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既阳 于虹霞 南军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导师和辅导员因“约定俗成”的工作分工在研究生的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领域各司其职,但并未产生“1+1>2”的叠加优势,未能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从厘清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三方教育主体的角色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进而从促进优势和劣势的互补、推动困境向机遇的转变、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三方面,探索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效应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导师 辅导员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19-03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教育内容上看,研究生教育包括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个部分,二者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两支主要队伍,在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主要职能。二者虽工作范畴有所不同,但作为教师的育人使命是殊途同归的,都应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研究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也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于2018年1月制定《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如何发挥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立德树人作用,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实现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协同互补,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中三方主体的角色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三方主体,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具有不同的角色特征。
(一)研究生的角色特征
随着“90后”“95后”步入研究生行列,研究生群体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的鲜明特征。从成员构成上看,研究生群体生源构成复杂、年龄跨度较大、个性化问题较多;从思想特征上看,研究生群體创新意识敏锐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心理特征复杂化;从学习特征上看,研究生群体在导师、课题组的指导下学习,学习目的明确、自我管理有序、学习的阶段性和专业性较强。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政治经济的变革、学生特点的改变,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也凸显出多方面的问题。如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泊、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加之面临着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压力,迫切需要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对其加强教育引导。
(二)导师的角色特征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一直贯彻导师制。导师作为学生学术科研的引路人,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与研究生的关系方面呈现出权威性、示范性、全程性的特点。
1.权威性
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为学业、经济和就业。在现有的教育培养和奖助制度框架下,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掌控研究生的学业和经济两个环节,并间接影响研究生能否按时毕业和就业,由此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2.示范性
导师的学术科研素养、专业技能水平、道德判断标准、为人处事原则都是研究生学习的对象和效仿的目标。导师的日常言行会对研究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塑造形成与之相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全程性
研究生在入学时与导师建立关系的方式为双向选择,自此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发表科研成果、撰写学位论文、进行毕业答辩,而研究生的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比、实习实践等环节也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征求导师意见,因此,导师具有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贯穿全程的影响。
(三)辅导员的角色特征
目前我国高校均先后设置了负责研究生德育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以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为主要工作内容,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专业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在与研究生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亲和性、专业性、全面性的特点。
1.亲和性
辅导员年龄结构较低,更贴近研究生,更具有亲和力。研究生与导师一些因观念差异、沟通不良等原因导致的问题,可通过辅导员的亲和性角色作用进行疏通和缓解。
2.专业性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具备较高的思政工作意识和觉悟,掌握较强的思政工作方法和技巧,部分辅导员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经历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能够更加专业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全面性
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九个方面,涉及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辅导员的功能和作用更具有全面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定位认识不全面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具有较明确的协同育人理念,能够做到关注研究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和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有整体性的认识和一贯性的观念。但也存在部分导师认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专业知识教学和学术科研培养,个别导师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职责的观念,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关注较少,对研究生的思想波动、心理问题存在发现和处理不及时的情况。此外,部分辅导员也存在着将自己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局限于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意识培养重视不足、指导不够,使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与教学工作出现部分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地位权限不对等
由于导师角色特征的权威性、示范性和全程性,导师往往掌握着研究生在学习科研上的决定权,研究生也往往更在意学术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取得,对在学术上造诣较高的导师存有敬畏之心,辅导员与导师进行日常沟通时也会存在底气不足和畏难情绪。辅导员虽在角色上具有亲和性、专业性、全面性的特征,但与导师相比往往年纪轻、资历浅,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也处于积累阶段,尚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程度,因此研究生对辅导员往往亲近有余而重视不足。大部分辅导员与学生并无共同的专业背景,对学科和专业认识不够深入,在进行学业指导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辅导员的不信服、不认同,使辅导员从事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合作不充分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分属教学和学工两个系统,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工作分工,导师司职智育教育,包括专业知识、学术科研、创新实践等,辅导员司职德育教育,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等,二者在工作范畴上有所交集但又各有侧重,在工作方式上有所合作但又是独立运作。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从各自工作目标出发,单打独斗较多,共同合作较少,缺乏协同育人的主动意识,缺少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存在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剥离的现象,协同育人和合力育人实为“两张皮”,并没有产生“1+1>2”的叠加优势,更没有达到对研究生教育培养齐抓共管的效果。
(四)权责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发挥并不明显,高校对导师的评聘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为导师的考核要素。在现行的导师考评体系下,学生在科研上出不了成果、发表不了论文、无法正常毕业,导师需承担责任。而对于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尚无科学合理的、普遍采用的导师工作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行,这在主观上弱化了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甚至还有部分导师反对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对研究生参评奖助学金、荣誉奖励、推优入党等事务不关心。在某些高校,导师制度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转为“老板制”的师生关系,这种异化导致部分导师的育人目标出现偏差,也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个别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仅局限在学术科研方面,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不闻不问,使研究生成了导师做学术的“雇员”和搞科研的“工具”,“导学”关系由应然的密切变为实然的疏離。此外,高校对辅导员的评聘评价指标类别也相对单一,缺乏结合研究生成长需求开展工作的量化评价,缺乏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的全面评价,导致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内外动力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存在感不强。
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效应
导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权责交叉形成了许多“公共区域”,双方基于培养目标,坚持优势互补、责任分担、资源共享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一)取长补短,促进优势和劣势的互补
导师与辅导员在角色特征、队伍年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认知等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要进行大力宣传和深入引导,让双方认识到各自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优势劣势,意识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要搭建平台,完善制度,促成双方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学情信息和专业技能的资源共享和双向流动。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保障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实践行为,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二)同行共进,推动困境向机遇的转变
面对研究生群体成员构成复杂、思想问题凸显、危机事件频出的现实情况,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着广度有限、深度不足的境遇,导师和辅导员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这既是困境和挑战,也是机遇和考验。研究生教育培养命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从战略高度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导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协同育人、提升工作效能,推动研究生教育培养从困境转化为机遇。
(三)回归本位,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立德为先,树人为果,二者辩证统一。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导师和辅导员双方做到转变育人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这与其说是进行育人机制的改革,倒不如说是双方坚守自己的工作本职,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真正地回归到教育工作的本位上来。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辅导员是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向纵深挖掘,导师和辅导员的根本作用均在于“导”,在于教导、引导、指导,不仅是研究生学业上的教导者,也是研究生精神上的引导者,更应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导者。
对于导师来说,除了在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方面为其提供指导和平台之外,也要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守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学术诚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积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对于辅导员来说,要结合研究生成长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帮助研究生合理安排日常学习生活,协助导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真正做到对研究生德育发展负起责来。
不论教育者的身份为何,只有立足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确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协同育人目标,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育人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金鲜,刘燕萍.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3(4):273-27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0-05-2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A/OL].(2018-01-17)[2020-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4]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19-23.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