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抗疫看中国科技新闻对外报道

2020-11-09 03:03郭颖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稿件抗疫

郭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的科技抗疫指明了方向。中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充分运用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堅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来说,中国如何进行科技抗疫、疫情防控中涌现出哪些中国科技的“硬核”力量、科技抗疫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底蕴,都是极具价值的对外传播选题。

疫情暴发以来,新华社对外部对药物、疗法、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溯源、防控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及时对外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展现中国科研人员及科技企业的努力,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稿件播发后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今日俄罗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这些报道既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外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舆论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是中国科技新闻对外传播的一次“大练兵”。本文结合新华社对中国科技抗疫的对外报道,探索如何做好中国科技新闻对外传播。

一、强调科技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引起世界关注,新华社播发的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眼”射电望远镜、磁悬浮列车等英文报道成为对外科技新闻“爆款”,被多家外国主流媒体采用。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多家外媒对中国涌现的抗疫新技术、新产品不惜笔墨地进行跟踪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无人机、消毒机器人、超级计算机等中国在疫情中使用的新技术,并指出:“这些新兴技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令人惊叹的响应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①法新社在一篇名为《中国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抗击新冠肺炎》的稿件中,详细介绍了旷视科技和百度在北京部署的先进人工智能温度筛查系统。福布斯网站在一篇名为《人工智能及数据技术如何助力“抗疫”》的稿件中列举了全球科技抗疫的10个具体应用,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的案例。

这些看起来不如卫星发射、深海探测“硬核”的科技运用,被外媒大篇幅报道,引发外媒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肯定,提示我们在日常对外科技报道中,要关注“科技改变生活”这类题材,在挖掘中国利用科技改善民生、提升生活质量的故事上,对外报道是大有可为的。

新华社播发一系列英文稿件全景式地展现中国抗疫中的科技力量。很多在疫情以前就出现的技术,因为疫情加速了技术应用的进度,而更接地气的对外科技报道,也让海外受众对听起来冷冰冰的科技名词多了些感性认识。

以“北斗”和5G这两个话题为例,北斗卫星发射和中国5G基站建设是常见的对外科技报道选题,而在这次疫情中,有关这两个话题的对外报道从宏观过渡到微观层面,显示这些高大上科技如何通过应用惠及民生。新华社稿件《中国北斗全面融入抗疫一线》,展现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设备终端支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助力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优化疫区车辆调配、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在5G技术方面,新华社对外报道了北京专家为火神山医院患者开展5G远程会诊、上海使用5G智能防疫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执行护理、消毒工作等新闻,这些应用案例让对外科技报道更鲜活。

关注“科技改善民生”,既为对外科技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中国科技新闻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报道基调,那就是中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不是为了赢得科技竞赛,争夺科技霸权,而是破解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二、重视对外科技报道的准确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客观、严谨是科技报道的灵魂。科技新闻报道专业性强,来不得半点虚假。疫情发生后,疫情溯源、病毒中间宿主、潜在治疗药物、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科技新闻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为夺取受众眼球而片面解读和夸张放大、有损专业性的情况,这些领域的对外科技报道更需要慎之又慎,保证报道的严谨性不打折扣。

疫情发展初期,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显示穿山甲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客观介绍了研究方法、核心结论,同时注意平衡,通过引用专家评论,指出一般来说病毒的中间宿主可能有多个,穿山甲只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之一,不排除有其他中间宿主存在。稿件播发后被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纽约时报》《卫报》《英国每日邮报》等300多家外媒采用,这一方面显示了新华社对外科技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体现了保证稿件准确、严谨、平衡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部分海外媒体对新华社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外报道提出需求,希望多报道治疗药物、疫苗研发等信息。新华社对外报道了中国积极筛选治疗药物,探索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采用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究等新闻,同时创新报道形式,以数据盒(Factbox )形式汇总这些报道并及时更新。这种报道形式对准确性要求很高,梳理了中国在新冠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全球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保证科技报道的准确性,找不同的可靠信源交叉论证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科技新闻的报道可以引入外国同行评议的内容,提升报道的可信度。在新冠疫苗研制的对外报道中,新华社除了关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还关注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疫苗研发的反应。因为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意味着经过了同行评议并初步得到科学界的承认。结合著名科技期刊《细胞》发表中国新冠灭活疫苗的动物实验结果,稿件从侧面展现中国在疫苗研发领域注重安全性、符合国际规范并得到国际认可,这些研究也同时有力地支持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创新捷报频传,在对中国这些新研究、新创造进行对外报道时,也应该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对于诸如“世界第一”“国际首创”“最先进”“突破性进展”等表述,需要反复核实多方求证。作为一名对外科技新闻传播者,也需要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思辨力,对不熟悉的领域或者知识盲区应做好知识储备。

三、加强国际合作,回应争议话题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同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近些年来中国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是中国和国际同行合作的结果。对外科技报道应该调整思维模式,摒弃科技领域是国与国之间“零和游戏”的错误意識,突出科技合作对增进全人类福祉的贡献。②

病毒没有国界,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但是翻看外媒,发现他们在中国科技抗疫的报道中,仍受零和思维影响。以新冠疫苗研发为例,很多外媒报道都热衷于把疫苗研发当做国与国之间的竞赛。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文章称:“中国是全球疫苗竞赛的有力竞争者,因为中国近来在生物技术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资金,以便成为公认的科技超级大国。”③《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稿件在开头就写道:“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制药公司,但在新冠疫苗研发的竞赛中,中国却在与美国竞争。”④

这就提示我们在疫苗研发这种对外科技报道中,不能只宣扬成绩,要有全球视野,报道的落点要更多讲机遇和合作。新华社播发了一系列英文稿件,展示中国在疫苗研发方面采取了开放合作分享的态度。稿件既传递了官方重要表态,比如科技部部长说中国疫苗若研制成功将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也有主动策划,借嘴说话强化中国立场,通过在全球疫苗峰会后采访美国专家,播发英文稿件《加强国际合作对加速新冠疫苗攻关至关重要——专访美国医学专家》。

除了疫苗话题,新华社对外部还对科技抗疫的国际合作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包括中国第一时间共享新冠科研数据信息和成果、中国医生通过远程会议分享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中国医院全球共享多语种新冠肺炎防治手册、阿里巴巴向全球医院免费开放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等。

在做对外科技报道时,除了关注国际合作,对国际科技界经常提及的科技带来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争议性问题也不能失声。《经济学人》在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把中国使用的健康码归结为“监控技术”,甚至在报道背景中提到中国用高科技监控少数民族。对于这种带有严重偏见的歪曲报道,我们在对外报道中也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反驳。

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大数据助力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列举大数据的使用情况,还结合专家采访,指出政府部门和企业在为了防疫而利用大数据时,将保护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个人隐私放在首位,避免因为隐私信息泄露而导致的各种问题。稿件展现了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利用方面做出的努力,有力回击外媒的不实指责,被路透社、《纽约时报》、《英国每日邮报》等主流外媒采用。

四、突出海外社交媒体在对外科技报道中的作用

由于科技新闻专业性强,文字报道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和晦涩难懂。通过图片、视频等融媒体进行视觉化的展示对增强科技报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科技报道传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外社交媒体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也是让对外科技报道“活”起来,直达海外受众的传播利器。

在新华社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科技新闻的融合报道灵动鲜活、吸引眼球,将晦涩难懂的科技内容形象化、生活化。《看“机器人大军”分拣快递》《震撼!中国推出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原型》《世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 两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等生动展现中国科技成就的直播、视频和图文报道在海外媒体平台上引发热烈反响。为做大做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新华社于2018年初开设“新华科技”分账号,主要报道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成就,扩大新华社科技报道海外传播力、影响力。⑤

疫情期间,中国利用智慧科技抗疫的话题引起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网民高度关注。新华社海外媒体账号上播发的机器人配送、3D打印屋、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等图片和视频报道,将文字报道可视化,全媒体呈现高科技如何有效运用于疫情,阅读量和网民互动量也比较高。其中,“机器人为酒店隔离人员送餐”的视频在新华社推特、脸书和优兔账号播发后,被广泛传播,其中脸书播放量51万人次,优兔平台播放量6万多人次。另外,英国广播公司在其网站播发的《中国利用科技手段抗击疫情》⑥一文中,还将新华社推特上送餐机器人视频的截图,作为其新闻报道配图,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日常报道中,科技展会是抓科技新闻“活鱼”的重要场景。比如,在中国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科技展会上,往往会有生动的科技应用场景和丰富的应用案例,可采用海外媒体直播这种互动性强的报道形式,让海外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魅力,也让对外科技报道直达人心。

「注释」

①Michelle Toh and Serenitie Wang, Drones: Disinfecting robots. Supercomputers.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a test for Chinas tech industry, CNN, February 24, 2020, https://www.cnn.com/2020/02/23/tech/china-techcoronavirus-outbreak/index.html.

②马晓澄:《“中国科技威胁论”的媒体表现及应对策略》,《对外传播》2019年第5期。

③Grady Mcgregor: For Chinas vaccine industry, the coronavirus is a chance at redemption, Fortune, April 12, 2020, https://fortune.com/2020/04/11/ coronavirus-vaccine-china/.

④Chao Deng: In Race for Covid-19 Vaccine, China Tries for a Coup,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5,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in-race-for-covid-19-vaccine-china-tries-for-a-coup-11591354803.

⑤黄歆:《海媒“新华科技”初体验》,《新闻业务》2018年第29期。

⑥Pratik Jakhar: Coronavirus: Chinas tech fights back, BBC, March 3,2020,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51717164.

猜你喜欢
新华社稿件抗疫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我的问题③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陈道明越俎代庖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