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以尖团字和上口字为例

2020-11-07 03:26王宇航魏思佳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音元音声母

王宇航 魏思佳

一、京剧中的尖团字

(一)尖团字概述

尖团字实际上是汉语声母历时演变规律的生动体现。京剧为什么会有尖团字现象呢?这是因为在京剧产生之初受到近古音的影响,保留了近古音的语音规律。顺便提一句,我们称之为“尖”“团”,这与《圆音正考》有关。该书用满文标注尖团音,标注的满文是圆头的叫作圆音(团音),标注的满文是尖头的叫作尖音。

(二)保留规律

(三)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尖团音现象是必须要提及的,它体现的是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和历时演变。在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j、q、x”“g、k、h”“z、c、s”三组声母在高元音[i]前为什么只有j、q、x可以与之相拼而另两个就不可以呢?研究京剧音韵可以发现,在中古汉语时期它们是可以相拼的,是由于后期腭化的产生而导致的,而腭化是为了使语音更加符合口腔发音的生理活动,使发音更经济。在教学中,简单地向留学生介绍这种语音史更有助于学生避免将“g、k、h”“z、c、s”与高元音[i]相拼。

二、京剧声母中的上口字

(一)上口字概述

上口字是在京剧韵白和演唱过程中,声母韵母皆异于普通话读音的字。上口字的来源相较于尖团字要复杂得多,它有些是保留下来的古音,有些是受到方音的影响,且古音保留的规律也并不是很明显。(注:京剧的京白与北京方音十分接近,并不存在上口字。)

上口字,“是京剧中的一种字韵名称。简单地解释,就是在京剧的唱念中所用的字音,凡不同于北京生活语音的一律叫上口字(也可称为‘上韵’)”[3]。其实这里所说的“北京生活语音”不太恰当,应该是普通话语音,因为“北京生活语音”就是北京方言包含北京的本地语言,其本身与京剧中非上口字的韵白和唱词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老北京话“落魄”读成[lào/p‘ei](上声)而京剧中的“落魄”并不是上口字,依旧遵照普通话的读音,仅是加了戏韵,如余派王珮瑜《秦琼卖马》中的韵白“此人落魄的紧呐”中之“落魄”并未读成[lào/p‘ei](上声)。

(二)保留规律

上口字的规律较为庞杂,本文以普通话音节“zhi、chi、ri”在京剧中上口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补充一句,有学者认为“shi”所表示的字在京剧中也是上口字,这一点笔者并不赞同,这一音节字在诸多情况下并不上口,如《红鬃烈马·武家坡》“军营中失落了一骑马”和“我把大嫂的书信失”中的“失”;《失空斩》“失守街亭你差不差”中的“失”字,同样都是“齐微”部的字,诸多名家在表演时都不做上口字处理。

对日母的音值拟音历来众说纷纭,单周尧先生为中古日母拟音为[]。他说:“日母字的声调变化与明、泥、疑、来等次浊声母字相同,它们的上声字在现代多数方言中与全清次清同属一个声调,而全浊擦音上声字在现代则多与去声相混。从日母被称为次浊和日母字的声调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日母和鼻音的密切关系。不过,被称为半齿音的日母却不可能是纯粹的舌面前鼻音[]。”[6]诸多音韵学家都认为在日母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中古的日母只与三等字相拼,那么[]+[i]就很容易形成[]。当发时[]成阻阶段是舌面前端抵住齿龈和硬腭前端,形成口腔气流完全闭塞,接着发高元音[i]时舌面与硬腭前端形成狭窄小缝,产生摩擦音[],这样就形成了[]。竺家宁先生说:“中古时代大概是读为[]或[],宋代以后进一步变读为[],再进一步变为[]。”[7][]与[]发音部位极为相近,发音方法也相同,由[]发展到现在普通话的[]是很有可能的。

(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京剧中的上口字保留了近古音的卷舌音是可以和高元音[i]相拼的这一特点,而普通话中却不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一个问题:“i”代表[i、、]三个音素。在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中运用京剧中的上口字可以更好地讲解这一问题。第一,京剧中的上口字是近古汉语语音特征的保留。在讲解[]这一声母时可以将其历时演变介绍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第二,运用京剧的唱腔和念白可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活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结语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观察语音演变的“活化石”。其中保留着的近古音可以生动展现普通话语音的来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深远意义。无论是腭化音的产生还是卷舌音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京剧音韵向留学生展现其中的奥秘,让对外汉语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古音元音声母
声母韵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常德童谣里的古音浅析
落霞(外一首)
Playing with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