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运用从中国传统的寺院园林空间入手,通过对禅意景观的起源、概念等阐述,并根据实际寺院例子,结合史料文献相关资料归纳总结禅意景观的造景营造手法元素。同时,寺院园林将禅宗思想与禅宗美学运用在禅意景观中,重点举例分析禅意景观中植物的配置及其常用的美学原则,分析其蕴含的佛家文化内涵,对禅意景观的营造提供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禅意景观;寺庙园林;造景元素;精神空间;美学法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开始对精神境界有了更多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园林在学习国外与自我创造实践中发展起来。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许多园林景观仅仅停留在满足功能和形式美观的层面之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观园林模式,很少注重超脱形式追求 “精神”空间层次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佛寺景观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营造体系,但在一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园林景观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禅意景观”模式,以达到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空间精神意境的设计,是景观设计师应该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调节心情,让人在精神层次上得以进步与升华,在空间中寻回心中的宁静与豁达。
一、禅意景观概况
(一)禅意景观是将佛教寺院景观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结合
中国传统园林与佛教寺院景观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风格。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种形式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皇家园林也不断发展,不仅追求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且还追求园林景观的隽秀。
古代私家园林作为官宦、富豪及文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体现了“文雅”与“禅静”审美意境的结合,将自然、建筑、诗歌、绘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其清新秀雅、淡素脱俗、灵活多变、小中见大、深邃不尽的景境。其隽秀婉转的形式与悠闲静雅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文人墨客。概括来说,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主要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蕴的蕴涵。
佛教寺院景观从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而来并形成自身的特点,它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些特点,又融入佛教独特的禅意造景手法。禅宗文化孕育了寺院园林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寺院园林将佛教寺院建筑、宗教景观小品、人工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信仰崇拜,佛教寺院最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的宗教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传统园林形式的主要方面。2.文学性,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学对寺庙园林有着重要影响。寺庙园林选址因地制宜,有的依山傍水,有的隐于山间。这也正是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延伸到追求意境,从而达到形而上的高度,实现“天人合一”。
現在的禅意景观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孕育而生的,但并不完全遵从传统意义上的追求几何形、功能实用性的现代主义的设计规范,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融合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设计手法。
禅意景观提取中国传统园林、佛家寺院景观的造景手法、精神和意境,并且将其融合为一,营造出一个具有极强“天人合一”意境的精神空间。禅意景观中的“禅”就是以空间景观意境手法为主,给予当代人心灵与精神的缓解与安抚。
(二)禅意景观空间意境表达手法
禅意景观作为一种精神空间模式,将空间的构架与“禅”静精神结合起来,营造出以意境为主的景观园林。禅意景观空间意境表达手法主要包含:“静”境的构造;“幽”境的营造;“逸”境的营造;“新”境的沿袭。
1.“静”境在禅意景观中的构造。中国佛教十宗派中的天台宗与华严宗都受到禅宗的影响,追求避开名利的竞争。游心禅境,需要清闲悠然的环境,绝非俗情所能得到的,因此六祖便有“叶落归根”的安排,始终安老于岭南的清静境中。“戒生定,定生慧”,自会和开悟都是由“静”开始。中国寺院园林中,建筑与景观所营造出来的“静”氛围,使人感受无尽的清凉与惬意,能放下世俗中的所有烦恼,解脱内心的烦躁,回归宁静的自然。这种“静”的禅意景观,主要用在一些尺度较小的场地,有着大量树木围合的园林中,通过简单雅致的造景元素构造出来。
2.“幽”境是禅意景观中的目标。“幽微”一词在佛学大义中常常被提到,是佛法境界的代名词。禅意景观的“幽居”强调幽静的自然环境。对一般人来说,要想真正了解佛理,需要经过一个曲折回旋的过程。因此,在禅意景观设计中要将障景、隔景融会贯通,并运用到空间设计中,使人置身其中,既是游园欣赏放松的过程,又是顿悟心境的时候。
3.“逸”境在禅意景观中的营造。中国传统园林隽秀婉转的形式与悠闲禅静的精神空间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士,他们选择“闲逸”作为自身生活的态度,是为了从世俗烦恼中脱离出来,获得精神的满足。禅意景观所营造这种“闲逸”氛围恰利于其回归本心。
4.“新”境在禅意景观中的沿袭。禅意景观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产生的新事物,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园林景观与现代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园林景观相结合,是佛教景观的“新”的变革。这种变革并不意味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是将佛教寺院园林中的保持本性的形式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得以发展。禅意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保留寺庙园林的宁静与空灵,将现代施工工艺、材料纳入景观空间中,形成具有寺庙园林的“静”意景观。
(三)东方传统园林体系中的禅意景观体现
禅意景观在意境表达上,以自然的植物选材加上巧夺天工的建筑,同时运用传统园林的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的表现手法,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1.日本景观园林对禅意景观的启示。日本在近代历史进程中也吸收西方设计的精髓,园林景观设计越发显得灵性与深幽,反映禅宗谦虚品德与朴素美学,这点对我国“禅意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禅意景观空间意境始终是确定与同一的混合体,但禅意景观空间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次,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有着强烈的素雅、自然、整洁和秩序感,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形式可以完全表达传统佛教园林的意境。再次,在禅意景观中只有营造出禅意的意境空间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而且可将“禅”思想扩充到整个公用空间中,使文化氛围充满整个禅意景观中。
2.日式禅宗造景对中国寺庙园林艺术有重要的补充。枯山水和茶庭是日本最具特色的园林形式。禅宗写意庭院是将中国禅宗思想和山水诗画美学相结合。禅宗美学对日本传统园林产生重要影响,将“永恒”的空间与时间保留在日本禅宗庭院景观中。这个“永恒”的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哀怨与枯寂。禅宗意境融入庭院中的一具枯树、一片落叶、一缕青烟与一股清泉之中,景观中的“残山剩水”,以简单、纯粹的易逝美、残缺美迎合禅宗造景,形成一种独特的园林类型。
中国寺院景觀是中国传统的宗法伦理中秩序关系的表现,以寺院中心轴为对称是中国寺庙园林中最常见的形式。这种对称形式大气地衬托出寺院殿宇的宏伟、佛像的神圣肃穆,但缺乏对景观细部环境的营造,寺院园林作为佛教信仰的载体,没有在细微处为僧侣与香客们提供恬静的参禅论道的地方,无法让心灵达到真正的静虑。而日本禅宗写意庭院营造正是对中国寺院景观这一缺点的补充。寺院除了以中心殿宇为对称的建筑外,其他园林的形式营造多灵活多变,师法自然。日本禅宗写意庭院是对中国汉化佛教禅宗寺院景观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园林的艺术精华,营造一座迎合自然的庭院,这不仅是对禅宗的领悟,而且是对中国寺庙园林营造观念的革新。
二、塑造空间精神的景观模式——禅意景观
(一)禅意景观的设计来源
禅意景观空间与现代公共景观空间不同,主要表现的是对禅宗的理解、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目的是利于营造出一种纯净无染、淡然豁达的心境。因此,禅意景观的设计来源一方面是来自佛家教义,作为禅宗的基本教义是“般若性空”,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所以名为禅宗。另一方面禅意景观的设计来源于佛之真言与公案。在佛教传义中,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为四种,又称“四界”,现在也称为“四大元素”,分别是地、水、风、火,被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质的色法。山川大地等世间以及生命有情的身体,皆由四界构成。而禅意景观中理水形式主要根据佛家“十二因缘之说”,以水之形与佛之义相互结合,形成不同意境的水系景观。“十二因缘说”是佛教中解释物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论学说。有水必有桥,水能洗涤人之灵魂,而桥能度化人之苦厄。在理水形式的基础上,配置不同含义和不同特征的桥梁,不但能够加强和巩固佛义,同时丰富了禅意园林景观,形成别致的、趣味性的景致。普渡众生,同“普度众生”。造林方式是在山水格局的基础上,依照自然环境和绿化空间的需求,通过对于植物色、香、味、枝、叶、绿荫等特征的描绘,形成与佛家“六识”贴切的绿化景观。亭与茶禅相互结合,塑造出与佛家修行的密切联系,同时营造出佛寺景观特征的修行空间。八正道也是佛家弟子修行的八大内容。
同时,结合著名诗词歌赋对于禅意园林景观的描述,在佛教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加以还原。通过提炼诗词中对于景观的描绘,形成丰富的自然景观,达到景观与诗词意境相互联系的空间。
(二)禅意景观的主要造景元素
禅意景观除了“禅”境自身的精神意境外,更需要外界实体构景元素为空间环境的营造创造条件,例如建筑小品、植物配置、佛像、经幡、石灯笼、景石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构景元素的形式、特征,根据它们在禅意景观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合理设置。
1.建筑小品。佛教建筑主要是由佛寺、佛塔和石窟三个部分组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因此在禅意景观空间中应融入带有佛教色彩的建筑小品,例如,亭、廊、塔、阁等。
2.植物配置。佛教寺院中常用的“五树六花”,在寺庙园林多用一些长寿的树种,预示着佛寺香火不断、流长。古树在禅境空间中可显现佛寺的历史沉淀。因此,寺庙园林中植物配置在意境的表达上更为含蓄且富于韵味。
3.佛像。佛像形象皆以释迦牟尼尊身为主体。在漫长的佛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也形成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从禅意景观空间意境营造上来说,将佛像置于园林景观中,是最能直观体现禅境空间的元素。
4.经幡与石灯笼在禅意景观庭院中起装饰使用,表达对佛家寓意的象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禅意景观也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新型样式,创新禅意景观。
5.景石。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因此借鉴自然元素融入禅意景观空间。景石作为大山的化身,可增添寺庙园林的宗教神秘感。
(三)禅意景观在禅悟内涵与园林细节上的营造要点
《华严经》中禅宗佛理在园林景观细节营造上有着丰富的禅悟内涵。禅宗认为,要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空明与自由的心灵。在佛寺中植物的季节变化与建筑颜色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风景画卷。因此,在禅意景观这个精神空间中一定要有身临山林的寂静,为了使空间丰富多彩,在植物配置上也要讲究色彩的搭配。
三、禅意景观中植物景观配置
(一)禅意景观中寺庙园林植物的选择特点
寺庙园林植物的选择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因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佛禅文化性,除了遵循最传统的植物配置外,还把禅宗文化中的经典佛经、公案融入寺院园林,构成禅意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园林中植物与禅境景观相辅相成,即寺因树而古,树因寺而神。“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参禅敬佛在山林间,因为古寺多在葱绿冲天,绿荫遮日的茂密山林中。置身这种环境更宜于看破世俗的纷扰,吸纳天地之神韵。
(二)美学原则在禅意景观植物配置方面的运用
不同形式组合的结构,可以产生千差万别的审美效果,在禅意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美学原则,将形式的艺术美与理性的科学美达到和谐统一。植物是富有变化的生命体,按照美学原则对它们之间高低错落的形态组合、花期的色彩搭配等,可达到禅宗文化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1.变化与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运用在禅意景观的植物配置中,要求形态、颜色、气味、质感等方面具有一定变化和相似,在不同的变化组合中找到相同的秩序感,给人一种统一的禅宗意境空间。
2.由于对称的形式可给人一种秩序与恒定的感觉,但也容易导致单调死板。因此在寺庙园林中,在主要殿宇的主轴线两侧主要用佛家所膜拜的菩提树、娑罗树、银杏树、七叶树等形态苍劲有力的树种,从侧面烘托寺庙的庄严肃穆,体现“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有神”。同时其均衡、对称有所变化,在静中含动,克服了对称易致单调与呆板的缺陷,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例如,北京卧佛寺三世殿两侧是雌雄银杏树各一株,东西对称种植,这正是在不变中寻求细微变化,给空间带来生机。
3.植物配置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植物的高差对比、色彩对比,通过这些不同特点之间的对照,使主体更为突出。例如洛阳白马寺高僧墓,在幽静的松林中,墓周围地面铺满鸢尾与大叶黄杨,墓冢上铺满了常春藤,这样的植物配置不仅有高低层次、质地软硬的对比,而且更加衬托高僧墓的宁静与威严。寺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也是按协调的原则,将不同的异质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使其和谐共存,因为植物配置要做到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植物与人的心境协调统一,正是在这和谐禅境中,画面空疏,不见繁复,呈现出一个空灵的空间,简淡中蕴含着深长的意趣。
4.事物在运动中那些周期性连续过程,形成有规律的、重复的秩序感。禅意景观通过环境的营造给人心灵产生共鸣。
5.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倍比关系。通过不同的比例关系创造出不同的禅意空间,无论空间尺度大小,都给予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之感。
(三)植物配置常用手法在禅意景观中的应用
禅意景观的植物配置对“禅”境的气氛营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的树种特点,禅宗景观植物配置手法分为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片植。
1.孤植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更能显出历史的悠久;从空间的角度上看,更能显得突出的伟岸。例如,云南正续禅寺的前殿左侧有一棵梧桐树,已有116年的树龄,高31米,胸径79厘米,树皮是绿青色,夏季开花,叶子成掌状。这样孤植的树与周围的景物统一于园林的整体构图。孤植树可以作为周围寺院景观的配景,周围景观也可以作为孤植树的配景,它是禅意景观的焦点。
2.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主要是中轴线对称模式,遵循均衡对称法则,因此,对植的手法经常用在寺院入口、大殿前或两侧。在寺庙园林主要殿宇的主轴线两侧,多用佛家所膜拜的形态苍劲有力的树种,烘托寺庙的庄严肃穆。例如北京潭柘寺完全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其中,在中轴线两侧是苍古的油松,形成寺院肃穆庄严的气氛。在大雄宝殿两侧种着两排高大的、佛家所膜拜的七叶树和银杏树。
3.列植是中国传统园林运用最多的植物配置手法。这种栽植方式形式单一,但有一种整齐的气势感。同样,列植在寺庙园林中的香道广泛运用。例如,云南楚雄姚安县的德丰寺,这座寺院的植物配置完全按照院内建筑围合后的空间规划的,寺院门香道行列种植着9棵柏树,这些树高约2米,给寺院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走在这香道中,心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4.在寺庙园林中丛植是必不可少的植物配置手法,是树木发挥群体美的表现方式之一。在禅意景观中,丛植是一种空间隔离方式。树丛瑟瑟的树叶声与光影、风声、月光融为一体,身处其中世俗之气不禁消弭,心境随之阔达解脱。例如,位于昆明华亭寺的廊亭修建就在一丛苍劲的古松之间,环境静谧,吸引了许多游客在此休憩。
5.片植又称之为群植。古人说“深山藏古寺”,寺之气是用山的气衬托出来的,从寺院的整体格局来说,山体的绿地面积大于佛寺的建筑占地面积,以山体的气势恢宏衬托寺院景观环境。例如,北京的香山寺一到秋天,滿山的红叶气势恢宏。
四、结语
禅意景观作为佛教寺院景观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结合,是一种具有“天人合一”意境与精神的空间。禅意景观中的“禅”意营造以空间景观意境手法为主,给予当代人心灵与精神的缓压与安抚。禅意景观营造运用中国传统佛家寺院园林的植物造景,将中国传统美学法则融入景观气氛中。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张建哲,陈允世.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6):181-184.
[2]金荷仙、华海镜.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杂志,2004(12):53-59.
[3]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杂志,2004(9):63-66.
[4]刘海,杨凡,包志毅.圆融谐和的禅意空间——浅议禅宗美学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7):162-165.
[5]仇莉,王丹丹.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81.
作者简介:郭甲润,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