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冷溶在2020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更加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步伐不会有丝毫动摇,同时也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惕,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关键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经过长期革命考验和持续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惧怕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定会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赵刚在2020年9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把握中欧关系,共谋亚欧大陆新未来》一文中认为:从长远看,中欧合作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欧债危机以来,过去的十年对于欧盟可以说是麻烦不断的十年,而英国脱欧则进一步削弱了欧盟的经济实力、内部凝聚力。目前,欧盟27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抓住中国机遇,发展对华合作,是绝大部分理性的欧洲政治家所秉持的立场。除了经贸合作,中欧双方在一些涉及人类共同福祉的重大问题上,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例如中欧都主张世界的多极化,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支持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在当下,中欧双方都支持发挥世卫组织作用,强调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龙在2020年第7期《社会科学》发表的《戰略竞争框架下的美国遏华国际传播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美国既占据价值观叙事的高地,又拥有庞大的国际传播媒体,因此,他们始终轻松掌控着对外传播话语权。因而在任何政治、经济的纷争中美国总是有“理”的一方。对和不对的标准,都由美国说了算。这里所谓的“理”其实就是话语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理”。当前,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努力传播中国传统的道义观,让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众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了解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共赢关系。尊重传播规律,用好传播策略,沉着、自信、耐心应对美国遏华国际传播,合理、稳健、科学地开展对外传播,未来的对外传播必将有根本的改善,最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红旗文稿:【严文波: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严文波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理念强调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年9月2日09:30)
@察哈尔学会:【庞中英:我们最终将迎来全球合作的新时代】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认为:我们应该坚决反对解体联合国、积极预防联合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解体。这次危机前,美国等一些国家退出一些重要国际组织或者国际协定。危机后,美国可能继续“退群”。不过,我们要清楚,“退群”是美国政府所为,并不代表着整个美国离开了现有施行全球治理的国际组织。以气候变化为例,美国的一些州政府、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公民社会组织、个人等,都继续在困难的情况下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们也预期,疫情之后的美国,终归不会全民孤立于全球治理之外,美国人民终归要与其他国民一道重建世界秩序。(2020年9月10日19:01)
@中国历史研究院:【倪秀华:国家翻译实践中的红色经典外译】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倪秀华副教授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时开启了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新篇章。红色经典外译充分彰显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意志,以外文出版社和国际书店为主体的机构,努力突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阐述新中国的由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其历史意义与价值非比寻常,对当下建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与参考价值。(2020年9月12日08:00)
@中国社科:【任东升: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东升认为:翻译是人类出于交际需要,借助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跨文化思维转换和生产实践。国家翻译实践是指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在中外翻译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翻译事件,大都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那些从域外而来、拥有母语优势、与本土译者通力合作,甚至从事独立翻译的译者,是国家翻译实践中的特殊群体。(2020年9月11日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