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本土化译制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09 03:03郭君珊娜荷雅乌拉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译制古装剧蒙古国

郭君珊 娜荷雅 乌拉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与蒙古国区位文缘优势,深耕细植对外传播,逐步形成了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图书出版、影视剧为支撑的多位一体、互补联动的传播矩阵。其中,依托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实施本土化、规模化译制播出我优秀影视剧,市场份额由2015年5%快速攀升到2019年23.4%,与韩剧、美剧、俄剧形成竞争割据局面,成为对蒙古国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蒙古国影视传媒发展基本状况

1.电视仍是媒体传播生态中的主要媒介。近年来,因受制于经济发展、通讯设备等因素,电视仍然是蒙古国民众获取信息、感知外界文化的主要媒介,影视剧更是人们了解其他国家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目前,蒙古国有128家电视台、204个电视频道,包括本土频道76套、美国35套、俄罗斯31套、中国10套,印度和法国各6套,韩国5套、日本3套,新加坡、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共32套;各省有3至4家中小型电视台,受众主要是当地民众。蒙古国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是唯一国营综合性电视台,其余为私营电视台,大多隶属和服务于各政党、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

2.电影产量逐年增加。1990年蒙古国民主革命后,政府停止对电影制片厂拨款,导致电影行业发展下滑。90年代末期,随着影视公司和私人电视台崛起,电影市场开始复苏。到目前,每年电影产量达到40至50部,题材以历史、情感、喜剧类居多。

3.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时长占比较小。蒙古国电视剧起步较晚,1994年乌兰巴托电视台拍摄了首部14集国产剧《没有主人的家》。由于专业性电视剧制作公司较少,大部分靠电视台自给,年产量较小,每年只生产2-3部,25年只生产了46部国产电视剧,题材以都市情感、喜剧、情景剧为主,播出时长占11.8%至13.3%。

4.影视剧主要靠国外引进。目前,蒙古国从境外主要引进影视剧,其次为动画片和娱乐节目。引进国家主要为中国、韩国、美国、俄罗斯等,中国和韩国以电视剧为主。本土频道每年平均引进5至6部国外电视剧。

二、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本土化译制传播成效

1.蒙古语卫视频道在蒙落地播出为中国影视剧走进蒙古国搭建了传播平台。1997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在蒙古国落地播出,打开了中国影视剧传播的媒介窗口。1998年,蒙古国TV25首次通过蒙古语卫视频道引进《还珠格格》,并在蒙古国热播,最后两集安排在乌兰巴托市几家电影院同时播出,创造高额票房。此后,蒙古国各大电视台主动与蒙古语卫视频道合作,相继引进《西游记》《成吉思汗》《情深深雨蒙蒙》等译制剧,中国电视剧持续升温。

2.本土化译制取得人才培养和内容质量提升双重效果。2015年,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和“喀尔喀蒙语译配项目”,蒙古语卫视频道在乌兰巴托成立译制工作室,主动承接译制任务。特别是2016年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在乌兰巴托成立后,全面强化译制队伍本土化建设,引进中国先进译制技术和管理理念,推进翻译、配音、口型导演、视频包装等专业化分工细作,引领影视剧译制专业化发展。目前,译制中心已成为蒙古国最规范、最专业和效率最高的译制团队。

3.积极探索与蒙古国主流电视台建立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传播模式。近年来,译制中心着眼蒙古国主流媒体,包括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UBS电视台等收视排名前十电视台,合力打造电视黄金时段“中国剧场”,建立形成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合作传播模式,數量从最初少数几家增加到乌兰巴托23家电视台和4家地方台,合作方式从租赁时段播出逐步变为无偿占频播出,有效扩大了中国影视剧观众覆盖和传播影响。

4.中国影视剧屡屡刷新收视纪录,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到23.4%。中国电视剧故事性强、内容积极向上、贴近情感生活,加之本土化译制更加贴近观众欣赏习惯,《父母爱情》《北京青年》《平凡的世界》《国民大生活》《马向阳下乡记》《延禧攻略》等剧作,一经播出便抢占各大电视荧屏,《小别离》《生活启示录》等接连多天收视率夺冠。《父母爱情》重播近10次,刷新了此前译制外国剧在蒙古国的收视纪录和重播频次,不断掀起“中国剧风”。

据蒙古国MAXIMA公司收视调查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市场份额逐年攀升,从5%快速增加到23.4%。相比之下,韩剧、美剧、俄剧从2016年的34.5%、21.8%、18.2%分别降到2019年的28%、14%、15%,中国影视剧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5.蒙古国观众从最初怀疑、排斥心理逐渐转变为接纳和喜爱。从蒙古国脸书“丝绸之路影视桥”公众号观众留言和意见反馈看:(1)越来越多电视台愿意引进、播出中国影视剧,观众也从最初怀疑、排斥心理逐渐转变为接纳和喜爱,过去曾有反华组织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公开反对蒙古国媒体大量播出中国影视剧,现在反对声几乎消失;(2)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视剧更贴近生活,内容积极向上易接受,愿意收看;(3)很多主流电视台愿意长期播出中国电视剧,希望译制更多更好电视剧,比如古装剧、当代中国家庭生活情感剧等;(4)观众反映中国影视剧数量相对偏少,重播率较高,不能很好满足收视需求。

6.中国影视剧传播“溢出效应”日益显现。影视文化交流更深层次的价值作用在于促进了中华文化有效传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广大民众对中国情感认知和友好态度。近年来,蒙古国学汉语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蒙古语卫视与蒙古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打造的《跟我学汉语》节目,成为深受蒙古国青年观众喜爱的品牌栏目,大学生“汉语桥”比赛是蒙古国影响力最大的文化赛事之一。

三、今后工作思路举措及建议

1.围绕观众和市场需求定制传播策略。强化受众和市场意识,动态跟进、深入研究蒙古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欣赏习惯和需求变化,依据目标群体选择相应的题材类别和分众化投放策略,强化优秀剧目片源筛选、本土化译制、与主流媒体开展合作传播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深化交流合作和市场推广,应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播。

2.加大剧目投放量,提高收视影响。目前,随着合作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电视台希望播出中国最新影视剧,避免与其他电视台重叠播出。因此,为保持市场份额,提升收视影响,每年加大新剧目投放量是最要紧的。按照现有译制力量和条件来看,由目前每年400部(集)左右增加到800至1000部(集)是可行的。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加大项目支持倾斜力度,积极调解决影视剧国际版权问题。

3.增加和丰富古装剧、家庭情感剧等优秀剧目源。我国国产电视剧题材种类众多。过去像《还珠格格》《武则天》等古装剧易被观众接受,收视率高。近些年,蒙古国一些电视台自行引进中国古装剧,以字幕或简单旁白式配音译制播出,反响很好。像《北京青年》《媳妇的美好时代》《父母爱情》《生活启示录》《小别离》等当代题材家庭情感剧也取得很好收视效果。为此,在今后影视剧译制选择中,加大经典古装剧和现实题材类热播剧目比例是有必要的。

4.多译制输出纪录片、少儿动画片等节目。从目前蒙古国市场投放节目看,主要以新闻、访谈、娱乐类节目和影视剧为主。近期,已有多家媒体向译制中心咨询中国纪录片和动画片,并表示愿意长期播出的意愿。为此,建议在今后译制项目中,多筛选输出一些纪录片和少儿动画片,经本土化译制后投放蒙古国影视市场。

5.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开展传播推广。当前,蒙古国网民217.8万人,脸书用户近220万人,开展移动化、社交化影视文化传播是大势所趋。要把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主阵地,开展影视剧讨论、评分、意见反馈,强化传播双向性互动。加强与蒙古国电视台、商业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积极尝试分账点播等商业化运营新模式,为中国影视剧“走出去”搭建新的平台渠道。

(统计数据来源:蒙古国通讯管理局、蒙古国MAXIMA收视调查公司、蒙古国网络联盟)

猜你喜欢
译制古装剧蒙古国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蒙古国被列入反洗钱“灰名单”
蒙古国也想接办美朝峰会(相关链接)
古装剧要有创新精神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活动举行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文革”时期的“内参电影”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