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达到保护文化的目的,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
0 引言
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处理好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资源的有效从而能够积极的进行传承,实现面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保证产品创意和技术创新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1 创造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发展文化产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会继承,而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各种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积极作用。结合时代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主要是指在非物质文化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立足于非物质文化史遗产自身所具备的真实性特点,从而以传承为目标,借助相关的生产流通等多元化的手段,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我们必须要重视相关的产业开发特质。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种类较多且流传使用广泛,价值主要是通过产品来进行呈现,因此产品价值必须也要立足于一定的物质之上,从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产品创造作为前提条件。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有许多民众集体智慧的表现,所以不同地域和民族必然也会展现不同的特点,从而使其成为生命美艺术形式的有效结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要重视区域的不断协调,从而使其具备一定的特色,触动人们心灵的美。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具有鲜明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从而使其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例如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等。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从而满足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有效运用,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障非物质文化产品在传承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利益。
最后,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生产性的保护项目,因此我们必须要按照原本的手工技艺来对材料进行挑选,利用新的工艺流程,保证产品的效果,呈现最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利用有效的生产链,既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生产企业之间的对接。除此之外,也能够借鉴相关经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其品牌资源相对来讲较为较多,主要是在经过长期文化积淀的前提下才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内阁,所以我们要构建多元化的产品形式,从而创造良好的文化平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品牌资源,实现文化产品品牌服务。
2 创意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
2.1 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
非物質文化能够有效的体现相关的文化元素,因此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出来的重要标志,文化元素在较为稳定空间下,所以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及民族区域特色。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不同时代其意愿相对较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创新文化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在中华民族传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基因的渗透,保证其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2.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的内涵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普及传统文化元素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也负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域自身的文化信息结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昆曲、剪纸、书法等等,只有在这些长期集体诠释中获得一定发展的民族文化符号,才能够保证民族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归属感,并历史的国家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2.3 面向现代社会,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结合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发展,面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状况,立足于以人为核心,从而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备一定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运用现代的审美思维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从而挖掘其中的资源,保证精心提炼的前提下,使其现代文化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最后面对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我们也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立足于传承的目标,通过发展利用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继平,余仙桥.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1):20-26.
[2]吉琳玄,马知遥,刘益曦.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J/OL].民族艺术研究,2020(04):137-143[2020-09-11].https://doi.org/10.14003/j.cnki.mzysyj.2020-04-16.
[3]秦章鑫.古民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恩施古民居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52-53.
[4]徐梓又,徐欣云,段丽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口述史[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10-115.
[5]柴昊,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策略研究——基于SMCR模型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5):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