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禹 许心怡
摘 要 与传统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略有不同,在践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时,需考虑到社会生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在职工作经历,在他们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应使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发力,以降低他们在职业中断后所形成的时间成本,所以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应突出“工”字,使他们确实达到岗位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社会生 高职 半工半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17
Abstract It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work process based"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en practicing the "part-time work and part study" training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at social students often have certain on-the-job work experience. In their limited study time at school,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should be made accurate to reduce the time cost formed by their career interruption. "Work"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part-time study" so that they can re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ir post ability.
Keywords social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work and part study; talent training
隨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在给予社会生步入高职院校深造机会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社会生的人才培养中笔者感知到,他们普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现阶段的学习模式存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景,所以高职机电专业(下文简称:机电专业)需不断探索出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并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论述,可以将“半工半读”定义为:以校企合作育人为主线,使社会生在课程学习中具有“知识够用、能力提升”的学习效果。
1 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中所面临的挑战
1.1 课程设置面临挑战
社会生进入机电专业学习,其目的主要有二: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强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社会生开展学历教育必然需建构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应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素质课,并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逐一给予开设。此时所面临的挑战具体反映在,形成与普通在校学生相区别的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难点。这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何根据社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定向开发课程体系存在难点,如何对标“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时间节点存在难点,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满足学校与企业间的教学合作存在难点。从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发,应重点探讨校企间在教学合作中的课程设置问题,以满足“知识够用”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1.2 校企合作面临挑战
在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建立中,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然而,现实却使校企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受到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少企业已经压缩了产能水平。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不少以往合作的企业已经陷入生产经营的困境之中。这就意味着,过去企业因担心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被影响而不愿过多接收机电专业的社会生,而现在正是企业受制于自身的生产经营窘状而难以接收或无法接收过多的机电专业的社会生。若是这一现状不能有效得到改观,那么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则极易被形式化,最终将弱化社会生的在校学习效果,也就增大了他们职业中断后的时间成本。对此,需立足于现实给予积极应对。
1.3 质量管控面临挑战
本文将机电专业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纳入到学历教育范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从目前的质量管控现状可知,针对社会生的培养质量管控仍主要沿用普通在校生的质量评价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考虑到社会生的实际情况降低了质量管控标准,如将“考试课程”改为“考查课程”,或者降低毕业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或许能保证大多数社会生顺利毕业,但却与国家“半工半读”试点的意图相背离,而且弱化质量管控标准还会在社会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故而,打破传统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管控模式的束缚,另起炉灶则成为了值得思考的议题。
2 应对挑战下的策略思考
2.1 针对课程设置的思考
追求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升是社会生普遍的求学意愿,但从节约社会生中断职业进程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出发,需更加关注他们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意愿,毕竟学历水平提升的途径更为多样,所以此时就为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提供了切入点。在与个别社会生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他们选择机电专业的原由包括:(1)以往从事的工作属于机电一体化领域,进入高职学习意在未来继续从事该项工作;(2)以往从事的工作涉及机电一体化内容,进入高职学习意在夯实专业基础、调整就业方向。从中可以知晓,在课程设置中不仅需满足“知识够用、能力提升”等要求,还需引入方向性、拓展性的课程内容,以满足社会生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求学意愿。[2]
2.2 针对校企合作的思考
在梳理相关文献中感知到,不少作者并未充分把握企业的心态,而一味的指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消极表现。在与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沟通中知晓,他们不愿过多接收社会生(包括普通在校生)的原因为:(1)或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造成影响;(2)或者增大企业在社会生管理中的风险压力,如工伤事故;(3)或者在企业产能水平调整阶段,无法提供相应的岗位。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受到宏观经济发展和疫情的影响,机电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是举步维艰,此时高职院校再谈校企合作岂不是“不通人情”。
2.3 针对质量管控的思考
在探索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已是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生课程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模式的变革,与之相应的便是需要建立对社会生能力提升要求的质量管控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评价社会生是否达到了学历教育要求,可以沿用对普通在校生的评价机制。社会生的能力提升不能单纯理解为实操能力的提升,在理解中还需拓展为基于他们之前工作能力的“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质量管控中的评价体系设计中,便应聚焦“更上一层楼”的现实表现、能力提升后的要素构件,以及能力验证方式。
3 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构建
3.1 完善专业素质课程结构设计
在探索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时,可以通过对标普通在校生的课程体系,来确保社会生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社会生的课程体系仍然需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但从提升其专业能力的要求出发,则需重点完善专业素质课程的结构设计。[3]这里就原则性而言:(1)相对于普通在校学生,这里应适度增大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比重,并引入方向课程;(2)相对于普通在校学生,应突出专业素质课程的知识交叉效果,即可在课程名重新設计的基础上,将普通生的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为社会生的一门专业素质课程,这样就能适应其具备前置性专业知识储备的状态。
3.2 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为了降低社会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成本,并作为“半工”与“半读”之间的衔接,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应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为:(1)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以课程方向为导引,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推手使社会生能够活学活用,并增强他们的实操上手能力。(2)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通过与合作企业连线让企业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与社会生进行互动,由技术人员根据课程知识模块为社会生定向演示岗位实操过程,之后社会生根据自身已有的工作体验和能力提升愿望,现场向企业技术人员提问,并由技术人员现场进行回答。(3)开展线上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在线合作学习、知识共享的方式,发挥社会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应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姿态加入,并在与社会生的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职教理念修养。
3.3 引入专创教育补充校企合作
针对目前机电类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困境,我们在挖掘其助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应想办法为社会生提供“半工”的途径。笔者建议,在高职专创教育背景下应为社会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特殊通道。所谓“特殊通道”是指,结合社会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发展意愿,应在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指导上给予优先考虑。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为社会生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搭建桥梁,并在社会生班级中以自愿为原则组建创新创业团队;(2)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半工”管理范畴,机电专业所在院系、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应协同对社会生的上述活动进行过程督导。(3)在进入特殊通道前,校企双方专家应对社会生双创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并最终确定入围项目。
3.4 前移毕业设计助力质量管控
在保证社会生学历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可前移他们的毕业设计环节以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管控。之所以提出上述观点在于:(1)社会生已经具备前置性专业知识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遵循赶超战略,前移毕业设计环节便是其中之意。(2)社会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发展意愿,所以这就为建立他们的自组织学习系统提供了思想保障,而前移毕业设计环节便为他们创设了自组织学习的中心线索。
4 小结
社会生普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现阶段的学习模式存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景,所以高职机电专业需不断探索出社会生“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本文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沿着:完善专业素质课程结构设计、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引入专创教育补充校企合作、前移毕业设计助力质量管控等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 侯国凤.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9-92.
[2] 黄海.高职学生“分层递进”社会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7):66-67.
[3] 王惠莲.“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同频共振”研究[J].商业经济,2019(2):193-196.
[4] 赵庆松.高职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20-22.
[5] 殷永生.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项目式改革的探索——基于“工程仿真与实践”的学生能力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