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0-11-09 07:22肖少伟张宇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病脑细胞

肖少伟 张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已经成为围生期新生儿常见病症类型,发病后多种病理生理进程“瀑布”式发生,导致患儿脑部受到不可逆性脑损伤[1]。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为该病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并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中经历2 次能量衰竭过程,原发性能量衰竭发生于出生之后6 h 内,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能量衰竭出现于起病后6 h-12 h,导致患儿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亚低温治疗为临床中常用的降低脑组织代谢、抑制神经细胞非正常凋亡的重要手段,但在时间窗上并未形成一致共识,究竟是在原发性能量衰竭阶段使用还是在继发性能量衰竭阶段使用能够促使患儿获得更大收益尚存争议。故本次研究围绕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影响效果展开随机对照研究,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70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8例、剖宫产7 例;胎龄36 周-41 周,平均胎龄(38.50±0.50)周;体质量2575g-4550 g,平均体质量(3410.25±50.35)g;严重程度:中度28 例、重度7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8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0 例、剖宫产5 例;胎龄36.5 周-41周,平均胎龄(38.75±0.75)周;体质量2580g-4555 g,平均体质量(3412.33±50.47)g;严重程度:中度27 例、重度8例。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3]者;(2)无亚低温治疗禁忌者;(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日龄>28 d 者;(2)血红蛋白<120 g/L 者;(3)病情危重,患儿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者。两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对。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方案一致的基础治疗,包括使用抗惊厥药物以及降低颅内压药物、充足的通气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对照组于起病后6 h-12 h 采取亚低温治疗,观察组于起病后6 h 内接受亚低温治疗。二者亚低温疗法相一致,仪器设备为以色列MTRE 公司生产的Allon 2001TM 进口体温调节系统。实时肛温监测以将患儿核心温度控制在34℃左右,持续亚低温治疗72 h 后按照0.5℃/2h 速度复温至核心温度36℃。

1.3 观察指标取血清指标、血气指标、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Gesell 发育评分、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血清指标包括S100β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设备为豪夫迈·罗氏生产的cobas e411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气指标包括pH 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检测设备为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i-STAT300 血气分析仪。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利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4]测定,满分0 分-40 分,分数越高效果越佳。Gesell发育评分利用Gesell 发育量表[5]测定,总分0 分-100 分,分数越高发育越好。不良事件包括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硬肿症、外周循环差。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以独立t检验,组内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指标、血气指标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指标(±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观察组对照组35 35 S100β 蛋白(ng/ml)治疗前2.77±0.20 2.79±0.25治疗后0.85±0.11*#1.24±0.1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g/ml)治疗前28.45±1.35 28.48±1.42治疗后11.88±1.42*#13.20±1.49#pH 值治疗前7.07±0.07 7.05±0.09治疗后7.49±0.02*#7.42±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治疗前49.50±1.25 49.55±1.20治疗后37.00±1.00*#38.50±1.50#动脉血氧分压(mmHg)治疗前50.35±1.05 50.39±1.08治疗后89.50±1.50*#87.00±1.00#

2.2 比较治疗前、随访结束时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Gesell发育评分见表2。

表2 比较治疗前、随访结束时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Gesell 发育评分(±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治疗前28.50±1.50 28.00±1.00随访结束时39.00±0.50*#37.50±0.50#Gesell 发育评分治疗前70.00±1.00 70.50±1.50随访结束时92.50±1.50*#90.00±1.00#

2.3 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s,d)

表3 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意识恢复时间3.85±0.25*5.35±0.20原始反射恢复时间4.10±1.10*6.25±1.15肌张力恢复时间4.15±1.05*6.30±1.10

2.4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n(%)]

3 讨 论

3.1 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意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由脑组织部分或者是完全处于缺氧状态,脑细胞损伤以及能量代谢障碍所致的病症类型[6]。纠正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成为治疗该病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之所在[7]。亚低温疗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可且公认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借助人工干预手段促使患儿核心体温降低至34℃左右以降低脑细胞能量代谢、阻断无氧酵解进程,提高脑细胞内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含量,避免迟发性损伤带来的不良影响。

3.2 不同时间窗对亚低温治疗效果的影响陈信等[8]在其研究中证实,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接受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后严重伤残率仅为5.6%,较常规治疗44.4%显著更低,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贝利婴幼儿发展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了选择性亚低温疗法有助于降低伤残率,改善患儿预后的论断。然而,已有研究均是围绕是否使用亚低温疗法展开对照研究,却鲜少有涉及到不同时间窗的对比。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起病6 h 内患儿面临着原发性能量衰竭,而6h~12h面临着继发性能量衰竭,在原发性能量衰竭发生时予以积极的亚低温治疗是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儿临床疗效目前尚不得而知。

本次研究中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指标(S100β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气指标(pH 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Gesell 发育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表明不同时间窗实施亚低温治疗均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组间比较则提示起病后6h 接受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起病后6h~12h 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对照组。在亚低温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但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却并不明显差异性。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与已有论断相吻合。但本次研究进一步指出,起病后6h 内接受亚低温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原因在于此时间窗内实施亚低温治疗一方面能够纠正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脑细胞非正常凋亡,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继发性能量衰竭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患儿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于入院后6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病脑细胞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谁决定你的智商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脑细胞消失记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