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婷
摘要:如今,虽然我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育、课程的设置等方面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不少地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常被忽略.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阻礙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原因,这样才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新课程实践的有效性.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难以及时更新
虽然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多年,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认为只有传统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对新课程改革持反对意见.这种情况阻碍了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进程,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很难进行高效的吸收和理解.也有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致使学生在接触到数学知识时,只能死记硬背,通过不断地做题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
新课程的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新课程的实践提供更大的助力.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和农村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的教育资源本就比较落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很多教师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依旧采取的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导致教学效率相对偏低.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新课程实践成功的关键也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每个班级都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但是,由于学生受到数学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因材施教”时教师常倍感压力,分组很难达到平衡,制定的教学方案也并不适用所有的学生.这就容易使一些基础性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放弃数学的学习.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简单的教学方案,也会使他们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限制新课程实践的一大因素.学生的升学压力大,他们将关注重点放在成绩上,难以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创新.缺乏学生的配合,教师也难以推进课堂的创新.为了照顾到学生的成绩,教师便不得不只能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加快教学计划的进程,最终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四、新课程评价制度和传统考核制度相冲突
新课程的评价制度,主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归纳到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评价制度和传统的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大部分学校依旧采取单一的考核评价,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而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又影响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家长将关注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和个性化的成长,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
五、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在数学的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依旧采取以往的课程设置方式.而教师也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上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忽略了实践的开展,致使学生逐步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践.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观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高效地渗透数学知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在实践新课程时,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创新,以实现新课程实践的有效性,改善传统教育中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