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兴 225411)
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多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来降低颅内压,但是术后却易于伴发硬膜下积液、正压性脑积水等并发症,尤其是硬膜下积液并发症的发生,易导致中线结构移位、神经功能恶化,需接受进一步的手术治疗,不仅加大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还伴随着更大的手术风险[1]。为给重型颅脑损伤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本文通过回顾性案例分析,旨在确定硬膜下积液发生的高危因素。
选取2016 年5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 例,均符合手术适应症:重型颅脑损伤伴瞳孔散大;经头颅CT 明确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等占位效应显著;颅内压呈进行性增高,经脱水利尿等治疗无效。其中男性45 例、女性17 例,年龄均值43.6±2.4 岁。
分析62名病患其临床资料,其中24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发生率38.7%。诊断标准:入院时行头颅CT 扫描,并未见有硬膜下积液;大骨瓣减压术后经CT 扫描,同侧或对侧发生硬膜下积液;额颞顶区脑外间隙硬膜下积液超过5.0mm[2]。
数据采用SPSS24.0 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无发生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瞳孔变化的比较并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影像特征:环池受压、蛛网膜撕裂、弥漫性脑损伤、骨窗边缘离中线<2.5cm、中线移位>10mm 的差异比较上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单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性分析,表2:环池受压、蛛网膜撕裂、弥漫性脑损伤、骨窗边缘距中线<2.5cm 以及术前中线移位>10mm 皆为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高危因素。
去骨瓣减压术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恶性高颅压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有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比较多见,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硬膜下积液是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目前并未有明确界定。
表2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性分析
本文试验当中,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无发生硬膜下积液的两组患者通过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分析可知:环池受压、蛛网膜撕裂、弥漫性脑损伤、骨窗边缘距中线<2.5cm 以及术前中线移位>10mm 皆为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高危因素。当骨窗边缘相距中线的距离不超过2.5cm 时,会进一步加大术后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原因可能是,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大幅降低、脑组织膨出,会于两大脑半球产生一个压力梯度,使得硬膜下腔扩大、脑脊液聚积[3]。
正常硬脑膜与蛛网膜间存在的接触面是硬脑膜边缘细胞与蛛网膜的屏障细胞层,相互之间的关联较为疏松;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的一瞬间,由于会伴随较大的剪切应力发生,直接造成对蛛网膜屏障层细胞的撕破,导致硬脑膜-蛛网膜界面的完整性受损,继而发生蛛网膜撕裂,诱发术后硬膜下积液[4]。
另外,正常脑脊液是朝上从基底池进入到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之后再被矢状窦两侧蛛网膜颗粒吸收,由于重型颅脑损伤造成环池受压、弥漫性脑损伤之后,便会影响到脑脊液循环动力学、使之发生变化,从而加大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几率[5]。
由上可知,通过术前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有预见性的发现高危征象,并注意通过采取:术后骨窗区域弹力绷带适宜加压包扎、适量使用脱水药物、术后尽早行腰椎穿刺手术和颅骨缺损修补术等方法,发现硬膜下积液并及时处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