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世锋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动态生成。道德与法治课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与教学目标对现场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
[关键词]课前预设;生成性教学;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56-02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说过:“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动态资源是很容易出现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动态生成。生成性资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或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交流生成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包括学习者上传的与主题相关的拓展性资源及其在学习社区中的评论、反馈、反思、讨论、答疑等。本文以《科教领航 民族振兴》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结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判断和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就算考虑得多么周到、严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偶然事件还是会不期而遇。因为课堂上学生未必都会按照教师所设计的剧本按部就班地走,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意外”就会从偶然变成必然。课堂上,我们期待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突然冒出一些我们备课时没有预想到的小“意外”也是正常的。每当课堂“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教师采取的态度不应该是压制,也不应该熟视无睹,而是因势利导、从容应对,及时地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安排,让不期而遇的“意外”成为课堂中难能可贵的资源,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
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无法预设的课堂“意外”很有可能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这种动态生成是我们上课前无法预设的,但这种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我们教学活动中最需要和最有效的。这些稍纵即逝的小“意外”可以为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制造出点拨或者启发思维的机会,只要我们能把握机会从课堂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在结合考纲的前提下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样动态生成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精彩。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道德与法治课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与教学目标对现场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善待“意外”,巧用“生成”
课堂上的一些“意外”是学生在具体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意外”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所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有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上《科教领航 民族振兴》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哪些先进经验?请说说你的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的学生说应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这时有个学生冒出一句:“我们最应学习的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这是一个完全不按剧本走的“意外”,对此,笔者笑了一下,不慌不忙地说:“请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马上接着说:“老师你有没有留意到一个事实,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时候我会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我国是因为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这么穷。你再看看全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就那么几个,要是真的遇到困难了,想多找几个‘兄弟帮忙都不行。”他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反驳了:“你学历史就应该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暂时落后是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历史原因众所周知,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建设起点低、基础差。而现实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另一个学生说:“大家听说过‘中国速度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发展速度比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快,我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唇枪舌剑之后,笔者说:“前面已经有同学明确提到了我国经济落后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样吧,先给大家布置两个问题进行思考:(1)我国现在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2)当今世界是不是所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富裕?”
课堂上出现不按剧本走的“意外”,多多少少会打乱笔者之前的教学计划,甚至影响了原来的教学进度,但笔者没有制止,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难得的“意外”,有效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不按剧本走的“意外”生成,是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也是一节好课的亮点,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而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最好考验。正如叶澜教授说的:“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因此,相比于压制学生的想法,巧妙拓展生成,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步步追问,引发“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目标并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和列举几个典型案例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充分挖掘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会更高。教学《科教领航 民族振兴》一课时,笔者先从科技联系到网络,再发散到如何看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或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说说网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有一名男学生说到了现在非常火的游戏“王者荣耀”,于是笔者借机叫学生列举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然后对“面对流行的网络游戏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注意哪些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讨论中,学生大都能指出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也知道作为学生不能沉迷网络游戏,要理性上网。在讨论如何避免沉迷网络游戏时,学生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部分学生的现身说法,绝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从科技到网络再到学生的生活,通过步步深入的追问,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善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律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比起叫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效果要好得多。
生成性教学资源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课堂生成的目的不是简單追求课堂的形式和热闹,而是通过帮助指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生成性资源,使他们得出正确的、系统性的认识或观点,最后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本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是否高明,就在于他对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不同观点甚至错误观点是否能采取宽容、接受的态度,并是否能从这些观点中挖掘出一些有用或者可借鉴的知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倾听很重要,通过在倾听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发现由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教师要善意对待这些“意外”,巧妙地通过肯定鼓励、步步追问、创设情境等方式将这些“意外”转化成有利于课堂目标达成的积极因素,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讨。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一个个“意外”会让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师生都能享受到由生成性资源给课堂带来的快乐。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生成空间和条件,不能拘于备课时的预设。及时捕捉并灵活运用课堂有效生成,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因善待“意外”而更精彩。
[ 参 考 文 献 ]
[1] 曾令格,禹明,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战德臣,王立松,王杨 ,等. MOOC+SPOCS+翻转课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