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妞妞 ,王 琛 ,李 颖 ,张 红 ,范泽华 ,王 鹏 ,赵自刚 *
(1.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为了引导麻醉学专业新生认识专业、喜欢专业、学习专业,自2014年开始,我们为麻醉学专业2014—2017级新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能力、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希望增加“早期接触麻醉”“早期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愿望。因此,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培养学生“早麻醉”“早科研”的意识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在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小动物麻醉科研平台,在麻醉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麻醉学”教学内容完成后,为学生开设了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独立进行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并体验麻醉是什么,我们将本次授课方式确定为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教师在麻醉学专业导论第一次理论授课“认识麻醉学”中,讲授了小动物麻醉机(Matrx VMR型,美国MIDMARK公司)的构成与原理,简单介绍了操作方法。随后,将78名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8个小组,每组9~10人,确定不同的时间后,依次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在实验操作中,首先由带教教师用实物再次介绍小动物麻醉机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以示教的方法依次介绍打开氧气阀门→捉拿大鼠 [雄性,Wistar,240~260 g,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科技有限公司,SCXK(京)2014-0004]→置入麻醉诱导箱→打开挥发性麻醉罐→麻醉过程观察→关闭麻醉罐等。在示教过程中,结合大鼠麻醉过程,以边讲解边操作的方式分别为学生讲解实验动物伦理与捉拿大鼠的技巧、吸入性麻醉剂(异氟烷)的麻醉原理、麻醉过程中大鼠一般表现的变化与麻醉指征。然后,由每名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再进行重复性讲解,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的掌握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1个学时。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教学效果,探索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的新方法,拓展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我们应用问卷星软件从专业认知、知识拓展、动手能力、观察与思考能力、小动物麻醉操作关键步骤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问卷调查。78名学生全部参加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本次问卷设置了与“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对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作用”相关的两个问题。结果显示,所有学生均认为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麻醉学和吸入麻醉的认识,且平均有84.62%的学生持完全肯定态度,见表1。
表1 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对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作用[n(%)]
结果显示,有78.21%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了解了一些有关动物伦理的知识,有21.79%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关注动物伦理知识;100.00%的学生了解了小动物麻醉机的构成和麻醉原理,见表2。
表2 实验对学生知识拓展的作用[n(%)]
结果显示,100.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大鼠的捉拿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且66名学生(84.62%)持完全肯定态度,见表3。
表3 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n(%)]
结果显示,98.72%的学生观察了麻醉过程中大鼠的一些行为学变化,75.64%的学生观察了麻醉过程中大鼠的呼吸变化,76.92%的学生观察了麻醉结束后大鼠的苏醒过程;分别有1.28%、24.36%、23.08%的学生未对上述指标进行观察,见表 4。
表4 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n(%)]
结果显示,分别有46.15%、41.03%的学生认真思考或简单思考了大鼠麻醉过程中行为学变化的原因;分别有60.26%、28.21%的学生与同学一起讨论或简单讨论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分别有12.82%、11.54%的学生未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或讨论,见表5。
在完成上述问卷的同时,我们针对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前“先将大鼠放入诱导箱,再打开挥发性麻醉罐”还是“先打开挥发性麻醉罐,再将大鼠放入诱导箱”以及麻醉诱导结束后“先关闭麻药挥发罐,再关闭气瓶”还是“先关闭气瓶,再关闭麻药挥发罐”等问题进行了调查,80%以上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反馈与解释。
在问卷中为学生设置了“还想了解哪些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的填空题,学生想了解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吸入性麻醉的原理及使用范围、吸入性麻醉对机体的影响、麻醉的方法、麻醉药物种类及剂量、麻醉深度的判断及分期、神经系统的构造、大鼠的生物学特性及正常生理指标等。授课教师针对上述拓展性知识分别做了解答并反馈给学生。反馈结束后,有68名学生参加了第二次问卷调查,98.53%(67/68)的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表示满意,仅有1名学生持否定态度。
长期以来,众多麻醉学专业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4]。如何培养麻醉学专业学生“早麻醉”的意识是提高学生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在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中开展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本次教学实践加深了他们对麻醉学、吸入麻醉的认识,掌握了大鼠的捉拿方法,初步培养了动手能力,拓展了他们对动物伦理、小动物麻醉机构成与麻醉原理的认识,观察了麻醉过程中大鼠行为学与呼吸的变化及麻醉后大鼠的苏醒过程,课后也思考并讨论了实验结果。可见,本次实验教学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拓展了他们的麻醉学知识。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的一些关键环节,这也说明学生积极投入了本次教学。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应用多种手段对麻醉学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与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教学方式多局限于理论讲授、师生互动,还需要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尽管我们在课堂上一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医院观摩临床麻醉,但受校区与临床学院空间距离以及学生不乐意去附近医院观摩的影响,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观摩临床麻醉的机会很少。通过将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纳入拓展教学内容的尝试,使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进行了一次麻醉,亲自观察了麻醉过程中动物的一些行为学变化,加深了学生对麻醉学以及动物吸入麻醉的认识,了解了异氟烷与其他麻醉药的优点[5-6],培养了他们的“早麻醉”意识,这对于他们的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诉求也可以看出,他们真正对学习麻醉有了兴趣,实现了“早麻醉”的教学目的。
早期进行科研训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思维的有效途径[7]。尽管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去我校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观摩科研实验,逐步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新生比较腼腆,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并不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到科研实验室参与实验,而研究生则参与到新生的实验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了解小动物麻醉机构成、麻醉原理,学习小动物的捉拿与观察大鼠麻醉过程中的行为学变化,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课后,许多学生与研究生成了朋友,经常到实验室观摩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十几名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室的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早科研”意识逐步形成。可见,大鼠吸入性麻醉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的麻醉学应用型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高校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做到理论创新、加强学科建设,更重要的职能还包括服务本科教学[8],服务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在本次教学实践中,研究室提供了实验用的小动物麻醉平台,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麻醉药物与实验动物。可以说,本次教学是在已有科研平台基础上进行本科生教学的又一次实践,在为我室积累了科研服务教学资料的基础上,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增加了研究生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反哺教学氛围,真正体现了科研服务教学的理念。
麻醉学作为医学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动物实验是麻醉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大学一年级的麻醉学专业学生而言,对动物实验还没有初步的认识,更不清楚教学实验对实验动物造成的伤害与伦理。因此,加强动物实验教学中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9-10]。通过本次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吸入性麻醉对实验动物福利的保护,了解了大鼠捉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知晓了大鼠苏醒过程中的行为学变化,这对建立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观念,进而关爱实验动物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专业教育、科研意识与生命伦理观念的良性互动。
尽管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也要看到,有24.36%、23.08%的学生并没有观察麻醉过程中和麻醉结束后大鼠的呼吸变化以及苏醒过程;12.82%的学生没有思考过大鼠麻醉过程中行为学变化的原因,11.54%的学生也没有与同学一起讨论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究其原因,带教教师和研究生均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可能与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本次授课的时间在麻醉学专业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因此可能与其还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状态、还不了解大学的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加强集体备课,增加带教教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确保教学过程的同质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提前教导学生如何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如何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或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发挥麻醉学专业导论对麻醉学专业新生专业教育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