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安全、人口问题、卫生问题、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解决方案。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二级价值观,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形成的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卫生命运共同体等。
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整体研究情况综述
1.论文数量方面,2015年开始大幅增长,2018年增长最快。根据笔者在相关学术平台上对相关关键词的检索结果,2014年之前关于“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文献数量是比较少的,2015至2017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逐年增加,2018年的增长率达到巅峰,文献总量几乎是2017年的两倍,这个变化趋势也适用于“命运共同体”的“传播”与“认同”(见下图)。笔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与“认同”检索结果中选择近20篇相关性较强的代表文献,对这些文献的出版年份也做了分析,基本符合此变化趋势。
2.作者背景方面,主要为新闻传播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20篇文献的作者(包括第二作者)背景来源也各有不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背景与新闻传播研究背景为主,其中13名为新闻传播研究,12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3名为国际问题研究,1名文学研究。
3.研究主题方面,传播研究多于认同研究。从论文主题来看,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情况、传播策略的论文数量增长速度快、数量多,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问题的研究则远少于传播研究,且认同研究常常是传播研究的附属品,只在论文末尾简单提到,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说明对该理念的对外传播仍处在注重传播、缺乏效果测评机制的阶段;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问题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需要进一步搭建学科框架,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形成认同问题的研究框架。
二、具体研究内容综述
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外的传播与认同研究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该理念的海外传播对中国与世界的重大意义;二是该理念海外传播的特点、情况与成果;三是该理念海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是该理念如何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其中第四点的研究较多,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传播方案。
1.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的意义,研究指出该理念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位学者在文献中论述了该理念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该理念的传播“是展示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国际窗口,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亲缘伙伴关系的国际渠道”,②“是回应所谓‘中国威胁论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有力抓手”。③另一方面,该理念的传播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命运,为世界发展走向提供思想良方,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2.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的情况,研究表明该理念当前海外传播态势良好。陈金明、谢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论析》一文指出,当前该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特点是传播领域辽阔,已经突破传统的领域限制,向着互联网空间进发;传播对象广泛,其先期成果已经惠及100多个国家、数十亿人口,对象层次多、领域宽;传播方式多样,主席外交、中国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实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等都为该理念的海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传播反响强烈,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载入多项联合国决议,二是获得国际政要和学者的积极评价与点赞,众多学者争相研究,三是赢得海外媒体的较高关注。据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命运共同体”关键词在中国政治话语海外认知度排行中排第四位,可见该理念确实受到了各国的广泛欢迎。
3.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研究指出其在主体、内容、平台、策略四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与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困境和出路》《展示政治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三篇论文对此做了深刻解读。从传播的主体来看,该理念的话语主体以官方性质为主,缺乏丰富的话语主体;从传播的内容来看,该理念缺乏有效的话语内容,在学理层面未形成体系,也缺少以传播推广为目的的受众和内容研究,在国际学术层面失语;从传播的平台来看,该理念缺乏过硬的话语平台,相比较西方媒体平台在世界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不足;从传播的策略来看,一方面,理念传播缺乏灵活的话语方式,常以理论在前事实在后的方式叙述,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面对发达国家的误读与抹黑、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与“中国崩溃论”的谣传,我国还缺乏创新性的应对策略。
4.对于该理念如何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丰富的建议。首先要丰富话语主体,除保留发展原有的高访外宣外,还要提高媒体人素质,增加专家学者的对外话语传播,推广民间传播,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等爱国力量的作用,最好能发动对象国民众的积极性,使之在行动认同该理念并传播该理念。其次要创新话语内容,把握传播重点方向,做好专题传播;以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场合为契机,融通中外话语,全面主动设置分层议题,扩大民间交往议题;要深化理论研究,夯实价值观念的学理支撑,进行学理创新。第三要搭建传播平台,在传统传播平台难以超越西方的困境之下,要把握住网络发展的契机,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一方面要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打造自有国际新媒体账号,形成传播矩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涉华舆论的可视化检测,提升网络舆论的能见度,同时还要与境外媒体公司形成公关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建立信息反馈、技术服务、危机处理的协同运行机制。最后还要完善传播策略,一方面要在话语方式上注重陈情说理相结合,突出亲和包容、增信释疑的话语方式;同时要创新跨文化传播策略,在保持中国特色话语的基础上,考虑受众精神需求与审美期待,增加对受众的分类研究,讲好文化对接的中国故事;针对受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要求,也有专家对传播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通过视像化符号场景等进行传播;④依托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机构,尽快实现话语接轨。⑤针对国际社会的误读、诬陷与谣言,一方面要增强硬实力,夯实对话基础;另一方面要提升软实力,增强话语能力;同时要以“一带一路”为战略支点,以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互信、经济互惠和机制建设合作关系,推进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以实际成果推动认同。⑥
5.对于该理念在海外的认同问题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认同层次角度做了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的“时度效”研究》一文提出我国的价值理念传播应遵循的规律和路径可以心理学的价值认同理论为策略创新支点。价值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首先,认知认同,是情感与行为认同的基础根据,需要通过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和对外传播阐释并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理念内涵。其次,情感认同,是思想理念内化为个体观念的过程,需通过话语体系的对接与国家地区间政治互信、经济互惠和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增强情感认同。最后,行为认同,作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外化表现,是对外传播力争达到的最高境界。”⑦而在《人類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建构路径》一文中,作者以认知-认可-认同三个层次来评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情况,作者提出“在和平发展中践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知度;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构建,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可度;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构建,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度”。⑧
6.对于该理念二级理念的海外传播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以“中阿命运共同体”为例,习近平在2018年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到要努力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在此议题下,国内专家学者就如何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以及如何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各国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建议。马丽蓉的《中阿“共生观”: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建构》一文就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共生观”做了详细解读,提出在“丝路战略”的框架下进一步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传播研究方面,刘欣路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国际传播的局限与不足》一文指出对阿传播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渠道完整但有效性待提高、话语内容缺少对共同价值观的培育、专家学者作为“舆论领袖”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该文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对阿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张菊祥的《如何提升地方党报对阿拉伯国家信息传播力——从〈宁夏日报〉对中阿博览会报道谈起》一文也做了相关传播内容、传播路径的阐释,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与阿拉伯本土媒体合作等观点。
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国内学者对其在海外的传播与认同已做过大量研究,但仍有诸多层面可以继续深化。
1.从学科角度来看,应该有更多学科参与其中。除了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研究,更多学科可以参与到此类研究中。尤其是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与新闻传播研究等结合,发挥外语优势与跨文化交流优势,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非英语国家的传播状况与认同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2.从研究主题来看,应该有更多认同问题的研究。一项理念的传播,只看是否完成传播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理念得到认同,所以对认同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认同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该理念在对象中的认知状况,是否出现认知偏差,是否对理念有新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性解决传播对象认同中的偏差,就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3.从研究内容来看,应该有更多二级理念传播与认同的相关研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的不断发酵,世界迎来全球层面的公共卫生问题冲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也进一步被世界各国理解与接受,“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一词也得到广泛传播,对于类似二级理念的传播与认同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4.从研究方法来看,应该引入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前做该理念认同问题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问卷调查法较少且主要针对欧美受众,缺乏客观性,所以引入更为科学客观的问卷调查法、数据抽样法、实地考察访谈法等是提高认同问题研究真实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注释」
①何毅亭主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206页。
②李淑文、刘婷:《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5期。
③王丹、孙敬鑫:《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当代世界》2018年第6期。
④李畅、万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的视像化建构理路研究》,《新闻界》2019年第8期。
⑤贾文山、纪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传播》,《全球传媒学刊》2018年第3期。
⑥刘传春:《“一带一路”战略的质疑与回应——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⑦刘肖、董子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的“时度效”研究》,《中国出版》2017年第11期。
⑧张治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建构路径》,《理论学刊》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