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实践层面查阅和梳理国内典型地区的扶贫模式,发现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而探索出的扶贫模式已经呈现出多样性,但在各种扶贫模式中,以农业产业和生态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政府为后盾的产业链扶贫模式,是农户参与程度最高和最具可持续性的一种扶贫模式。因此,各地政府应大力打造特色产业链,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增收致富。
【关键词】扶贫;扶贫模式;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长期面临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为了攻克贫困,国家先后从生育率控制、教育、社会基本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中国最开始的扶贫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救济式扶贫,所有的扶贫资源和要素均由政府供应,但这种“输血式、救助式”扶贫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旦扶贫结束,脱贫家庭就会因病、因灾等各种突发状况立即返贫,这种扶贫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为政府和国家带来非常巨大的扶贫压力。为了避免这种不可持续性的扶贫方式,中国各地探索出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扶贫、产业开发、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模式。而其中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而进行的农业产业开发扶贫和旅游产业扶贫两种“造血式、参与式”扶贫成为普遍被认可的最为有效的扶贫发展模式。
产业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贫困家庭的工资收入。农业作为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随着土地流转推进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户不仅可以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或成为专业种植或养殖大户获得农产品种植或养殖收入,而且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那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因此,以农业种植或养殖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或农业多功能开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也必将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产业视角出发,研究在全国各地已有的基于农业产业开展的产业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1 中国已有的典型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
1.1 滇桂黔石漠化区域的广西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在105个扶贫开发县基本都确立了2-5个的主导优势产业或特色效益农业,进而依托这些产业形成了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1.1.1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指依托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政府有规划的引进一些相关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从事农业种植或养殖,让当地贫困家庭获得地租收人或务工收入。又或者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把贫困家庭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企业提供加工原材料,贫困家庭不仅可以获得种植或养殖收益,还可以获得务工收益。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有54个贫困区县引进了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各区县贫困家庭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1.1.2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主要是指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由龙头企业、村委、能人领头组建或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整合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帮助贫困家庭增收。如融安县长安镇的安宁村组织43户贫困家庭,成立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贫困家庭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聘请贫困家庭到该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有效地提升了贫困家庭的收益。
1.1.3经济能人带动型。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种植、养殖或农产品经营能力的个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带动周边的贫困家庭一起从事种植或养殖,帮助其增收。经济能人通常属于当地的本地人,与周边农户关系较好,更容易获得周边农户的人可,也更容易找到适合当地扶贫的产业,通过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或农业公司,更可能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如博白县的刘人源依据自身的能力,带动300多个贫困家庭参与山羊养殖,养殖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
1.1.4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型。主要指贫困家庭将自身所拥有的房屋、土地、技能等人股农业产业,通过与农业企业签订合约,获得企业经营利润的红利。如广西宝贤村以4hfl12集体土地入股三元编织有限公司,不仅可以获得人股分红,村民还可以在该企业上班,获得工资收入。
1.1.5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型。主要是指将政府拨付的各类资金量化成股權确权到户,然后把资金投入到有扶贫意愿和能力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家庭最终可依据股份数量获得相应的分红。如广西发布的《脱贫攻坚增加贫困家庭资产收益实施方案》,宜州市依据该方案的指导思想实行财政资金人股合作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6贫困家庭贴息贷款资金入股型。主要是指针对缺乏抵押物和贷款存在困难的贫困家庭,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贴息贷款,贫困家庭通过贷款所得资金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帮助贫困家庭获得更多的收益。如凭祥市海润边贸专业合作社为人社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并且贷款入股的贫困家庭还可以在3年内获得1.2万元的贷款分红。
1.1.7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型。主要是指把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园区的建设,然后让贫困家庭融人到农业产业链从种到销售的多个环节,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如由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江州区投资兴建了肉牛养殖示范园区,通过采取“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家庭”的模式,帮助贫困家庭向龙头企业购买肉牛,然后在托养基地进行养殖,进而每年获得公司给予的固定收益。
1.1.8集体经济带动型。主要是指村委等依托当地特色效益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家庭发展。如隆安县的63个贫困村,其中绝大部分均是“空壳村”,为此县政府拨付1260万元让每个村进行“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并通过村集体领头组建合作社,带领贫困家庭增收。
1.2 大别山区的河南产业扶贫模式
位于大别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河南信阳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扶贫模式。
1.2.1 “优势产业+基地+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指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依托种植或养殖基地,引进相关农业企业形成产业链,最终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增收。如淮滨县依托优势产业弱筋小麦,创办了一大批农业相关企业,形成以小麦种植、面粉、面食等的产业链,和以白酒、包装、印刷、储运、销售的产业链,形成了金豫南等龙头企业,让3000多名贫困家庭获得务工收益,实现贫困家庭的多渠道增收致富。
1.2.2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指产业链上的贫困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提升组织化程度,而合作社再与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带动贫困家庭增收。如潢川县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组建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65户贫困家庭通过政府担保的7万元入股合作社,每年可获得7000元分红,部分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还可获得工资收入。
1.2.3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指依托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特色生态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发展产业,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家庭脱贫。如信阳新县的西河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做起了乡村旅游服务,把农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实现101户贫困家庭脱贫。
1.2.4 “电商+培训+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电商培训,学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帮助其增收。如信阳为贫困户提供电商培训,已有1万人脱贫。
1.2.5 “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指在贫困家庭进行易地搬迁以后,通过培育产业帮助其实现安稳致富。如新县喻冲村政府整合40余万元涉农资金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家庭建设光伏电站,然后选出最贫困的17户,在扣除电站还贷和运营成本以后,把剩余利润平均分给这17户,帮助贫困家庭连续20年获得每年2000元以上的收益。
1.2.6 “开垦荒地,闲地+合作社+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开垦四荒地和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带领贫困家庭脱贫。如光山县南向店乡通过开垦四荒地和贫困家庭门前屋后,以及承包的土地,采取林下套种中药材,并依托中药材产业成立了3个合作社,带领265户贫困家庭户均年增收1.6万元。
1.3 六盘山区的甘肃产业扶贫模式
甘肃省的牛肉龙头企业一康美集团,探索了“政府+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康美+肉牛产业协会+贫困家庭”的“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具体为:①政府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为贫困家庭建立养牛圈舍、给予制作微贮饲草补贴、提供现场指导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②银行机构联合康美集团,为贫困家庭提供资金服务;③保险机构为贫困家庭所领养的母牛提供保险;④康美集团为贫困家庭提供集选牛、贷款、保险、培训、签约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并对贫困家庭养的牛进行统一报价回购,进行屠宰、加工和销售;⑤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立足甘肃牛产业的发展实际,引领和帮助康美集团发展;⑥贫困家庭主要进行肉牛饲养,通过养牛获得收益。此外,康美集团还通过与贫困家庭签订饲草种植协议,通过订单种植实现增收。
甘肃省是典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政府为后盾,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引入银行、保險机构、行业协会等,通过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贫困家庭提供从良种、资金、保险、技术、基础设施、回购、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一站式集成服务。依托农业产业链,有效地提升了贫困家庭的收入,实现了从“救助式”扶贫向“参与式”扶贫的转换。
1.4 中国典型产业扶贫模式总结
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的查阅和梳理,发现中国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多数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政府为支持后盾,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为中心,以合作社为引领的产业扶贫模式。有少数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具体为:第一类是以传统的种植或养殖业为基础,通过农业产业链开发形成的产业扶贫模式。第二类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创办农家乐,以及农特产品的售卖等,提升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第三类是以贫困地区的独特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当地独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第四类是以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基础,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等,增加其就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的渠道。
2 总结
通过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各类产业扶贫模式的查阅和梳理,发现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独特自然资源而发展的产业扶贫,才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路径,才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扶贫之路。在所有的产业扶贫模式中,以农业企业带领的产业扶贫模式效果最佳,且这种模式能够保障贫困农户的工资收益、销售收益、租金收益等等,随着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实现一批种植或养殖贫困家庭的脱贫;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实现一批务工贫困家庭的脱贫,通过农特产业发展和农业企业壮大,形成的农业产业链,增加了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且为贫困家庭增收的持续性提供了可能,因此该种模式将是未来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龚娜,龚晓宽.中国扶贫模式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 30-32.
[2]张玉强,李祥.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一基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 2017(2): 46-56.
[3]黄承伟,周晶.减贫与生态耦合目标下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一贵州省石漠化片区草场畜牧业案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6(2):21-25.
[4]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7): 37-45.
[5]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一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 158-162.
[6]苏晓云,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一基于广西风山县的调查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5): 88-94.
[作者简介]龙梅(1986-),女,四川冕宁人,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项目管理。