常高;2019年上半年,“民国热”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上流行。在这一阶段,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晦和娱乐化的形式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逻辑
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片面的人性论为理论根据,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阐述历史进程,在认识论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近乎相左,并从始至终走在反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的路线上。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形式,包含有历史虚无主义传统的认识逻辑,且又具有新的特征。首先,文化“快餐”时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凭借短小、易被大众理解的文章以及博人眼球的标题和叙述方式吸引网民的注意,传播的内容有“揭秘反派政治人物,为他们翻案”。比如,网络上数量充斥最多的为揭秘慈禧、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蒋介石等地主阶级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通常会摘取他们一个或几个正面的历史事迹,强调人性的善良的方面,却闭口不谈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负面作用,以点覆面,妄图改变人们心中对他们的原有评价。其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夸大或抹黑历史正面人物的形象。2015年前后,网络上流行“徐志摩等许多民国进步思想家是渣男”这些言论,以“徐志摩”为关键词在知乎平台上搜索,讨论率最高的是“徐志摩是人渣吗”这一问题。而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也未能逃过一些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他们私人情感生活的夸大修饰,甚至恶意歪曲。除了对民国进步思想家的恶意抹黑外,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还抹杀新中国的创立者——毛泽东对新中国历史进程的所有功劳,这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典型的形而上的认识逻辑。最后,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前后断裂地评价历史进程。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中国并不是同一个社会制度,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道路是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有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有认为是民主社会主义制度等,但都不承认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割裂历史进程的认识方法也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大认识特征。但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这种看法,而是抓住改革开放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这一因素而极力批判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逻辑
价值源于主体的客观需要,关键在于满足主体的需要。[4]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在于满足了西方反华势力的需要、国内外反党势力的需要以及网络群体泛娱乐化的需要。
1.何以生存: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外反党势力的需要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从谈论话题看,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上,其特点是否定唯物史观;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唯心史观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相关历史做出错误解读,提出颠覆性结论,把历史主线虚无化模糊化。[5]由此可见,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落脚点看似历史学术研究,而实质主要集中在近代人民以及共产党带领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建设史和改革史,其本质是与党的路线相背离的政治思潮。因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外反党势力的欢迎,其推行的“走资本化道路”的理念由网络语言的娱乐化、平民化特征消解,隐藏在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背后,契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策略。
2.何以发展:网络群体泛娱乐化的需要
网络群体的泛娱乐化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说辞或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传播者从特征来看,大多属于专业学术圈之外。比如微博作为我国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其本科学历以上的用户只占10%左右,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微博上泛滥得尤为严重。微博中的传播有关历史方面信息的大V、公知等为了扩大自己的粉丝群体,一般采取“运用夺人眼球的标题”“揭秘历史名人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放大历史名人的私人生活和作风”等方法,去迎合大众口味,制造一场场网络狂欢。
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治理复杂性在于网络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受众年轻化,因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极易扰乱广大网民思想,对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危害极大。
(一)弱化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控制网络舆论导向,在外网恶意丑化、污蔑我国,挤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网络话语权,而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网络的泛起也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形式。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生活空间和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凭借对“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标榜,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平台传播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诱发网民的猎奇心理,催生非学术严谨态度的转发、点赞,使这些言论更大力度地曝光,有意识地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扰乱我国网络民众思想,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网民数量越来越大,目前,网民主要是青少年和中年群體。中年人辨别能力不高,他们浏览更多的是非正规渠道的新闻媒体,比如“百度”“今日头条”中的自媒体等,这些自媒体发布的新闻较多利用标题来吸引点击量,对于其发布的内容不加论证,甚至认为越新奇越好,一些不健康信息和思想极容易影响中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中年群体来说较高,他们主要聚集在微博、知乎、百度贴吧、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又利用各种“学术化”“正规化”的伪装迷惑他们,辨别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极易被同化。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事关国家发展的根基,中年群体目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扰乱这些群体的思想,长远来看,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三、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途径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依托互联网进行传播。互联网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流动空间,具有群体互动性强和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备受各种非主流流派、学说、理论等的青睐。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承载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一群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因此,严密把关网络信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是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方法。
(一)肃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舆论源头
分析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样态形式可以发现,媒体网络舆论是其盘踞的大本营,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网络媒体领域肃清新形势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党媒党报不断开通微博、抖音、知乎、哔哩哔哩等重大社交网站的账号,以适应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在广泛为网民使用的App内传播正确主流价值观。另外,国家仍需要加大对影视剧、文学领域题材的审核,对于乱说历史,严重不符历史真相的作品要依法取缔;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维护英雄烈士的身后名誉,禁止恶意诋毁其形象,传承弘扬其爱国精神。“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网络舆论是一块思想高地,如果主流价值观不去“占领”它,必会“杂草丛生”,信息化时代必须关注和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摄入和文化思想摄入,树立起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高杆。
当然,加强媒体网络舆论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时期以来,诋毁、抹黑丑化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等著名革命烈士的舆论在网络领域流传甚广,危害甚大,不仅寒了革命烈士后代的心,更是对中国革命史的否定与污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7]。诋毁英雄特别是诋毁革命英雄和共产党革命烈士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的最典型的舆论形态,也是由少部分蓄意谋划者有组织、有目的制造出的意识形态逆流,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他们往往打着言论自由的名号,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向不明就里的受众快速传播杜撰的或未加证实的言论。然而所谓说话的自由不是乱说的自由,民主也非泛滥的民主。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仍是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无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不是一般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常识,而是以政治诉求为内在要求,借助网络信息的发展造势网络舆论,污染网络环境。因此,必须规范和完善网络监督,深刻辨别别有用心的不当言论,以维护网络氛围的清净。
(二)正面回应青少年认知历史的愿望诉求
面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青少年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觉得这些言论是错误的,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资料,说不清它错误在哪里;有些人认为这些理论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学说,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有的人持无所谓态度,不肯定也不否定其存在;也有的人保持怀疑,但是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事件;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被影响的程度较深,认为传播的这些“秘闻”“野史”才是历史的真相,对主流宣传的历史观念持否定、不屑的态度。分析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轨迹可以发现,除极少数背后有西方势力的公知、大V、网红外,绝大多数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错误的历史观念、观点所裹挟、误导,主动加入非主流价值舆论传播和制造的。青少年的思维和认知特性造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他们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所处的社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由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人生经历经验较少,因此相对来说不成熟,具有很强的情绪化倾向,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在关系多变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途径更广泛。青少年对于网络媒介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其获取历史资料的途径也更加广,但在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特征,他们通常没有耐心系统阅读和深入了解正史资料,而是通过网络媒体、社交软件平台来获取零散、孤立的历史知识;他们的个性化观念较强,善于独立思考,有着极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但是传统的严肃的表达方式又激起了他们偏激、逆反的心理。此外,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有的听起来惊心动魄,有的讲起来波澜壮阔,但由于与当下间隔较久,超出了现实条件下青少年的认知想象,而在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解密”“披露”“口述”等形式的渲染下,其内容较正规的历史事实“有趣”而又夺人眼球,其叙述风格更迎合了青少年短平快的阅读习惯,因此青少年更容易被这些标新立异、诙谐轻松的观点所迷惑,进而思想摇摆、内心混乱,甚而丧失判断能力。
应该说,这些青少年并非刻意要成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帮凶,他们不否认革命英雄等的存在,也不否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更不否认英雄精神所体现的时代价值,他们想要探究的是英雄事迹的真实细节以及真实的英雄形象,期待还原更加完整、细致的历史面貌。因此,同错误的思潮观念斗争与纠正青少年错误的历史认知这两条线要同时展开。青少年的思想认知问题宜疏不宜堵,要更多采用讲故事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一方面,学校或社会应主动举办关于历史英雄人物或中国革命历史等的大讲堂,邀请党史专家、当事人讲述清楚英雄故事,利用珍贵的文物、图片、影像等资料直观地再现人物形象、历史真实,澄清是非曲直和还原历史真相,以重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是最直接拆穿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青少年喜爱的交流方式和途径来深入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资料。除上文提出的进驻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外,党媒党报也正改变自己一贯严肃的风格,逐渐采用青少年中流行的话语来表达观点,气氛也变得轻松活泼。比如,康辉在新闻播报中使用“荒唐得令人喷饭”上了微博热搜,引起热议,这在让许多年轻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更能接受吸收其观念,而许多人也表示以后会更加关注新闻联播。最后,我们也要向青少年讲清讲透历史故事的传播特点,引导他们全面看待英雄形象,并且明晰,对党史国史,对英烈日常生活、戰斗牺牲的真实场景和具体经过抱有好奇之心并不为过,但绝不能否定和恶搞。
(三)加强青少年各个阶段的正确历史观培养
毋庸置疑,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网民群体的主力军,因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影响也最大,程度最深。出生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思想观念包容性程度高,但同时也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各式各样的非主流价值思想所腐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其地位非比寻常,若青少年思想被污染,将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不可估量的威胁。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成长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将主流价值观教育渗透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首先,在小学教育中,考虑到小学生具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逻辑理解有限等特点,灌输主流价值观应该更加侧重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教育与宣传,其宣传资料篇幅不宜过长,内容不宜晦涩难懂。在思想品德等课程中增加描绘英雄人物或历史事迹的彩绘图片,使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有时间条件和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定时组织学生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进行实践教育。其次,在中学教育阶段,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飞速发展,到高中阶段与成人几乎无异。因此,中学阶段应该更加侧重学生对史料的客观解析,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规律和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在这一阶段,尽管面临升学或分科压力,也不应随意删减思政教育课程或历史教育课程,分科后也要保证理科生一定时间和任务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再次,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更加侧重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由于大学生的自由度和时间弹性度相对来说比中学生大,这一阶段是进行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观念引导极为关键的时期,而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群体接受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要通过讲授我国近现代革命史和建国史,传递主流价值观。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时常鼓励或组织大学生自主进行爱国主义实践等活动。最后,社会教育也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正确历史观的培养,通过设立更多的公益历史讲座或革命教育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结语
历史不容被歪曲,更不能被改变。我国的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改革开放史都证明了中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语言表征,是错误的政治思潮。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不断剖析和批判它,并警惕它对我们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坚定不移地克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思.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EB/OL].(2019-10-20)[2020-06-20].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9/10/20/639061.html.
[3]刘逸明.说史:汪精卫到底是不是“卖国贼”?[EB/OL].(2010-08-03)[2020-06-20].http://www.chinanews.com/hb/2010/08-03/2444094.shtml.
[4]彭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逻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35(3):21-26.
[5]夏春涛,左玉河,吴英,等.历史虚无主义解析[J].史学理论研究,2019,28(3):5-32.
[6]习近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N].杭州日报,2014-05-05(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