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十分重要。通过强调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分析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现状和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厉行法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是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法律素养是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开陷阱,做到知法守法,遵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员。
(二)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能遵纪守法,自我约束,不做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事。这样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创建文明校园。
(三)加快法治国家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信念,提升大学生对对法律信服与崇敬,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法治发展进程。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掌握程度较低
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如宪法、民法等有所了解,但仅仅是略知一二。对一些法律,如商法、诉讼法等的了解,只停留在法律名称和大概内容上。对法律知识的细节容易混淆,整体掌握程度较低。
(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应用能力较差
由于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刻。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识别陷阱,规避风险。容易陷入非法校园贷,参与网上刷单,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等。同时,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采用打架报复等不理性行为处理。反映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没有维权意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维权手段。
(三)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精神,缺少规则意识
部分大学生支持民主反对专制,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2]。有学生认为校纪校规只是在约束自己,剥夺自己的自由,并没有意识到校纪校规也起到了保护大学生权益的作用。一些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罔顾校纪校规,在校期间多次出现旷课、缺考、作弊等行为,等到学校依据相关规定给与重修、留级、记过甚至开除学籍处分时,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自身因素
(1)不重视法律知识。除法律相关专业学生外,高校部分学生以目的为导向,认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升学和就业帮助不大,自身缺少主动提升法律素养的意识,只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功夫。并且部分大学生认为与法律相关的非专业课程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即可,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课堂外,也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想法和行动。
(2)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尚未形成。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法律意识是基础。大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比如權利和权力,法制和法治等。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比较了解宪法、教育法等,对诉讼法、经济法等比较陌生。法律程序意识不强,只关心案例中“坏人”有没有获得应有的惩罚,而不考虑惩罚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坏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3]。
(二)高校法律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法律教育一般都融入在“素质教育”之内,或与道德教育并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法律素养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也无法彰显出法律本身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目前高校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并且法律基础部分在课本中比重不大。受限于篇幅和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知识十分有限,而这门课是大部分学生系统接受专业法律教育的唯一途径,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法律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缺少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没有法律专业的高校,缺少有法律基础的专业教师。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一般也是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往往没有法律相关教育背景,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时,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料了解到许多违法犯罪案件,其中不乏官员违法乱纪,执法机关执法不严等案例。这些案例与大学生接受的法律教学相违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内化和法律信仰的形成。
四、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高校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投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增加高校教师法律培训机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法律素养,使教师成为学生懂法、守法的榜样。鼓励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到法律援助中心、企业等校外机构参观、合作,丰富实践知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高校应该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法律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队伍中来,同时也可聘请法律行业专业人士来扩充法律教师队伍。法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授课、讲座、交流会等形式,与教师和大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了解如何获得法律援助,用法律保护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增设法律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增设法律选修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出发,确定课程方向和授课内容。课程不仅涵盖基本的宪法、刑法,还有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法,与就业先关的劳动法等。帮助学成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可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内涵,提升法律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在多角度地客观分析问题的同时,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满足大学生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
其他专业课教师也能根据学科特点,在课程中加入法律基础知识。就业指导课上可以补充《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对外贸易相关课程可以补充《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建筑相关课程可以补充《建筑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
(三)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力量普及法律知识
除了专职教师外,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岗位人员也应加入大学生法律教育队伍。班主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沟通最为密切的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兼职被骗,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有陷阱,作品与他人雷同等情况。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更是因为欠缺法律知识。班主任、辅导员可以从法律角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班主任、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应该将法律知识的普及融合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活动中。在班级QQ群、微信群转发法律科普文章和视频;开展法律相关主题班会,集中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激发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举办普及法律知识的海报和短视频比赛,发挥学生的才能和创意。
(四)心理辅导辅助法律教育
进入大学后,不同地域、民族、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入一个转变期。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够最大程度地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的道德意识低下及法律意识薄弱,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成效[5]。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在开展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防止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采取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他人,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遇事易冲动,心理敏感脆弱。高校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自制力;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营造校园文化法治氛围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新媒体平台,传播法律知识。在校内开展主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普法内容;开设像心理健康中心一样的法律咨询中心,解决校内出现的矛盾纠纷。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学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6]。這就要求高校能够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处理问题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过程和结果透明公开。让大学生接受法治氛围熏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六)优化社会环境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全社会各方都应参与其中。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对大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素养不高的现状,高校应当主动采取措施,改革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营造校园法治氛围,联和社会力量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 景艳.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18(6):5-6.
[2] 张珂.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106-108.
[3] 李晶,杨震.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3(4):223-224.
[4] 彭海.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育[J].教书育人,2014(4):24-26.
[5] 余志刚.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基础法律素养[J].法制博览,2018(7):212.
[6] 李琼瑶,范志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24-26.
作者简介:邹晶(1991- ),女,汉族,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