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6 04:13刘坤
新闻传播 2020年17期

刘坤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将学习活动作为学习者的绝对自主行为,否定教师主导传授的必要性,将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完全自发的意义建构行为。其典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师通过构建合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而展开学习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对其进行评价和修正。这一方式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传播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贴近性和实践性使得该教学法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传播学概论》;自主知识建构

一、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即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一支,其理论核心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最重要的理论秉持者为以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著称的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J.Piaget)。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是学习理论自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而进入的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又一次跃升。因此,回溯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这一三段式跃升过程,洞悉其核心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推进,无疑将有助于后来者更准确地把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要义。

(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认识是将学习作为一种刺激反应式的活动。在这种理论中,如何能够产生对学习者有效的刺激,使其产生正确的反应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行为主义而言,个体性差异几乎被排除在理论视野之外,学习者处于被刺激被培养的地位,学生无异于流水线上的产品一在统一的操作之下的同质化产品。这一思想一直占据着学习理论的中心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认知主义的兴起。

(二)认知主义:举一反三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兴起,认知主义逐渐走入学习理论的舞台中心。“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不再强调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思维、问题解决、语言、概念形成和信息加工。”他们将学习定义为由人脑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通过感觉和知觉得到知识的活动。行为主义所秉持的刺激反应模式,尤其是其机械性和直接性特征,在这里被完全否定,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作用被强调。认知主义将人的智能活动作为研究中心,从中印证学习过程是人主动对刺激进行解释的行为本质。如果说行为主义是让人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获得僵化刻板的知识记忆,那么认知主义的核心则是举一反三,即将一类问题关联性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通过其主体探索和实践,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规律和方法,进而获得更为透彻的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

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构主义呈现出对认知主义的显著继承和拓展。建构主义将认知主义对主体性作用的强调进一步向前推进,将学习作为学习者的绝对自主行为,否定教师传授的必要性,将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完全自发的意义建构行为。州在建构主义的认识中,“情境“成为学习的刺激元素,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会话”中,通过“协作”的方式收集、分析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上诉四项也被称为建构主义的四要素。

二、建构主义教学的典型模式

不难看出,对于建构主义来说,从产生学习动机到获得知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学习者与他人的协作性互动是其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故,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来说,其典型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供必要的情境刺激

依照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的作用由以往的直接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辅助者。在整个的建构主义理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问题的产生到答案的获得,自始自终扮演着主体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仅为其提供辅助,因此情境的提供,即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成为教师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何能够为学生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情境空间,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将成为教学设計的关键步骤。

(二)讨论组构建

建构主义对“会话”与“协作”方式的强调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而从实际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相比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对一的互动单位,建立学习者的讨论组,强化学习者之间的基础层面合作,配合教师的适当引导,将是学习者获得认知的可行路径。因此,构建讨论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自主收集学习资料、提出问题、思考和认知的整个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和思考视点。

(三)学习成果展示

当一切的学习活动都由学习者自主发起和完成时,其认知的产生将具有极强的个人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将失去统一的样貌,每个人将结合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个人经历在同一个问题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认知。那么,这种由自我构建的知识获得是否具有合理性将成为评判学习效果的关键指标。而这一指标的呈现必须借助学习者对其认知成果的展示。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学习者的成果展示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肯定或修正,才能最终完成教学引导工作。

三、《传播学概论》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可行性

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典型模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建构极大地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其基础性知识积累,认知基模(schema)的成熟度,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适用的对象范围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鲜见于《传播学概论〉教学活动的原因

作为高等院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传播学概论》一直以来以其作为学生基础性学科的知识构建。从目前各高校相关专业专职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l》及慕课、超星、爱课程等高校课程平台的课程资源来看,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一流新闻传播院校的相关教学活动仍多采用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不另有二:

一是源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还极为薄弱,尚未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使完全建立在学习者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失去了作用前提。而参考各学科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这一现象显然不仅仅存在于传播学教学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各学科的本科教学活动中。

二是对于传播学来说,其脱胎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科特点,其对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相关领域的理论依赖,使得其整体的学科框架异常驳杂,在基础性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层面的教师主导性作用更显得难以替代。

因此,如果在本科教学阶段完全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实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并不一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地不加辨别地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并非客观严谨之举,尊重学科知识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前提。那么,面向本科生的《传播学概论》是否与建构主义教学法彻底无缘呢?答案也并不绝对。

(二)建构主义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运用的可能路径

1.条件

虽然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当前《传播学概论》的教学活动中并未得到广泛使用,但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传播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以8常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其学科知识特点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实践性和丰富性。相比如哲学、数学等其他较为抽象的理论学科,其研究的问题对象与人们的8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的8常生活就是由各种传播活动组成,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情境建构条件;

二是青年学生往往是各类媒介技术的主体用户人群、新技术的率先接受者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对学习情境的建构与作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而同时作为媒介的使用者和媒介发展的亲历者,他们很容易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教师只需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辅以方向和方法的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新知。

2.原则与方法

《传播学概论》在完成基础知识体系铺设的前提下,以实际的传播案例导入讨论的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既能够避免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落入方向不明、发散混乱的尴尬境地,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色作用,让学生深入地、创造性地完成自主知识建构,加强其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失为一种高效而可行的尝试,而这也将有效解决该课程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理论性过强及学生在理论认知和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

按照此方法,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也将按照基础性知识建构(教师主导)和自主性知识建构(学生主导)两个层次进行划分。基础性知识主要指基本概念界定,范式界定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而研究发现、经典理论等较具体的知识内容则考虑进行自主性知识建构。具体知识建构如下:

结合上图,课程设计将按照三种不同的方式展开:

.对于基础性知识比例较大的章节内容,将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方式,以便于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概念体系;

.对于内容较为具体,具有较强贴近性的章节内容,则将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

.而对于部分需要首先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再建构适当情境,让学生完成对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认识的章节,则将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按照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流程将大体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效果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该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弊端,即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高度协调性的要求,以及对于课时体量的较高需求。从上图中不难看出,笔者所设计的三种教学模式其实分别体现了行为主义、认知主義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虽然三种教学思想代表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承继性的三个阶段,然而正如库恩在其《科学思想史》中对科学发展过程的进化论认识的驳斥”,在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演化中,刻板的“新方法就一定优于旧方法“的进化论思维同样不可取。正如笔者在对《传播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多教学模式的应用设计所体现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类型的学生都能效果显著的。孔子日因材施教,在教学法的选择上,教学者同样只有不迷信各种主义,客观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教学,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根据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PeggyA.Ertmer,TimothyJ.Newby,盛群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04):27-31.

[2]PeggyA.Ertmer,TimothyJ.Newby,盛群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上)——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34-37.

[3]郭赫男.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J].东南传播,2009(09):86-88.

[4]隋俊宇,石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8):33--35.

[5]白倩,冯友梅,沈书生,李艺.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3):106-116.

[6][美]库恩(T.S.Kuhn),著.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