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2020-11-06 06:03张惬寅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张惬寅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广大乡村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期。针对传统保护利用理论的弊端,引入动态性保护利用理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构建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理论的内涵、原则及方法等,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对于巴渝古崖居的永续利用和文化品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古崖居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巴渝古崖居;动态保护;活化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2018YBYS152)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广大乡村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央出台的系列文件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巴渝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和丘陵,乡村山区中分布着大量古崖居。作为一种特殊的崖造防御性古建筑,巴渝古崖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空间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是巴渝乡村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文旅资源。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利用,结合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实现文旅融合,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节点。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古崖居的全面认识,促进巴渝古崖居文化品牌形象的形成,对于山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然而,当前巴渝古崖居的保护利用现状令人堪忧,存在许多问题。现在有关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利用理论,大多片面强调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利用,日益显露诸多不足。近年来,一些具有动态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可持续发展、类设计、有机更新、弹性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上,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巴渝古崖居的保护利用纳入到乡村整体规划与建设中,具体构建出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定义、内涵、原则及方法等,进而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

一、传统保护利用的不足

传统保护利用,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动态性理论广泛出现之前,所有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的总称。其中传统保护是指对价值高的文化遗产在受到破坏及自身衰败时在物质层面的绝对保护,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对高度、体量、风格等进行严格控制[1]。而对普通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全盘拆除或者闲置式的保护。传统利用是指在传统保护的基础上,将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遗产简单地打造成展示性的“博物馆”,而对大多数价值一般的文化遗产没有进行规划利用或其他功能的利用[2]。

(一)传统保护最大的问题在于把文化遗产当作静态的保护对象,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保护,以控制性措施为主。然而,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静态性保护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传统保护简单地以风貌控制为主,忽略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变化发展的过程,将文化遗产与城乡发展完全割裂开来,仍旧保持其旧有形态,导致文化遗产缺乏活力。

(三)传统保护要求我们要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对于已改变原貌的应恢复原貌,并让原住者搬离,单纯地保留其外观形态和符号,或进行原地拆除或重建。

(四)传统保护过分强调分级保护,对于级别高的给予各种大力保护,致使大量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所谓“平民”文化遗产受到轻视。也让城市改造和拆迁部门找到了极好的理由,从而导致这类文化遗产的衰败和毁灭。

(五)传统利用通常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改造成静态的、“博物馆”式的功能性建筑,而对一般性文化遗产进行闲置或者无其他规划用途。

(六)传统利用方式较单一,只考虑当前,没有因地制宜地给予文化遗产新的可持续的功能,无法使之焕然一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重现活力与生命力。

(七)传统利用的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和社会资本很难进入。导致利用成果体现的是政府部门和极少数设计师的意志,严重缺乏公众的参与,进而出现各种问题。

二、动态性保护利用理论的介入

动态性保护利用理论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有机更新、类设计、弹性等。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体现发展的必要性和持续性,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可以使其生命力得以延长,活力得以激发,还能使人、文化遗产、环境三者和谐相处。有机更新理论主要针对旧城改造,对旧有建筑的更新区别对待,将更新体看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确定需要更新、修复和保留的内容和比例,体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与过程性。类设计理论强调对传统民居的某些要素(范式)提炼,使建筑能新旧传承、神形兼备,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类设计理论除了能够保护传统民居的实体,还能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模式。弹性理论源于物理学,后来指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干扰后仍能维持一种状态的能力,弹性设计强调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和景观性,可以自我修复和再生,具备可持续性。这些理论为巴渝古崖居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动态保护的理论构建与应用

(一)動态保护的定义及内涵

1.动态保护的定义

动态保护的定义,代表性的学者郑利军(2004)、刘丹凤(2009)、徐宗武(2015)、陈力(2016)、杨建斌(2017)等,主要针对城市历史街区、城市历史建筑等方面,而对于巴渝古崖居这类乡村山区文化遗产较少涉及。本文基于前人成果,结合乡村文化遗产领域,提出动态保护的定义: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的保护措施,随着城乡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主动调整好保护规划,使文化遗产处于最优化状态,既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又适应与时俱进的保护要求[3]。

2.动态保护的内涵

动态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式的保护,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级保护,有针对性地确定好对应的保护方法与策略。在保护好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同时,结合城乡发展规划,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处于动态,从而有利于实现最优化[4]。

(1)保护对象。在城乡动态变化过程中,从空间更新与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着手,保护好文化遗产,使其焕然一新、再现活力。

(2)保护内容。除了有形的物质层面的保护,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层面的保护,以及相关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3)保护方法。动态保护强调循序渐进式的、持续性的滚动式保护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最终使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4)保护过程。动态保护通过持续不断的过程来确保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对不同阶段和片区的文化遗产实行弹性和滚动式规划。

(二)动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1. 动态保护的原则

(1)真实性与整体性。真实性指的是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真实,包括建成之初以及各个时期叠加在一起的真实,而不仅仅是最初的真实。因此,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就不能一味地复原和制造“假古董”,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地进行修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真实性。整体性除了确保文化遗产与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外,还要将文化遗产纳入所属城市或乡村的整体规划,避免城乡发展带来的破坏,从当地全域规划的角度进行统筹保护。

(2)渐进性与弹性。动态保护的对象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都是过程性成果,都需要反复调整来实现保护对象处于最佳状态。此外,一定要给保护对象留有弹性发展空间,使其具有适应未来的能力。

(3)介入性与灵活性。强调公众与各种社会资源的介入与广泛参与,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保护过程由社会监督。同时采取灵活的保护方法,根据保护对象和环境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确保保护对象处于最优化。

2. 动态保护的方法

(1)遗址式保护。这类文化遗产仅留存有一些残垣断壁,具有不可再修复性,将残存的遗址本体作为城乡发展的一种历史见证进行开放式保护。对于这类遗址采取不干预的方法,不进行复原,而是通过规划设计使其与城乡环境融为一体。常见做法是建设遗址公园。

(2)拼贴式保护。针对新旧交替更新的这类文化遗产,选取其原有立面造型元素和装饰符号,将其拼贴在需要更新的地方,使新旧界面具有延续性,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这类做法通常用于文化遗产的局部修复与改造。

(3)博物馆式保护。选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运用现代高科技,在保护好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将其外观和内部通过博物馆式的展陈进行保护。这类做法常用于对历史建筑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4)再利用式保护。对于保存较好、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维修和改造继续发挥作用,从而延长其生命力。这类保护模式应用广泛,对于大多数普通性文化遗产都适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下巴渝古崖居的动态保护,必须对不同的古崖居进行分级保护,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同步纳入乡村的整体规划与保护方案,进而探索最佳的保护方法,确保古崖居获得最好的保护,从而为活化利用提供好的物质基础[5]。

1.巴渝古崖居本体的保护

(1)根据崖居的不同类别和文化艺术价值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再提出对应的保护方法,同时要根据项目定位,确定保护重点,制定对应措施。动态保护在保持好古崖居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使之在保护与乡村发展中具有可持续性、整体性和弹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实现动态平衡。

(2)针对古崖居遭受自然灾害、环境变迁、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的滑坡、风化、泥石流等侵扰,运用技术手段积极进行岩体和洞室的加固与修复,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弹性空间。

2.巴渝古崖居周边环境的保护

(1)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大多数崖居周边环境存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这是崖居能够活化利用的物质基础。动态保护通过充分挖掘古崖居周边环境的各种利用价值,保护好场地内的各种资源,使其再现活力,处于最好的保护状态。

(2)空间格局的保护。空间格局是构成崖居独特地形地貌特征的关键因素。崖居倚靠悬崖,与山体和周围的自然山水地形形成高低落差分明、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每处崖居的空间格局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保护模式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且留有弹性余地。

3.巴渝古崖居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巴渝古崖居的保护相辅相成。动态保护除了古崖居的建筑形态、空间营造、周边环境等物质层面的保护,还应保护并传承好当地社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层面,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将巴渝古崖居衍生出来的崖居文化与当地各类特色非遗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活态的保护传承,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

四、活化利用的理论构建与应用

(一)活化利用的定义及内涵

1.活化利用的定義

关于活化利用的定义,代表性的学者有周卫(2009)、喻学才(2010)、齐一聪(2015)、杨强(2020)等,主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本文基于前人成果,结合乡村文化遗产领域,给出活化利用的定义:通过对文化遗产一定程度的维修和改造,赋予其新的、可持续的功能和用途,使其焕发活力,进而实现永续利用[6]。

2.活化利用的内涵

活化利用根据文化遗产不修复、修复、修复并有所变动的前提下,实现其原有功能和其他功能的恢复与转化,进而衍生更多的利用形式。

(1)活化利用的核心是让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使其能够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城乡的发展进程之中。

(2)运用现代高科技与创意设计,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实现活态发展,从而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