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也指出,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出现不敢问、不会问、无价值提问等情况。基于此,在引导学生使用问题记录单、制作问题海报、整理问题类型单等支架阅读提问策略后,笔者发现学生已敢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些有启示性的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思维积极卷入,产生头脑风暴。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主体参与性教学观认为,学习的参与需要介入、投入、卷入、浸入,是一个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提问中,学生思维的积极卷入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正因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知识结构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视角也不同。学生初步掌握提问策略之后,就有了提问的积极性。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难道豌豆的世界全是绿色的吗?”“豌豆家族序列是按照年龄排列的吗?”“豌豆怎么样才不会变得僵硬呢?”等400 多个问题。这就说明思维的积极卷入,会产生头脑风暴。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之后,就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实现新知建构,形成认知策略。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信息的基础上,从已知信息的不同组合中,寻找待解决的问题及目标。这个从产生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知策略。在学习阅读提问策略单元时,应引导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对“问什么”“如何问”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诸多疑问后,元认知能够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选取合适的策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要基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构成,进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在阅读提问时,学生也要基于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主動提出新问题,让有价值的问题长在自己的生长点上。
3.提炼价值问题,帮助课文理解。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问题写在“学术问题单”上,借助课后提示,让学生从自己的“学术问题单”中提炼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作者用《呼风唤雨的世纪》为题,好在哪里?”“为什么说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学生们积极主动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走出课堂提问,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以培养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通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及对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进而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并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行万里路”,怀揣问题意识,在生活中自主提问。社会是一本大书。学生要学会对知识进行质疑与批判、鉴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提问中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