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如何培养工匠人才,已成为目前各职业院校关注和改革的重点。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习充满热情,对项目精益求精,对完成项目的过程更加细致严谨,最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实现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真实项目进课堂;工匠人才;信息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ZJGB2016155)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培养高职艺术设计工匠人才。
一、研究背景
(一)工匠精神研究背景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以证明国家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也为高校培养人才确定了一个重要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研究背景
近几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政府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工作要点,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概念界定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创奇的重要力量》中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更新自己的手艺,苛求产品的极致质量,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2]。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苛求完美,不撞南墙不回头[3]。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4]。
当工匠精神延伸到艺术设计领域,笔者将其定义为:对艺术设计作品能具备精雕细琢的态度,能不断促使作品一步步接近完美的状态。其具体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艺术设计充满热情,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第二,对待作品精益求精;第三,完成作品的过程充满激情、细致严谨与创新;第四,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共享程度高、保存方便、储存量大、交互效果好等特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合理化的系统方法[5]。
(三)真实项目进课堂
真实项目进课堂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提出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工匠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难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创意上做到精益求精,比较困难。许多同学抱着差不多就好的态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最终的作品常常雷同或撞衫。
(二)教学示范效率低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完成精益求精的作品需较长时间。示范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有很多重复性操作,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如果是手绘示范,受到教室环境影响,能站在教师身侧学习的位置不多,对于40-50人的大班来说,很多学生看不清楚。教学示范效率低,教师言传身教的传授工匠精神力度不够。
(三)作品评价不全面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能对学生作品中的共同问题、典型问题进行评价讲解,无法对所有学生作品进行精益求精、多角度的评价。
(四)优秀作品未发挥表率作用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仅由授课教师保存,无法让其他学生、下届学生随时查看;其二,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分散在各个年代、各个国家,学生受知识面等方面的影响,学习研究得不全面。优秀作品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无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四、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一)采用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团队已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进行了实践研究。这个项目具有真实的客户、真实的客户需求、真实的客户评价、真实的项目资料和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将这样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督促学生深入思考,研学教师的示范,调研优秀作品,多角度听取项目效果评价。
(二)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在此模式下,配合信息化教学方式,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本研究团队按需定制开发了“趣学抽答”系统(如图1)、“趣学奖惩”系统(如图2)、课程“趣学在线”平台,建立了包括优秀作品在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课堂教学示范录制成多个有趣又有用的微课视频,并且采用微信公众号和弹幕的形式进行作品评价。这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较好地解决了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五、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学改革组织实践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入手,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课前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教室,寻找真实项目,并引导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库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研究。
(二)课中
课中采用“6+1连环教学法”:“检”“学”“思”“述”“做”
“结”+“助”。
第一环节是“检”。通过按需定制开发的“趣学抽答”系统随机抽取学生汇报寻找的项目和优秀项目研学的情况,并且通过学生汇报的情况采用“趣学奖惩”系统进行相关的奖惩,以此来检查并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准备环节。
第二环节是“学”。导入行业的经典项目,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妙趣,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最重要的一点,用微课代替传统的教学示范,让所有学生通过第一视角十分钟内看懂三点:怎么想、怎么做以及最终的项目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思”。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思考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确定设计方案。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太短,很多学生在此环节的最初阶段比较懵懂,没进入状态;也不能太长,部分学生在长时间的思考讨论时容易跑题,影响思考讨论的质量。因此,本环节需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控制好时间。
第四个环节是“述”。通过“趣学抽答”系统随机抽取学生阐述的创意想法和设计方案,其他学生随时弹幕评价。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两个:其一,采用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避免每次上课都只有少数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讨论,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其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随时弹幕评价,能更多且更有效地得到学生们的反馈信息。
第五个环节是“做”。有了想法就要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要随时查看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料和微课视频,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
第六个环节是“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本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典型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学习情况等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本项目学习感受的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精益求精的意识。
这里的“助”是指,教师全程帮助,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和作品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三)课后
组织实施的第三个方面是课后评展,包括多元评价、电子化展示、商业使用三个部分。
“多元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态度、团队合作),项目效果教师点评,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三个方面。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多采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作品互评、投票和点评。
“电子化展示”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课程“趣学在线”平台,通过PC端、移动端进行展示和传播。此目的有二:其一,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和传播,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也能较好地树立学习榜样;其二,利于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查找。
关于“商业使用”方面,则是以客户是否将设计完成的项目作品作为商用,作为评价标准。
六、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学改革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解决了上文提到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难等四个问题。具体如下:1.通过“弹幕”评价、“趣学抽答”系统解决问题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难;2.通过“微课视频”解决问题二:教学示范效率低;3.通过“微信公众号”投票及评价解决问题三:作品评价不全面;4.通过将优秀项目上传到课程“趣学在线”平台解决问题四:优秀项目未发挥表率作用。
(二)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项目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即工匠精神。具体如下:1.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及评价、优秀作品上传到课程“趣学在线”平台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待项目作品精益求精;2.通过“弹幕”评价、“趣学抽答”“趣学奖惩”系统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满激情;3.“微课视频”中教师严谨、精益求精的示范过程、创新的教学方法等也深深影响着学生。
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习充满热情,对项目精益求精,对完成项目的过程更加细致严谨,最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实现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耿银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3-10.
[2]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重蓮.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4)58-60.
[4]徐耀强.论“工匠精神”[EB/OL].[2017-5-24].http://www.wenming.cn/ll_pd/ddjs/201705/t20170524_4259874.shtml.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5.
作者简介:曾晨曦,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