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工程为例,从自上而下的国家的视角和自下而上的生活者视角来研究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国家的视角发现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是国家话语实现国际国内双赢局面的社会实践,是国家使用简单化、清晰化的操作工具下实施,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成功的社会工程项目。而生活者视角发现该项工程的管理中出现了生活者的日常形式的反抗行为,生活者利益与情感的冲突等消极内容。所以,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不足,应重视日常形式的反抗和生活者心灵环境的建设,这需要充分发挥生活者自身的作用和坚持利益导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建设具有人文关懷的绿色人居环境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人居环境建设包含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它的研究就需要从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和微观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出发,探究它的建设、管理的成功点和不足点,为建设身心宜居的绿色人居环境提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重视人们的人居环境。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提出“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人居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和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等内容,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建设一个对身心都宜居的绿色空间,为人们提供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是维护人民利益,增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工作。因而,对城乡结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颇丰。按照学科来划分,城市规划学强调城市物质形态的整合设计来创造宜居环境,代表有“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研究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互补共轭关系,代表有“孤立国的生产布局”。人类聚居学强调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人类聚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究其规律,建设理想的聚居环境。生态学强调人居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聚居区表现为一个生态与社会的复合系统。建筑学强调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建筑理论指导,如“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学,而建筑学的发展必然趋向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协调美。经济学强调景观资源价值,研究居民的人居环境偏好等,建设满足人类多元需求的人居环境。环境心理学强调城市的良好资源配置方案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例如通过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来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和运动场所。社会学强调人居环境中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注重人类群体对人居环境的建造。例如通过建筑、城市规划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交流合作,进行什刹海研究和清河实验,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对南京市东锁村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地方精英在该村获得各种称号的作用,以及背后逻辑;从社会学领域层面的文化观、组织层面的人本观和地域层面的社区来说明社会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交互性、共通性、协调性,并对人居环境进行反思;通过对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的结构失衡、阶层变异和个体贫困是由于时空压缩造成,对人居环境进行社会学认识;沈萌萌提出通过人居环境“硬件”要艺术化、人性化,“软件”多元化、个性化,来推动生活方式向生活风格转变,从而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总之,研究人居环境涉及的内容多且复杂,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合作,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城市人居环境和乡村人居环境,单独对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人居环境研究的未来趋向是多学科交叉互动合作交流,该文便是在这种开放思想指导下做出的积极探索。
文章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的视角,理解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和实施过程,从国家的视角来评价环城水系工程对城乡结合部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生活者视角,分析生活者对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何反应,给城乡结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有何启示。
二、国家的视角
“国家的视角”是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指出对自然和社会的管理制度、极端现代化意识形态、一个独裁主义的国家和软弱的人民社会这四个因素导致20世纪那些乌托邦式的大型社会工程的失败。但国家的视角并不只产生负效益,它有其优势作用,这从国家这一政治现象的产生就能看出。因为“人类社会自身并不会产生新的力量解决种种困难,只能集合起来形成一种组织力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通过订立契约,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公共的大我、意志的共同体,或者称为国家。“它还是一种巨型的社会组织,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因此,国家作用是集全国之力,办为民之事,将社会中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统筹安排,用于维护每一个人的自由安全与权利,用于社会发展与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笔者从国家的视角分析呼和浩特环城水系工程的建设,以及它对周边城乡接合部绿色人居环境的影响,看它是体现国家优势作用的以“改善人类状况”为目的的成功计划,还是又一“简单化、清晰化、标准化”的失败社会工程的佐证。
(一)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是国家话语实现国际国内双赢局面的社会实践
话语即权力,是有对象的、陈述形式的、概念的和策略的文本,是将语言、社会、权力和规则所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建构功能与权力特征的社会实践。国家话语是在话语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指的是某人或某个机构,为服务国家利益所从事的口笔头语言行为”。下面笔者将分析国家话语下的城乡结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及开展了相应的人居环境建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的肯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获得多个国际奖项。例如黄子强等人、泸州市滨江路改造工程等项目及唐山市政府等组织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丽江市、大理市等城市荣获“全球绿色城市”,许兆君等人获得“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还有其他项目和建筑获得“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的其他类别奖项。二是中国承办关于人居环境的国际会议和活动。例如中国深圳、无锡举办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自2010年后,先后在上海、厦门等城市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威海人民政府举办威海国际人居节活动等。三是中国积极国际社会上发出关于人居环境建设的中国声音。例如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宣言》,以绿色人居为主题的《营造绿色文明、建设宜居城市深圳宣言》等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响应。倡导建设绿色的人居环境的国家话语顺应国际话语的引导,给国家塑造了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赞誉。在国内,提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国家话语体现了对人民的承诺,行使了国家作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声的权利,履行了国家维护人们幸福安全的义务。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在权力体系当中有从上层向下层扩散的必然趋势,国家话语在权力机构的各部分开始运作,将话语转化为社会实践。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作为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积极作出反应。相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宜居县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设立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激励各组织建设绿色人居环境。以上这些话语发挥其作用,经过多个环节转化为社会实践,环城水系工程则在此背景下开展。
(二)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是国家使用简单化、清晰化的操作工具下实施
自然界的“原始”形式在人们使用過程中难以被重新塑造,不管通过任何形式的管理操纵,这种原始形态都难以得到还原。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真实社会形态相当复杂且难以理解,只有用简单化清晰化的操作工具才能简单利用。这种简单的社会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上,这些特征能够被计算和度量,并且这些特征的组合能还原这一事物。这使国家机构的操作和控制得以实现。政府是国家机构中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重要一环,是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小型化,因此往往是政府在使用这种简单化和清晰化的操作工具。
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工程自2005年开始施工,2011年工程竣工,至今还在不断完善。该工程是以城市防洪、改善人居环境为主,治理范围穿越城区的小黑河、大黑河等6条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总长56公里,工程总投资138亿元。环城水系工程是政府统筹规划的产物,它在政府文件中以数字、名称和概念等简单化的形式出现。呼和浩特市组织编制的城市环城规划更是政府通过对知识的掌控来实现简单化和清晰化的管理的集中表现。河流被数字、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等所分解,并且通过建筑、规划所管控。河流与人的互动被社会所建构的话语所引导,社会建构的话语内化成人的道德约束,人与河流的互动被管控和控制。从效益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环城水系工程治理了河流现在存在污染问题,用科学的知识来保障河流的健康循环。
环城水系工程是国家使用简单化、清晰化的操作工具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它在施行过程中拆迁重整城中村,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的“乱扔、乱放、乱排”问题,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绿化带,规划健身休闲观光滨河路道,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状况,给城郊居民提供了一个更绿色、更生态、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空间。
(三)人居环境建设中国家服务人民的最小单元: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建设的社区治理
环城水系工程中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是国家和政府服务人民的最小单元。如果把整个环城水系工程看作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则是一个个具有城乡特征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建设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社会系统本身。所以,在环城水系工程建设中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建设尤为重要。环城水系工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是一个个城市附近的村庄,它的主要居住人口分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村规民约,在村里生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环城水系工程的推进,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一是配合环城水系工程的建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增加社区的活动用地,建设小广场和配套的锻炼器材;二是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对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环境进行管理,增加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环卫清洁设备和工具;三是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历史文化渊源和环城水系工程的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氛围,如玉泉区政府结合本地动人传说,打造适合本地的“泉”文化,建设具有“水”特色的核心景观区,增加与沿岸居民的互动,改善两岸流域环境。
环城水系工程将河流两岸进行统一规划,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们不能随意的利用沿岸的土地,进而保护了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锻炼休闲的地方,在这个非正式区域,弱化了本地住民和流动人口的冲突情感,使两者的交流互动更容易进行,社会建构的区隔感在这个区域内被减弱,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四)从国家的视角评价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
看一项国家的社会工程是否失败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国家的视角,二是项目本身,三是从生活者视角。从国家的视角看,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是提倡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国家话语转化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国家话语在国际社会塑造大国形象和在国内社会赢得人民拥护的双赢举措。从项目本身来看政府通过使用简单化、清晰化的操作工具来进行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的社区治理看,环城水系工程通过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专业物业公司、结合历史渊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举措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对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和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锻炼、情感交流互动的空间,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从国家的视角和项目本身看,环城水系工程是一项成功的项目,它改善了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景观水平,巩固了呼和浩特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活者视角
“生活者视角”是鸟越皓之提出,他强调注重生活者自身的重要意义,从生活者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人生经验中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宋金文在关于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观点上,提出在社会历史和道德中生活者的重要意义。何娟认为生活环境主义中生活者的智慧有其意义,但更要注重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作用。赵素燕和任国英认为环境治理尊重生活者的意愿具有现实性,这为研究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国内外研究学者都强调重视生活者的重要意义,理解生活者的实践,是城乡结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生活者的社会行为:弱者的武器
“弱者的武器”是斯科特提出。他在解释马来西亚一个村庄中农民的斗争与反抗,认为农民采用日常形式的斗争来表达自己,争取自身的权益,例如偷懒、诽谤、暗中破坏等。斯科特关注的日常反抗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思考国家政策的思路,它为人民在政策下做出的行为提供解释。现今中国社会出现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反抗和革命,但日常形式的反抗却普遍存在。在环城水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生活者便使用了这种“弱者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环城水系工程羽泉区段沿岸的地面或者绿化带有损坏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对沿岸居民进行采访,得知损坏的地面和绿化带是因为小黑河水位上涨漫过横亘在小黑河上的小桥,附近居民为过桥将砖块堆放在小桥上。这是一种不构成法律责任的破坏行为,其中蕴含着道德规范与个人利益的博弈,是一种日常形式反抗。
采访中受访者虽然挪用石块的行为有所欠妥,但自身需要过河的目的使他认同这种挪用行为,冠以该行为选择是无奈之举。他认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政府作为维护人民利益的行动者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挪用砖块的人不是一个,而是利益受损的一群,这一群互不相识的人皆认同这种挪用行为,并团结在一起。管理者与受益人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利益受损共同体的社会团结。当权益收到损害,人们的日常反抗形式被激起。这种日常反抗形式是非正式、非公开的,但是共同参者却心照不宣的形成利益共同体。事态的发展还未将这种弱化的社会团结激化,他们仅用日常反抗形式隐秘微小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但需重视人们的日常反抗形式,避免激化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二)生活者的两难:利益与情感的冲突
第一种是生活者的人生情感与国家维护人们利益的冲突。城乡结合部中老人对环城水系工程的态度暧昧。他们肯定环城水系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但是却情绪低落,离不开对大黑河往事的追忆,失去了情感寄托。河流承载着老人生长记忆,老人赋予它情感的意义。环城水系工程作为科学和技术的产物,它的建设和管理极少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作为难以度量的因素,被排除在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之外。在个体身上,出现了国家维护人们权益与个人人生情感的冲突。
第二种是生活者的经济利益与对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的认同情感的冲突。环城水系工程客观上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但本村环卫工人作为工作人员,对其评价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对工资的期待不如预期,使这份满意大打折扣。在环卫工人身上,经济利益的获得压过对环城水系工程人居环境建设的认同情感,体现出两者的冲突。
乔纳森H.特纳指出民众是具有情感性,情感是民众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承诺的基础,同时也是民众社会变革意愿的能量。老人和环卫工人身上体现的利益和情感的冲突是交织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下。当利益和情感的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愤恨等消极的情感的人们,此类消极情感长期积累,则会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破坏社会团结、瓦解社会秩序。城乡结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包含两个内涵,一个是物理环境的绿色建设,一个是让人身心感到舒适、平和、安稳幸福的心灵环境建设。老人的失落感和环卫工人的不满等这些消极情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灵环境,当这种消极情感累积和扩散时,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
(三)从生活者视角评价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
从生活者视角看,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存在生活者日常形式的反抗。目前这种日常形式的反抗还未對社会及工程本身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个体日常形式的反抗会慢慢凝聚一群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当该群体不断扩大,反抗情绪日益积累,到达“沸点”,则会产生社会冲突。其次,生活者对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不应该被忽略。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与利益和情绪有关,利益冲突通常是社会冲突出现的直接原因,而消极情绪堆积也会导致社会冲突。利益计算是理性人具有的基本能力,而情绪是感性人的基本,它们伴随着与个体的生长、发展,也与社会各个方面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微观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需重视生活者的日常反抗形式和利益与情绪,避免社会冲突的出现。
四、结语与建议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国家话语的引导作用
国家话语营造建设绿色人居环境的话语氛围,积极倡导绿色人居环境的构建,使其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宣传引导,通过领导讲话、政府宣传、社会组织行动,动员居民参与到人居环境的建设。将城乡结合部部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国家话语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相结合,发掘传统道德中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的内涵。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开展跨学科合作
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才能建设人内心和谐的居住环境。通过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合作,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绿色人居环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建设富有人性、个性的人居环境。
(三)充分发挥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作用
社区通过开展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发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共建共享的人居环境。深入社区,了解不同居民对人居环境的不同要求,有侧重的建设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动员社区居民参与人居环境的建设,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四)充分发挥生活者自身的作用
城乡合部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要保留好本地的村庄记忆,保留好本地居民的乡土情感。善于利用本地人对其自身生长地方的情感,发挥其主人公意识,使其参与管理和维护。开展乡土回忆的相关活动,留住乡情,使流动人口产生共情,促进社会和谐。
(五)充分发挥利益导向的作用
利益是人们行动的动力,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利益计算。从利益导向的出发,生活者获得收入,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得以建设和维护。例如用可回收物品换小礼物,或者颁发奖状、评社区绿色环境先进个人等。
从国家视角看,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是国家话语之下,充分发挥简单化和科学知识等效用,站在国家管理和发展的角度,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宏观层面上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从生活者视角看,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建设出现了日常反抗的形式与利益和情感的冲突。微观层面上存在不足。通过国家话语的引导,跨学科合作交流的开展,在发挥社区共建共享作用的同时,关注生活者自身的作用,采用利益导向的治理方式来建设城乡结合部的人居环境。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1200-12110201):社会学视角下城乡结合部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工程为例。
(李瑞洁:内蒙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