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效果

2020-11-08 08:42曲丹菊张超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鼻窦上颌鼻窦炎

曲丹菊,张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可引起鼻塞、流脓涕、头痛、记忆力降低等症状,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可清理鼻窦、鼻腔影响通气气流的炎性息肉及水肿组织,改善临床症状。目前鼻内镜广泛应用于鼻窦炎手术中,一般采用Messerklinger术治疗,遇到钩突外移、肥厚等解剖变异情况,常难以进行良好处理,且术中易撕脱黏膜,不利于术后鼻窦黏液纤毛功能的恢复[2]。为解决此类问题,有研究提出采用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鼻窦炎,可更充分开放窦口、保护黏膜[3]。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究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与研究组(63例)。对照组女26例,男36例;体质量49~85 kg,平均(65.02±8.00)kg;年龄18~60岁,平均(37.26±9.52)岁;病程1~5 a,平均(2.46±0.72)a;临床分期1期12例,2期43例,3期7例。研究组女24例,男39例;体质量48~82 kg,平均(63.91±7.89)kg;年龄20~60岁,平均(38.51±9.19)岁;病程1~6 a,平均(2.67±0.83)a;临床分期1期10例,2期42例,3期11例。两组性别、体质量、年龄、病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鼻内镜检查确诊;②年龄18~60岁;③首次接受手术治疗;④自主行为能力良好;⑤患者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鼻息肉、中耳炎等其他耳鼻喉疾病;②恶性肿瘤;③血液系统疾病;④免疫系统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严重器质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择期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禁饮食,适当进行心理疏导,手术操作、麻醉操作均由同一组医生、麻醉师完成。(1)对照组接受Messerklinger术治疗:患者仰卧,行全麻处理,采用奥林巴斯鼻内镜手术系统,常规探查病灶情况,确定病灶具体位置,行Messerklinger术治疗,将钩突切除,开放上颌窦口及前组筛窦,随后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确认无病灶残留后填塞膨胀海绵,术后2 d撤出,术后4 d清除术腔内分泌物、血痂,采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冲洗术腔。(2)研究组接受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麻醉、鼻内镜手术系统等同对照组,将手术刀放置于钩突前下方前囟,由内向外插入前囟,通过钩突外侧进入上颌窦腔,由前向后将钩突下段与下鼻甲上缘附着物清除,随后剥离钩突垂直部,于上缘间断、取出,充分显露上颌窦口,筛窦开放及后续操作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评估,评估标准:治愈,鼻塞、流脓涕等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鼻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鼻内镜检查鼻窦口开放较好,窦腔黏膜有轻微水肿,深部存在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未达以上标准。将治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3)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通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鼻腔粘连、上颌窦开口狭窄、球后眶内血肿。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研究组手术时间为(31.86±9.12)min,术中出血量为(60.53±11.38)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5.81±7.19)min,术中出血量为(83.17±12.54)mL。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87,P1<0.001;t2=10.574,P2<0.001)。

2.2 疗效研究组治愈36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4%(60/63);对照组治愈23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65%(50/62)。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P=0.012)。

2.3 术后恢复情况研究组鼻腔黏膜恢复、通气恢复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术后发生鼻腔粘连2例,上颌窦开口狭窄1例,球后眶内血肿1例,总发生率为6.35%(4/63);对照组术后发生鼻腔粘连5例,上颌窦开口狭窄3例,球后眶内血肿4例,总发生率为19.35%(12/6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30)。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难治愈、易反复、病程长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细菌、过敏、病毒、免疫状态、变态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于免疫沉积、环境物质、细菌毒素及代谢产物作用下发生恶性循环,致使该病慢性迁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情绪、睡眠、记忆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相关研究指出,鼻窦黏液纤毛功能发挥维护鼻窦鼻腔清洁的作用,在抵抗鼻腔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5]。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不仅导致上颌窦通气引流发生障碍,同时影响上颌窦内黏液纤毛功能,因此,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关键在于重建上颌窦通气和引流,同时应避免损伤鼻窦黏液纤毛功能。本研究将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应用于研究组慢性鼻窦炎患者,结果发现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提示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性更小。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65%,略高于李钢[6]报道的94.44%,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鼻内镜手术系统及手术医生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进一步证实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效果显著。其原因在于:Messerklinger术虽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钩突外移、肥厚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者,其操作难度高、手术时间长,且可能撕脱或内翻窦口周围黏膜,破坏鼻腔黏膜纤毛功能,导致术后黏膜表面清除率降低,不能有效排出窦腔内分泌物;而经前囟钩突切除术采用成角度、锐性钩突切除刀,于下鼻甲上缘处前囟开始进行锐性切割,切割边缘整齐,操作简单、便捷,可将钩突完整切除,充分开放窦口,同时不损伤窦口黏膜,有利于术后鼻窦黏液纤毛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治疗效果[7-8]。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35%,低于对照组的19.35%,且研究组鼻腔黏膜恢复、通气恢复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充分表明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综上可知,采用鼻内镜下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效果显著,且手术时间短,创伤性低,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鼻窦上颌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