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整合 有效学习

2020-11-09 03:14朱洁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园信息技术

朱洁

【摘 要】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爱玩,在学习枯燥的科学知识时可能会感到厌烦。教师要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获得直观认知。为了提升活动效果,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爱上科学探索活动,提升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科学活动;高效结合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为严肃和严谨。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口授的形式,进行提问和讲解,并未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效果也不甚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让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玩的同时探索自然、了解世界,提升科学活动的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感情与科学探究精神。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效果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模式因为形式单一、死板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而通过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科学活动,可以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活动效果。为达到该目标,教师首先要用有趣的资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鉴于幼儿平时在家都很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源,或自己制作flash动画,通过画面和声音刺激幼儿的视觉和听觉,让其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从活动的关键点入手,让幼儿理解相关知识。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现象、概念等,但对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理解難度大。所以,教师要考虑活动的方方面面,针对重难点部分制作相应的课件,配上声音、图片或视频,生动地呈现原本较为生硬的科学知识。再次,要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幼儿知识面,培养其想象力。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活动,教师通常需要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某种矛盾,然后进行假设,再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假设、解决问题。但幼儿的生活阅历少,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时往往会受到固有认知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其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例如,开展活动《小雨滴旅行记》时,教师可先播放小雨滴落到公园、森林、大街、城堡等不同地方的动画短片,呈现雨滴淋湿了地面、草地和建筑物,小鱼到水面上呼吸,小动物在灌木丛中躲雨,庄稼喝饱了水的画面。在幼儿被色彩丰富的画面和淅沥沥的雨声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雨中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对雨的看法,是否喜欢下雨等,调动其活动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活动氛围。接着,可以提问幼儿是否知道小雨滴从哪里来,为什么要下雨。幼儿对这类问题通常会很感兴趣,因此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幼儿因为在家读过相关绘本,或听父母说过,知道和云彩有关,其他幼儿也天马行空地猜测了很多原因。这时,教师揭晓答案,用课件展示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其形成原理。每个幼儿都很享受这次活动过程,而且也收获了许多知识,活动效果显著。

二、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深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现象的本质,让幼儿对科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提升科学活动的深度。具体而言,教师要先为活动设计一个好的开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规律等,制作充满童趣的动画视频,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图像向幼儿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活动通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然而,幼儿因为缺少生活和学习经验,容易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发散,怎么想都不明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像素材整合为动图或视频,引导幼儿的思维,帮助其突破难点,让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设互动环节,提前设定好反馈效果,在活动时让幼儿亲自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加深其知识印象的同时,还能让幼儿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探索欲望。

例如,在《可爱的小青蛙》活动中,因为青蛙会蹦会跳,一旦放出水桶很容易逃跑,而且许多女生害怕青蛙,所以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挖掘科学活动的深度,引导幼儿全面了解青蛙的习性。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展示鱼缸中的蝌蚪,询问幼儿是否知道是什么。当有人提出蝌蚪后,问大家是否知道它与青蛙的关系,蝌蚪又是怎么长成青蛙的。有的幼儿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尾巴先消失,还有的说先长后腿。为了解答幼儿疑问,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蝌蚪成长为青蛙的动图,让幼儿了解具体的变化过程。接着,为了探究青蛙的习性,教师展示了青蛙张嘴要进食的画面,下面有一排食物,包括昆虫、小鱼、小虾、水草等,让幼儿自己尝试喂食。幼儿都跃跃欲试,经过亲手操作发现,有的食物移到青蛙嘴边,它就会伸出舌头卷住食物并吃掉,但有的食物会让青蛙闭上嘴转开身子,非常“嫌弃”。通常该活动,幼儿非常直观地了解了青蛙爱吃的食物,而且对它吃东西的样子记忆深刻,达到了预期的探究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广度

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大多是通过周围的人、事、物来获取认知,现实生活是他们的认知来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事物的增多,幼儿会逐渐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想要像动画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无垠的天空、广阔的海洋还有神秘的宇宙。传统的科学活动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引入信息技术后很容易就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幼儿了解从未去过的地方,拓宽其知识面,提升科学活动的广度。当许多幼儿对某一事物、地点等表示好奇,想让教师给他们讲讲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开展一个相关主题的科学活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讲解有关知识,满足其求知欲。借助互联网环境中的丰富资源,教师不仅可以将各种知识主动呈现给幼儿,还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其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含有链接的界面,当幼儿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就会显示更加详细的拓展知识,让幼儿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另外,当幼儿在活动中突然提出了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幼儿共同探索答案,灵活解决教学问题。

例如,在讲解《冬眠的动物》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冬天森林中熊冬眠的照片,提问幼儿是否知道它们在干什么。有的孩子说熊在睡觉。教师继续引导,让幼儿猜一猜它要睡多久,当引出冬眠的概念后让幼儿想想为什么熊要冬眠。接着,用一个小短片解答学生的疑问,视频中的熊说:“冬天食物太难找了,而且天气冷,还不如睡觉呢,还能保存体力。”然后它就开始了漫长的冬眠,幼儿也理解了熊冬眠的意思和原因。接着,教师展示一个界面,上边有蛇、熊、极地松鼠等需要冬眠的动物,幼儿可以点击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具体的习性,如喜欢的食物、生活环境、冬眠时间、过冬方式等。这时,有幼儿提出疑问:“老师,动物们冬眠过冬,那大树怎么过冬呀,为什么它的叶子到冬天就掉光了?”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科学性,教师可以趁机组织一个拓展活动,和幼儿一起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帮他们答疑解惑,达到教学延伸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活动间的高效结合是一次新的、有益的尝试。教师要巧妙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技术,丰富幼儿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勇于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其积极融入、自主探索和学习知识,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效果、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幼儿园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爱“上”幼儿园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