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在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与路径

2020-11-06 03:21郑祥文刘宗灵
西部学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高校

郑祥文 刘宗灵

摘要:拥有丰富时代内涵的长征精神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长征精神深度融入当代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精准思政工作中,不仅有利于长征精神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增强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有利于创新高校精准思政的方法和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中的重要价值。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具体路径,就是要用长征精神充实优化精准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精准教育平台抓好载体建设,利用网络技术精准学习红色精神。

关键词:长征精神;精准思政;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066-03

为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击日寇,中央红军8.6万人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伟大的长征精神亦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天深入研究长征精神,以研入学,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精准思政中,发挥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一、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柱

(一)长征精神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信念

红军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拥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顽强意志的革命军队,是在国家、民族、人民谋独立,争自由,求富强的呼声下孕育而生的。长征是红军为实现时代使命的一次伟大军事行动,长征精神是为实现崇高革命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信念。

在長征途中,为挫败国民党军队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的企图,顺利掩护大部队强渡湘江,来不及修筑防御工事的红一、红三军团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在觉山展开激战。红四团以一团之力抵御10多里的正面战场,伤亡过半,政委负伤,团长亲赴前线抱病与敌军拼刺刀。军团首长险被敌人迂回部队在军团指挥所门口俘获[1]180。最终,红一军团完成了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江的任务,数千红军将士永远长眠在全州这片热土上。红一、红三军团坚守阵地五天五夜,用血肉之躯成功掩护大部队突围,在长征历史上写下辉煌而灿烂的一笔。

纵使千山万水,荆棘载途,饥寒交迫,红军都不曾屈服。中国革命军队所具有的坚定的革命信仰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战胜了恐惧、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二)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辉榜样

“长征”就是救国救民,苦中作乐,奋力前行,绝境逢生的历史。长征路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决而沉重的,非历经劫难而不可前进。

红军长征的过程是不断与敌人赛跑、与时间赛跑,是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的过程。1935年5月25日,红一团一夜奔袭160里到达紫打地,强渡大渡河。三日后,红四团官兵不怕苦不怕累,顶着大雨在盘旋崎岖、湿滑的山路上不眠不休,长途奔袭240里,甚至一度和敌军增援部队隔江并进,终于在29日清晨,红四团官兵先于敌军增援部队飞抵泸定桥,创造了又一个军事奇迹。在长征途中红军物资奇缺,为克服困难红军电台工作人员用寺庙的经文草纸来抄报;用木炭代替铅笔;自己制作水轮机发电,为发报机提供电力;用猪油与汽油的混合油代替机油,以确保电台工作的连续性[2]57。

不论再苦再累,红军战士都毫无怨言,坚持不懈,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红军将士们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辉榜样。

(三)长征精神是顾全大局、同心同德、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中国工农红军与历代封建的、半封建的军队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拥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并自觉维护党内团结统一。

在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其他各地红军从各方面予以配合,减轻中央红军面临的军事压力。红六军团西征,一方面牵制了敌军,另一方面为中央红军北上探明了道路。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吸引川军注意力,调动川军主力北上,先后发动陕南战役、嘉陵江战役,在军事上给予中央红军以支援。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25军、东北抗日联军、各地地下党组织以及各种民主进步力量,都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587。为了维护党内团结,遵义会议决定暂不清算王明等人的错误政治路线,而是解决当前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军事和组织路线问题。在中央和红四方面军中要求党和红军内部团结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张国焘另立中央事件。长征的胜利,就是红军顾全大局、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团结协作的胜利。

(四)长征精神是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长征是与上百万拥有飞机、大炮、汽车的国民党军队的拼死一战。然而红军却在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地方杂牌军的围追堵截下成功抵达陕北。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部红军,明确自我定位,坚持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如一地和各族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从而赢得沿途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帮助。

红军在长征途中不分阶级、派别、民族、宗教、部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军队,团切一切可以团结的头人、喇嘛、土司共同奋斗①。在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导下,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给,顺利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还与沿途各民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例如,家喻户晓的彝海结盟,在翻越哈巴雪山时,红军悉心保护寺庙、佛像经书和藏民财产,耐心向藏民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北上抗日主张,沿途群众自发为红军充当向导,捐赠物资,运送粮草,照顾伤员。这些事例鲜明地体现长征的胜利是党优良作风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二、长征精神在高校精准思政中的重要价值

(一)增强高校精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实践活动,必须符合青年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和教学内容空洞且脱离实际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现实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相脱节。盲目缺乏针对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群体,缺失思政工作本应该具有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讲授红色内容时就写感想和心得,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达不到效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在精准思政教育中,教学内容是其基本依托,优质的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皆喜闻乐见的,其选取和优化直接关系到精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高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上着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这样的教育才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长征精神教育平台的搭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画面感与立体感,同时将长征中的经典案例充实进课堂,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实际需要来看,长征之时,数十万红军战士为改变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投身于革命事业,踏上了万里长征,不断朝着革命理想前进的事迹更易在情感上引起年纪相当的青年大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因而更具教育意义。

(二)创新高校精准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方法和形式是高校精准思政顺利实施的有效方法和重要载体,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达不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②这一目标就无异于空谈。通过建立长征精神研究基地,搭建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及重走长征路、名师系列讲座、学术交流会、话剧、小品、合唱、红歌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和感悟长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AR虚拟现实技术、秒拍、视频直播、QQ、微信、支付宝、蓝墨云以及各种视频软件等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虚拟现实中“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有利于长征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长征精神。上述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精准思政的具体方法,真正实现了红色革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历史洪流中巍然屹立、长盛不衰,其民族精神的建立必定不能忽视。青年强则国强,精神强则青年强,青年的精神信念状况关系着民族能否振兴,国家能否富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为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的渗透之下,一些青年大学生因西方腐朽落后思想的腐蚀,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失去了奋斗目标。他们坚持功利主义的世界观,把“价值”与自我需求相结合起来作为评判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物质化”“庸俗化”的世界观更加会忽视道德的作用,将是否“利己”作为评判他人好、恶的道德杠杆,大学生理想信念若趋于实利,更加注重实际所得,便会如同商人般投机取巧。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表现出的救国救民的济世情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正是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良药。青年强则国强,补足青年在精神上的钙,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精准思政教育中,利用先辈在血与火中形成的长征精神教育青年大学生,发挥长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精神激励作用以及信念坚定作用,用长征伴随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具体路径

(一)用长征精神充实优化精准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要将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入精准思政中,充实优化高校精准思政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塑造教育价值,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提供可靠的价值依据。

选取优质的教学内容对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谓至关重要。例如,湘江之战中,红军战士血战五个昼夜,终使得国民党军企图于湘江以东围歼红军之计铩羽而归,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当时刻保持积极向上思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奋勇向前;在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党和红军内部团结,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应当有集体意识与大局意识,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甘于奉献;血战独树镇中,红军战士在岁暮天寒以至于枪栓冻结的危急时刻,手持大刀冲锋陷阵与武器精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勿生娇惯之气,应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实际需要,将红军长征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高校精准思政的课程教学之中,充实优化高校精准思政的教学内容,以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创新精准教育平台,抓好载体建设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11彻底的理论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研发基地,如长征精神研究中心,从档案文献、资料汇编、回忆资料、口述资料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长征精神。充分发挥全校师生专业特长,鼓励高校师生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研究长征,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教育资源宝库。同时要做到研以致用,让研究成果走入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不断增强长征精神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搭建长征文化交流平台,是弘扬长征精神和教育青年学生的又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既可通过开展名师系列讲座、举行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普及长征知识,也可通过诸如话剧、小品、合唱、红歌会等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讲述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和感人故事,传播长征精神。此外,高校还可以在红军长征的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长征实践活动和教育培训,为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搭建平台。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和阿坝长征干部学院于2016年11月签署了长期性战略合作协议,电子科技大学在长征干部学院挂牌党性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选派优秀青年大学生赴长征干部学院进行培训,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同时学校还开展“领悟长征精神,提升党性修养”红色主题教育培训,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群体,增强长征精神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利用網络技术,精准学习红色精神

截至2017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7.7亿人,人口覆盖面达55%[5]115。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开展精准思政工作提供了又一媒介。在当代信息社会中,QQ、微信、支付宝、蓝墨云以及各种视频软件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融为一体。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也应当跟上年轻人的脚步,以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可以制作反映长征精神题材的微课、微动画、微视频等,或者放映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优秀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弘扬长征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与研究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系列中国革命文化,不仅要让长征精神走进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更要让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国革命文化,进而转变为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

同时也可引入最新的AR虚拟现实技术、秒拍、视频直播等現代技术。例如,在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电子科技大学利用学校平台优势,运用AR虛拟快速动画技术制作虚拟动画,建构出一位英雄红军的长征之路,让在校学生“身临其境”利用AR技术重走长征路,让学生重温长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生动、逼真的方式将长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促进长征教育资源共享、弘扬长征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总之,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理念指导下,高校更应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红色革命精神引领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好、弘扬好中国精神,补足精神上的钙,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注 释:

①转引自《红军长征过羌寨》(载《阿坝州党史研究资料》1984年第十一期)。

②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 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38.html。

参考文献:

[1]陈伯江.1900-1999世界战争档案:中国土地革命战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2]叶明祥,陈国秋.无名英雄蔡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简介:郑祥文(1995—),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刘宗灵(1982—),男,汉族,四川达州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特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高校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浅谈长征精神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