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0-11-06 03:20张宜霞
西部学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要:农牧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学科育人”的思政课程理念,其艺术美育课程《戏曲鉴赏》极具德育价值,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把《戏曲鉴赏》课程和思政教育充分结合,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诸方面突出《戏曲鉴赏》思政价值;其中尤以专属时段分剧种进行文化价值欣赏、中华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欣赏等活动为重点。并注重各剧种与思政教育的映射和融入点的挖掘,使学生受到广泛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农牧类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88-04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再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因此,农牧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学科育人”的思政课程理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以提高培养振兴乡村急需人才的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2019年入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明显,该校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将学生培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其《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现状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把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农牧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将起到润滑剂、活力源和强生素的作用。

(一)课程开设情况

《戏曲鉴赏》是江苏牧院按国家和地方文件要求开设的八门艺术美育课程之一,由全校各专业大一新生在入校后的第二个学期选修,从2014年春学期至今,已开设《戏曲鉴赏》课程达五个学期,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二)基本内容与教学安排

《戲曲鉴赏》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历史发展概况,以及全国性剧种和代表性地方剧种的发展概况、艺术特征、主要人物及其代表剧目的赏析。课程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根据课程标准、校历、教材内容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研究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动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内容,同时,从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中选择恰当的、新颖的内容来补充教学。

(三)教学目标与效果

《戏曲鉴赏》作为一门艺术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在开设之初,就注重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使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美展现给学生,将戏曲艺术知识与技艺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传递给学生,可“润物无声”地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助力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职业人。

(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情况

随着学校网络教学环境的日渐优化、教学资源的逐渐丰富,《戏曲鉴赏》课程教学也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弥补了师资不足带来的缺憾,降低了超级大班课带给教师的教学和学业评价负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近年来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情况如下:

二、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对艺术类限定选修课程之一的《戏曲鉴赏》进行“课程思政”的教改,主要目的是获得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助推其他公共艺术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泰州是一个戏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任课教师应该向戏曲界名家和理论研究专家请教,着重深入挖掘和梳理《戏曲鉴赏》课程的德育元素,修订课程标准,整理教学素材,配合网络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带领学生走近戏曲艺术文化、感悟戏曲艺术大师的家国情怀、接受经典剧目的传统教化,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培育具有责任和担当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

(一)重点措施

戏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挖掘和梳理戏曲艺术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美育、艺术、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合理规划,融入教学,并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实践形式,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二)追求创新

首先,德育资源创新:充分挖掘梳理戏曲的德育元素,形成“戏曲+思政”特色。从戏曲艺术本体来看,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戏曲艺术大师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和德艺双馨的人生之路,对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具有巨大意义。

其次,教学形式创新:为了提高教学实效,依托网络课程资源,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为“导演”,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课内的宝贵时间用于学生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再次,师资方面: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除了专任艺术教育教师外,发挥校区资源优势,聘请戏曲界名家和戏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讲授经典剧作。

最后,实践形式创新:课程实践形式与戏曲艺术专业的实践形式不同,不是进行戏曲表演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实践,而是围绕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来确定课程实践形式。因此,《戏曲鉴赏》的实践形式除了欣赏视频外,采用专题讨论、小组汇报、赏析总结等实践形式,并采用学唱经典唱段的实践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代表性剧种的声腔特色,这些实践形式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从教育政策到泰州的地方文化资源,从学校硬件设施、网络环境、课程平台支持、网络资源到教师个人的课件、案例等,要挖掘和整理尽可能丰富的可用教学资源。

8.第13周的授課要点是越剧发展史和经典剧目赏析。其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

(1)越剧文化的本体价值:越剧的百年历程和艺术魅力,展现出了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越剧大师的人格魅力:越剧改革第一人、越剧称流派的第一人袁雪芬,傅全香和茅善玉扮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们是舞台上的美人、生活中的好人,她们为越剧、传统戏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经典越剧的思政意义:经典剧目中也蕴含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思想,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9.第14周的授课要点是秦腔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及经典剧目赏析。其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

(1)秦腔文化的本体价值: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蕴含着黄土高原独有的文化气质、民俗风情,可以展示出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感情特色、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2)经典秦腔的思政意义:经典剧目中蕴含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思想,比如秦腔剧目《三娘教子》。

10.第15周的授课要点是戏曲的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及期末考查。其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

(1)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戏曲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反映了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

(2)文化艺术的中国气派:在当下的新时代具有崭新含义,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戏曲加以创新,形成中国气派。

四、拓展研究与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泰州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乡,研梅、学梅资源非常丰富。在泰高校有条件、有优势、有责任传承、传播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和精神,应该重视梅先生的美育价值,来拓展美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达成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梅兰芳先生不朽的是艺术,不朽的是精神。在艺术价值方面,梅先生的表演特征美、艺术形象美、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美,他被称为“美的化身”;在教育价值方面,梅兰芳具有“美”“德”教育价值,他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勤奋好学、锐意革新和服务人民的精神,以及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可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和扎根人民共圆中华复兴梦的决心。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正在探索研究把梅兰芳美育价值融入现代农牧专业群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来进一步深化《戏曲鉴赏》课程思政改革。

作为艺术美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期待早日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梁建明.打造富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5).

[3]陈梦媛.新时代下大学生美育工作之探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5).

[4]王长发,刘华.梅兰芳年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宜霞(198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艺术美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