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诗云
摘 要:《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最受西方读者喜爱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作品中包含了大量具有中国地方色彩的文化负载词汇。西方读者对《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决定。本文拟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对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时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展开具体分析,以期对该作品的成功译介作出解释,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适应性原则;《天堂蒜薹之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翻译就是承载着文化讯息的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即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把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逻辑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作品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作品。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准确的文化意义把握、良好的读者接受和适境的审美判断。具体来讲,就是在翻译时要使目的语中的文化信息与该语言所处社会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满足文化适应性原则的译作,要求译者在理解和掌握双语文化的基础上,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处理翻译中的难点、注重目的语读者文化审美习惯,使译作受众在读翻译作品时,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甚至相同的阅读体验。
文化负载词是对一国文化中标志某些特有事物的词、词组、习语和典故,它最能体现一国语言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从古至今,人们给文化下的定义不计其数,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根据语言的文化特征,将文化分为了五类,即生态、物质、社会、语言和宗教文化。与之相应,文化负载词也被分为了五类,一是包括地名、动植物名称等与特定地域气候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词;二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负载词;三是代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经济与政治关系及各种风俗习惯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四是体现民俗特色的包含成语和谚语在内的语言文化负载词;以及包括蕴含着宗教的基本理念或与宗教活动相关宗教文化负载词。
1 《天堂蒜薹之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在对比阅读《天堂蒜薹之歌》的双语文本后,笔者总结得出译者在翻译该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主要运用了意译、省译以及释译等策略。以下就此展开简要的论述:
1.1 意译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很多汉语文化负载词根本无法用相应的英文来表达。为了适应目的语文化,译者翻译时需摆脱原语语言结构与语法意义的束缚,追求语义的对等,使译作语言表达尽可能地适应目的语语境。译者在翻译这类词时,都以意译为主。
例1:“要被人戳好几辈子的脊梁骨。”
“People will be laugh at us for generations.”
例1中的“脊梁骨”原指人的后背骨,它也喻指人的尊严。文中的“戳脊梁骨”意指在背后揭他人伤疤,道他人短处。若按其字面意思译为“stab at the backbone of people”,读者可能会将其理解成一种具体动作,原文真正的文化意味就无法传达。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译为“laugh at us for generations”,使这句口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2:“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
“Angering the covetous tyrants of hate.”
例句中的“红眼虎狼”来源于成语“虎狼之心”,这里被用来比喻压榨农民的官吏。对于这个词语,译者并没有按其字面意思翻译,而是阐释其喻义,用“covetous tyrants”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原文中县城官员的恶劣形象。
1.2 省译
就中国俗语来讲,由于其承载的文化底蕴深厚,当译者无法通过翻译将其文化讯息完全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时,他们通常会采取省译的策略。但省译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省译不影响译作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再者省译可以使译文表达更为通顺流畅。
例1:“老郑说:‘方孙氏,你要是继续放刁,可别怪我不客气啦!”
“‘Mrs. Fang, Zheng said, ‘if you keep acting like that ……”
据原文可知,方四婶原姓为孙,夫家姓方,妇嫁随夫姓是中国的传统,这和西方的妇随夫姓相似,因此,译者在翻译“方孙氏”的时候将其表达为“Mrs. Fang”,省略了方四婶的“方孙氏”这称呼由来的解释,使其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例2:“看看日头,已是三竿子高。”
“They saw that the sun was high in the sky.”
“三竿子”来源于中国谚语“日照三竿”,是指太阳已升到约三根竹竿的高度了,形容时间已不早。译者在翻译该句子时考虑到目的语的文化特点,为使译文更简洁明了,对“三竿子”的翻译作了省略,只保留了对“高”的表述。
1.3 释译
释译是指在译者为了能够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译文,译者在忠于原作作者思想意图的基础上,对一些词汇进行补充或解释。依据文化适应性原则,为使译文便于被目的语受众所理解,营造出一种与原文相当的语境效果,有时候需要对部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作出解释。
例1:“他搓着胸脯上的灰泥,听到新生的婴儿在炕上啼哭。”
“He heard the cry of his newborn baby on the kang, a brick scraped caked platform that served as the familys bed.”
例1 中的“炕”,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由于文化的缺省现象,外国读者对“炕”是没有概念的。译者考虑到读者或许不清楚炕为何物,于是在翻译时以文内加注的方式对炕作出进一步解释,这种音译加释义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又能使读者真正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
例2:“两个四类分子把娘抬到家里来。”
“Ten members of the“four bad categories”——landlords, counterrevolutionaries, rich peasants, and criminals——carried her into the house.”
在原文的叙述中,作者借由高羊的回忆,穿插了对土改和文革的描写。“四类分子”其实特指土改时期对的四类人。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负载词,若直译成“four bad categories”,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障碍,所以译者在直译基础上对其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既传达了其原语文化内涵,又方便目的语读者去理解。
结语
译者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为适应目的语文化,灵活地采用了意译、省译以及释译等翻译策略,使得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能创造性地再现于译语文本中。该作品的英译本体现出译者在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谙原语文化负载词的深厚文化意蕴,在翻译时能实现最佳的读者接受度。
参考文献
[1]苗肖云,沈国荣.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莫言《弃婴》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J].淄博师专论丛,2020(01):41-44.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 中译出版社,2016.
[3]任宋莎.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J].华西语文学刊,2012(02):212-215+250.
[4]莫言.《天堂蒜薹之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5]Goldblatt, Howard. The Gallic Ballads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