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

2020-11-06 06:14陈文科董大迪操龙斌陈雨薇冯杰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8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陈文科 董大迪 操龙斌 陈雨薇 冯杰娥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 63例需大量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比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携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显著低于大量输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量输血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长于大量输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量输血后发生抗凝血功能障碍4例、低温症12例、枸橼酸中毒9例、高血钾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携氧功能障碍1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4.60%(47/63)。结论 患者大量输血会产生明显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变化, 对患者凝血机能造成影响, 因此, 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应降低大量输血这一现象, 在对患者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保障疾病治疗效率及患者诊疗安全性。

【关键词】 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临床变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40

在临床医疗救治中, 多见多种原因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或血液流失, 此类情况的发生, 会对患者机体器官及机体微循环等产生较大影响, 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威胁性[1]。因此, 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时, 采用大量输血的方式对患者加以救治,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官能等方面损伤效率, 但大量输血会使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产生明显的临床变化[2], 因此, 本文就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加以研究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入院就诊需大量输血的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例, 女32例;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47.42±9.67)岁。所输血液量均≥1600 ml, 或是在1 h内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50%, 输血速度>1.5 ml/(kg·min), 患者均实施手术, 且具有输血必要因素。

1. 2 排除标准 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腑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②患者患有其他血液性疾病, 或患有对血液功能产生影响类的疾病;③对数据指标采集不能做到有效配合的患者;④患有先天性慢性疾病的患者;⑤患者疾病情况不符合大量输血要求。

1. 3 方法 对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术前检查, 对患者血型及一般基础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采集患者输血前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血液数据指标, 确定手术实施的时间, 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术前准备, 于手术前对血液进行复温处理, 避免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应激反应。

手术实施中, 依据患者出血量情况, 给予患者血液、血浆等必要补给, 调整输血流速及输血量, 避免患者术中因缺血造成生命体征衰竭及器官功能性障碍, 以此确保手术实施的安全性。

手术实施完毕后24~48 h, 对大量输血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液功能性指标进行数据采集, 于患者空腹状态下, 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 2 ml 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用于血常规检测, 2 ml枸缘酸钠抗凝血用于患者凝血检测, 送检验科對患者血液样本实施立刻检测, 采用血液检测设备及相关操作对患者送检的血液样本中各类指标数据进行检验, 检测血小板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 SN-2800, 检测纤维蛋白原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STA-R Max。

1. 4 观察指标 ①对比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②对比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③观察患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携氧功能障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63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对比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显著低于大量输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63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对比 大量输血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长于大量输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63例患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大量输血后发生抗凝血功能障碍4例、低温症12例、枸橼酸中毒9例、高血钾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携氧功能障碍1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4.60%(47/63)。见表3。

3 讨论

大出血情况的发生, 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及疾病有效救治产生严重的影响, 输血作为有效抵制大出血现象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是现今在抢救与手术中遇到大出血患者较为常用的救治手段, 大量输血能够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 减少组织器官性损伤, 通过对患者血量实施及时的补充, 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疾病救治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降低患者因大出血造失血性休克, 从而使患者生命安全和疾病康复几率得到有利保障[3, 4]。

大量输血能够对患者起到有效救治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弊端, 首先, 大量输血所用血液及血浆均来自于外界供体, 即社会公益鲜血者所献血液、血浆, 在对血液、血浆实施保存的过程中, 会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 防止血液凝固, 多以抗凝剂、细胞新陈代谢所需养分为主, 通过对采集血液的检测, 给予所献血液一定计量的枸橼酸盐、葡萄糖、磷酸盐和腺嘌呤等, 并在较为固定的温度中对所献血液实施保存[5, 6]。

一般2~6℃的环境下, 全血和红细胞的保存期限为

35 d;血小板需保存于特制袋内, 在20~24℃下实施不间断振荡, 保存期为5 d左右;新鲜冰冻血浆在-20℃下可保存1年, 因此, 需血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后, 极易对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造成影响, 使输血患者出现严重的输血后并发症, 干扰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程度[7, 8]。

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大量输血, 造成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极速降低, 因所属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不足以对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进行有效补充, 从而使血液中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延长, 造成患者血液功能指標下降, 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凝血能力[9, 10]。因此, 在对需大量输血患者实施输血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等诸多数据指标实施监管, 控制输血速度及输血量, 从而避免大量输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性, 促进输血安全效率[11, 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显著低于大量输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量输血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长于大量输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量输血后发生抗凝血功能障碍4例、低温症12例、枸橼酸中毒9例、高血钾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携氧功能障碍1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4.60%(47/63)。表明大量输血会对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产生严重影响, 降低输血患者凝血功能, 延长患者凝血时长, 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严重影响患者血液质量及治疗安全, 具有显著的危害性。

综上所述, 在对失血过多患者采取大量输血的方式进行救治时, 需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并且在输血的过程中, 增强对患者血液数据指标的监管效率, 从而使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保障患者实施治疗后的康复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友迎, 龚国忠, 王远杰.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心理医生, 2018, 24(8):193-194.

[2] 朱娜, 王选杰. 大量输血后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32):126-128.

[3] 张晓云. 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 38(1):112-114.

[4] 孙俊娜, 秦美玉, 郑东友. 纤维蛋白原在体外循环中血液保护的应用.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 17(2):121-124.

[5] 胡立华, 罗顺琼, 曾淼. 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学工程, 2020, 27(4):433-434.

[6] 牛艳娜.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 27(3):126-127.

[7] 韩新乐. 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分析. 医药前沿, 2019, 9(30):80.

[8] 盛伊兰.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与配合性输注策略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14):2007-2008.

[9] 许云波, 张静. 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1(3):323-326.

[10] 韩全胜, 闵玉丛, 欧文, 等. 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 39(24):5991-5993.

[11] 霍彩虹, 李彩梅, 席真艳. 急症创伤大量输血患者血液指标及凝血状态研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22):52-54, 84.

[12] 黄东联, 周志忠. 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2):3154-3156.

[收稿日期:2020-07-07]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生产血小板即将成为现实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TMS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CRP和Fib含量的影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