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煜 李建军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从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意识培养、文化熏陶、社会责任几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公共体育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8-001-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教学,却出现了一系列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围绕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健康第一,以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升体育的社会责任功能,为目标进行改革和实践。
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思想的提升
1.1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授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体育教学包含着体育文化的传授,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就提升不了体育。体育课教学有别于其他渠道获取的体育文化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体育文化传授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通过体育文化传授进行正确引导。在体育文化传授上要体现出体育娛乐性、趣味性、竞技性的结合。
1.2加强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
体育品格是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但是好的体育品格却不一定会拥有好的体育品德,在世界级的顶级体育比赛中不乏有不遵守竞赛规则非法获利者,导致其他竞争者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尹志华把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划分为五级,其中第五级就是能将在体育运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迁移到学习和日常生活。建立好的班级体育品德标杆,引领其他同学积极效仿。逐渐培养学生们乐于分享、敢于担当的体育品德,并通过表扬、鼓励等激励方法,让学生把这种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去。
1.3让“课程思政”贯穿体育课堂教学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体育蕴含的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修等精神,体育也可以有效增强人的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苦练技艺等精神能够很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使得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自带“气场”“能量爆棚”,具有先天的自身优势。
2. 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2.1注重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
肖祥认为开展职业实用型体育具有以下的意义:1.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2.对传统专项技术教学是很好的发展和补充。3.能够帮助学生更好体验未来的职业体能。胡振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经验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按个人兴趣,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素质和素养。”
2.2多方提升体能测试的效能
2015 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指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已刻不容缓。
因此,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第一,加快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由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健康意识、行为习惯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紧密融合,教授学生生理、心理、保健、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
第二,成立校内体育测试中心,同时为学生构建健康档案,促进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评价与监测。
第三,将体能测试成绩与评优、评先、奖学金相结合,逐步推进将毕业前体能测试成绩(或证书)与大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挂钩。
第四,丰富体能测试的评价方法,采用素质测试与功能性测试的结合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进行测试与评估。
3.增强学生健身强体意识的培养
3.1丰富体育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选项课技术含量较高,对于零基础、体质差的学生来说很难企及,甚至有些学生会因为技术问题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运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时下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在高校校园中找到。然而这些新兴体育项目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课堂运动量低的弊端,课程内容有向低难度、低强度、低事故、娱乐性强的方向发展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权衡好娱乐体育的比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快乐体育”“技能学习”“体质教育”的三者关系。
3.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据 2011年调查显示,能够做到每天让学生锻炼1小时的学校不足20% 。”把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权、经费支配权交给体育部去组织和管理使用,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才能使校园体育活动的水平得到更好地提升,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体质。
3.3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树立好的榜样对于全民体育运动的推动十分重要。在学校内可以通过举办“校长杯”系列体育比赛,激发师生们共同参与运动的热情。通过评选 “校园体育之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榜样的带动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结伴主动锻炼,从而使学生的体能和技能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 加强学生终身锻炼能力的培养
4.1提升校园体育软实力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好的体育环境。其次,体育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关键的导向性因素。学生在学习和运动中的满足感是其自主运动的核心因素。
4.2提升校园体育硬件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体育设施现状不容乐观。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大多数公立高职院校有中等專业学校升级而来,校园面积小,很难再去拓展新的运动场地。第二、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原本都不充裕的体育空间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一些私立的高职院校校园面积虽大,由于学校的侧重点在专业建设上。随着国家进一步的高职扩招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校园体育硬件设施也需要有相对应的应对策略,如:在原基础上的升级改造、租赁场地、利用楼顶平台、闲置空地进行装配式改造,以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5.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5月21日,“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众多议题中,体育教育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会代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体育文化的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因此,学校体育课堂要正确的审视体育文化,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5.1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健康意识、习惯养成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比例,提高学生对中医健康理论的认识、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针对于自身体质搭配合理的营养膳食。
5.2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NBA篮球文化对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最为明显。从最初的欣赏NBA直播中的运动之美,到球场技术模仿中寻求满足感,再到后期的对NBA物质文化的攀比之风盛行。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田野调查”发现大家在运动装备的选择上有着盲目的从众心理,有没有钱都敢去消费,省吃俭用都去买国际大品牌球鞋,这是学生们对体育文化的一种认识误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匡正我国球迷价值观的取向,维护组织、群体利益的价值观;从而构建具有中华民族属性的健康球迷价值观。这些体育文化价值观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的。
6.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
6.1社会责任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下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能够理解个人健康与社会的关系。2)能够在体育与健康活动中表现敢于担当的社会行为。3)能积极为学校和他人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服务。
6.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分享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分享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引导学生把体育课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分享给自己的父母、亲朋,让他们在分享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用所学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
6.3助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大多选取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试行推广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的新功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养生技术的教学,但是对于理论部分的系统学习存在缺失。此外,各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本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体育课程设置、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7.分类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策略
7.1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
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使目标分层,这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教学时,先男女分班、分层次授课,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学生分为专项技术水平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相互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不同层次间的学生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7.2评价方法的改革
第一,丰富现有的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兼顾“客观指标” ( 高度、远度、时间) 和“主观指标”(意识、兴趣、态度)两个方面。
第二,实施考教分离,可去除掉任课教师的个人感情因素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影响,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课程改革不但要“野蛮其体魄”,更要“文明其精神”。在注重学生身体运动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坚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时,也需要将体育文化、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纳入到现代高职体育教学之中。以丰富其时代的内涵,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崇高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协会重点课题科研项目(YJJXH201912013)】
【参考文献】
[1]刘逢翔.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 2) :70, 71 .
[2]张金英, 李红萍.体育文化传授与高校体育课教学[J].鞍 山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第 29 卷 第 6 期2006 年 12 月.
[3]郭平.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王建民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年 12第 23卷 第 4期 .
[4]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0):46-49.
[5]http://www.71.cn/2019/0430/1042557.shtml.
[6]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35(1).
[7]赵苏.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 ,1,119-122.
[8]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22-2.
[9]江向中.高校学生体能测试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J].( 自 然 科 学 版 )2017,117(2).
[10]刘宗林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二卷).
[11]辛立,等.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 05) : 30 - 32.
[12]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 01) : 1-7.
[13]许雪楠.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14]刘家党, 郑嵘婷, 李亚栗.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例[J].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学 报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