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究

2020-11-06 05:59傅亚卓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傅亚卓

摘要:“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前提,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有效结合,从而起到优化社会各领域的资源、提升效率以及促进产业变革的作用,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能够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层面顺利开展高校各项职能提供保障。本文将结合“互联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挑战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对优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各项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现阶段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保证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师,同时高校能够实现自身信息服务功能的拓展,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1 高校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概念是在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实践中产生的,反映出“互联网+”具备极强的实施基础和现实背景[1]。“互联网+”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互联网思维。现阶段,政府、传统行业、科研人员、互联网行业对“互联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深化和拓展。所以,不应该过早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追根溯源,下面将简单梳理最初的概念和从不同角度总结的共性特征。

“互联网+”最早是由马化腾提出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前提,通过各行业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跨界融合,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并不断进行新模式、新业务、新产品的创造,完成联系一切的新生态的构建[2]。在解读“互联网+”的过程中发现其拥有两个共性特征:(1)“互联网+”是在互联网与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些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以及云计算等;(2)“互联网+”也是各行各业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是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新型行业催生和创造的过程,其属于化学反应。

“互联网+”的组织特征主要为扁平化和网络化,工作模式特点主要为协同化、移动化以及云端化[3]。在“互联网+”中,核心是使用户需求得到满足,目的是实现资源调配优化,并且利用平台的开放和共享,完成完整生态环境的构建,促进产业创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各项组织职能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汇点,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发挥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1 发展机遇

“互联网+”在提升和变革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基础是互联网。在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完成相关信息与网络技术团队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

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推动和管理推动来讲,“互联网+”通过对各类应用的持续开发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使高校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在治理高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支撑甚至是引领的作用[4]。

1.2 发展挑战

“互联网+”不是简单贴合某个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融合、创新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配置与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组织形式。以高等院校来讲,已经面临移动支付与应用、社交网络等服务和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各项职能。

另外,在设计“互联网+”应用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完成快速迭代,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需求到设计实现的转变,而现阶段的高校技术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模式无法使相关的要求得到满足。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现阶段,在人们生活中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覆盖程度不断增强[5]。在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很多高校也在积极研究“互联网+”技术,将其作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使其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内容。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下面将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计划不够全面

“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计划不够全面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事先制定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导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毫无章法,无法有效收集和整理“互联网+”的相关信息,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学校各个部门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效率降低。

2.2 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规划不够统一

“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筹划,并且在信息化建设以前,没有完成相关建设原则的建立,使高校信息系统之间无法有效共享信息、联系各个部门以及随时传递和使用信息,导致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灵动性不足。

2.3 缺乏信息化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因为存在较为繁重的日常琐事,人们没有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也不会深入了解和研究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依旧使用老套死板的管理模式,对管理无法进行有效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普及信息化意识的难度。在管理高校的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亲手完成,没有对信息化工具有效利用,不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工作效率还相对较低,有时由于数据信息过于复杂,人工出现错误的概率较大,无法为工作质量提供有效保障[6]。需要人工制作完成的工作在进行保存时大多依靠纸质材料,查找有一定难度,储存条件要求也高。这些因素导致工作人员在事务性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过多,限制了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发展。

前期,很多高校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管理信息化,虽然高校内部部门具有较为强烈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但是不能同时开展高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出现了建设进程不一致,使各个部门开展建设相对独立,只关注自己部门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和联系,对组织协作不利,严重浪费时间和资金。

2.4 信息化建设系统之间缺乏协调性

通过“互联网+”建设高校信息化,各个系统之间的访问接口不同,所以,学生或者教师在登录系统时,需要输入自身的账户和密码,如果对不同的系统进行访问,还需要切换系统,同时输入相关的用户名和密码。这种情况下,会使用户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也是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急需改进的方面,无法快速转换高校信息化模式中的各个平台,有效共享资源,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7]。

3 优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策略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氛围

高校想要更好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使其整体氛围更加浓厚。首先,应该树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理念。高校的各级领导要对教育信息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进行正确认识,从国际视野出发,跟随教育视野的发展潮流,明确高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理念,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我国高校应该以世界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为目标,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在提高全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通过共同努力,结合信息化建设手段完成改革体制机制的目标,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其次,应该加强信息化宣传的工作。利用校园网络等平台发布最新的信息化成果,借鉴成功经验,推动科研院所、高校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协调创新,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氛围更加浓厚,为顺利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3.2 高校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完成规划的制定

在完成校长制建立的前提下,要对顶层设计进行强化,与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相结合,对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划进行制定[8]。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来制定详细规划:一是既要保证理念和意识的先进性,又要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进行改革,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接近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既需要对全局进行充分考虑,又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向先进的国家学习,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规划,在协调各方关系以及充分考虑各方需求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使重要需求和重要部门更加突出,有效避免重要环节遗漏的情况。三是既需要对相关的信息化制度不断完善,还需要做到信息标准的统一。完善信息化制度,能够更有章法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统一的国家信息标准,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情况,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3.3 充分应用“互联网+”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时,应该对研究“互联网+”背景的力度进行加强。在教师以及学生传播校园文化进行互动时,有效结合“互联网+”,促进高校互联网平台拥有更高的交流频率,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同时加强传播校园文化的效果。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时,深入研究互联网,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的优缺点,使教師和学生在通过互联网沟通和交流时,可以有效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应该对“互联网+”进行充分利用,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对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3.4 对“互联网+”信息化进行建立和完善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时,应该充分进行准备,在信息化建设前,详细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同时在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门应该与高校的发展特点相结合,合理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中合理规划高校信息化模式的原则非常重要,保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前,需要规划出大致的蓝图,使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具计划性,为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9]。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和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取得了非常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所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时,各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传递效果,这样无法有效连接各个系统。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模式,需要对良好的信息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和有效搜集,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模式,使高校信息化模式更加完善,从而保证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5 对团队建设进行加强

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优化信息化建设[10]。首先,应该对具备校长素养的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使其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地规划与发展高校信息化。对信息化专业队伍进行强化,保证能够有效落实学校服务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完成信息化技术部门的建立,完成信息化团队组建,工作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还应该了解和掌握高校各部门业务,有效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专业化信息团队,为优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速。再次,应该对教学、科研管理人员与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座谈活动进行组织,对各方新的需求及时了解。另外,应该对培养信息化素养的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类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检索、使用应用软件等相关技能,校领导信息化战略素养培训以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对用户新需求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便。最后,应该深入研究高校信息化的相关课题,通过项目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完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生活,扩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还能针对信息进行及时地交流和沟通,与以往相比,信息也拥有了更快的传递速度,人们的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完成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优化,能够使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侯辛锋)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033):223-223.

[2]张博.“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7):48-49.

[3]刘宇星,康宇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9 (011):268+270.

[4]马水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探析[J].青春岁月,2019(013):216.

[5]王宇,吴炜鑫,王兴伟.“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33):45.

[6]范绕.“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智慧校园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9).

[7]章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实习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考试与评价,2016(8).

[8]齐海晶,刘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检索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7,035(008):108-112.

[9]李英杰,刘娟娟.探究“互联网+”管理会计下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新模式[J].中国经贸,2016(007):211.

[10]黄超平.“互联网+”背景下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人力资源,2019(16).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