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鹤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6)
枣树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枣树抗旱性极强,耐粗放管理,是一种多收的铁杆庄稼,非常适合辽西发展,近年来枣树已经成为辽西地区林果业发展新的热点。随着大枣产业发展,目前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成为制约辽宁西部大枣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由于枣树主栽品种不适宜、栽培与经营措施粗放低效和土壤管理水平低所导致。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枣树特优品种与栽培技术对于枣树生态经济林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根据辽西生产实际,选择适合辽西发展的大枣优良品种,进行林草复合经营技术的研究,为实现辽西大枣生产精品化、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振兴乡镇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金丝王枣’(Zizyphusjujube‘Jinsiwang’)是枣树中发现的变异株。树体干性强、树势中庸,发枝力弱,骨干枝分枝角度较开张,栽植当年可见果。3年达盛果期,大小年不明显。产量高、抗逆性强、易繁殖、可适生范围广,树体可耐-30 ℃低温,含盐量0.4%,土壤pH值6.5~8.5。每年5月初萌芽,6月初开花,9月末果实成熟。果实卵圆形,暗红色,味甘甜,鲜食性好,营养丰富。
试验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和朝阳县枣园进行,供试枣园均为5年生‘金丝王枣’,株行距分别为4 m×1.5 m、4 m×2 m和4 m×3 m,果园管理精细。于2018年9月25—28日、10月初,对不同试验样地中分别进行果实产量、品质、土壤含水量和枣果裂果病发生情况进行了测定与调查。
果实产量:样地内随机选择单株,调查结实数量并测定产量。重复30次,取平均值。
果实硬度:用GY-3型果实硬度计进行测定。随机选取成熟期枣果,削去一层果皮,露出果肉,将硬度计垂直对准待测部位,慢慢施加压力,直到探头达到刻度线,此时表盘刻度即为硬度值。每品种随机测取100枚,取平均值。
果实含糖量:将枣果去皮,取出果肉,用研钵研碎,用纱布包裹,挤出汁液,用PAL-1手持型测糖仪测定枣含糖量。每品种随机选取100枚进行测定,取平均值。
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
裂果质量比(%)=平均单株裂果产量÷平均单株产量×100%
裂果率(%)=平均单株裂果个数÷平均单株产枣个数×100%
数据处理及统计:试验均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
2.1 林草复合经营技术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在对果园进行了连续5年的技术措施后,项目组对不同样地中果实产量和品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测定。试验结果显示(详见表1),在相同株行距的同组内部和不同株行距的组之间均呈现差异。其中,除组3外,处理样地和对照样地中枣树的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呈现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处理样地优于对照样地,而二者差异与单果质量并无显著关系,主要由结果数量影响,其中组1样地显著高于对照19.4%,组2显著高于对照40%;组3虽然其单株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处理样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组相比,并未形成显著优势。另外,同组的果肉硬度的差异不显著;组1内二者总糖的差异不显著,组2、3的处理样地中总糖分别显著高于对照18.2%和10.9%。
表1 枣果实产量及品质情况调查统计
通过对不同组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知,3个样地的果实产量和品质存在差异,其中原因较复杂,主要来源于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增加株行距的前提下,改善了温、光、水、肥条件,单株占有的养分显示出优势,有效提高果实单果重,利于增加果实中糖分的积累。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与株行距呈现绝对的正相关,由组2和组3可知,由于单位面积株数有限,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综上所述,在株行距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精细管理的果园中,果园生草可显著提高产量;株行距4 m×1.5 m时果实品质最好;株行距以4 m×2 m为综合评价最优。
2.2林草复合经营技术对土壤含水量及枣裂果病的影响
枣裂果病在生产中常见且多发。症状表现为:枣果近、成熟时,果面裂开缝,果肉外露,继而裂果腐烂酸化,不能食用。果实裂开较轻者,在树上不霉烂,采收贮藏过程中,开裂处发霉腐烂。
表2 土壤含水量情况调查表
表3 枣裂果发生情况调查表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植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是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参与者,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过程。由表2可知,由于季节性降雨的作用,在不同样地内,峰值多出现在春梢旺长期和春梢停长期。但是,无论在各物候期中,与对照相比,生草均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开花期,样地1、2和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4.1%、30.7%和23.3%;春梢旺长时,样地1、2和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9%、5%和7.6%;春梢停长时,样地1、2和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5.2%、20.3%和14.1%;新梢停长时,样地1、2和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1.6%、24.6%和11.2%;落叶期时,样地1、2和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1.6%、23.2%和2%。由表3可知,在管理水平相当的果园中,在平均单株产量近似的情况下,裂果质量比和裂果率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组1、2和3的裂果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0%左右。这是由于枣果生长前期天气干旱,果实表面紧密,近成熟期雨量增多,从而造成生理性裂果。
已有研究表明,枣裂果病为非寄生性生理病害[1],该病发生可能与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水势下降、果皮韧性等有关[2,3]。另有研究表明,矿质营养与裂果密切相关,其中N、K、Ca、B、Mg等元素与裂果有较大关系,果实生长后期N、K、B过量及Ca、Mg含量偏低则裂果较易发生[4]。本研究结果表明,裂果病的发生与土壤水分息息相关,这与王振磊等人研究结果相似[5]。
经过5年对北票地区‘金丝王枣’园实施林草复合经营,包括:园内生草、刈割覆盖等结合科学有效的果园管理措施,合理负载,稳定园内温、光、水、肥的关系,改善园内小气候,有效提高了树体养分供应与配给,达到了丰产、稳产和提高果品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